透著「傳統范兒」的現代動圈——山靈MG600

2022-05-06     李凌佳琦的HIFI小鎮

原標題:透著「傳統范兒」的現代動圈——山靈MG600

好巧不巧,我剛買了一副穩定木版本的ZMF VC封閉式旗艦,剛開封呢,就收到了山靈的一款同樣使用了穩定木材料的MG600。要知道,之前我們所熟悉的「穩定木」一般是用「穩定木面板」的形式來實現的,山靈這次的MG600作為他們首款價格上探到3K+的高端動圈型號,用上了楓木的材料和納米級滲透顏料的工藝,堪稱豪華。

而印象中我已經很久沒有寫過山靈的塞子了,雖然每一款我都有聽,但翻了一下文章列表,上一次給山靈耳塞寫長文已經是2019年的事,型號為ME700。雖然ME700這個塞子爭議很大、風格也較為特殊,甚至我文章發出以後還有幾個告知我退貨了的,但根據山靈那邊告知的數據,ME700反而是他們出貨量又大又穩定的型號、達到了非常理想的市場反饋。受制於風格的問題,ME700當時我表達了非常明確的安利和勸退,但我發自內心地希望有更多的品牌可以去打造個性化強、調音雕琢痕跡重的產品。本文主人公MG600吸引我的同樣是其高辨識度的音色,它不會像ME800或者ME500一樣是有很強的秀肌肉傾向的型號,聲音非常具備傳統的動圈韻味、素質純粹服務於聽感,是一個好聽、耐聽、讓我這個動圈黨認為值得分享的塞子。

開箱環節就不細說了,MG600包裝內這次給出了非常多的標配耳塞套,包括單價不菲的SpinFit CP100,而默認套子則是類似小紫套或者小橘套那樣的外矽膠內海綿的一種型號,硬度也介於這兩個之間,如果是耳朵較大的男性用戶應該會比較適合、也可以拿來搭配導管偏短的耳塞,但這個默認套我個人戴著並不合適。本文基於聲音的部分我會基於聲場套、SF套、人聲套等來做一個綜合評價。

原配線材為8股18芯的古河單晶銅線材,內部有同軸結構雙層導體和獨立屏蔽層,線體柔軟易收納,而且標配三種可換插頭,定製的接插件也十分精緻。此外,和ME800同款的皮質收納盒的綠色版我認為是目前該系列收納盒裡最好看的一個,和MG600的腔體配起來也十分和諧。

外在方面最值得說的自然是這個楓木製作的外殼和腔體,具備非常複雜的處理工序,需要把進口材料通過納米技術滲透到木材內部再窯干固化為穩定木,每一副MG600的木材紋理都是獨一無二的。正面鑲嵌的山靈LOGO倒是避免了「開盲盒」的情況,中間使用了「星暉狀」的半開放式窗口隔開,和山靈LOGO的金屬質感形成了一個頗具質感的光澤度呼應。

MG600的腔體非常小巧、而且僅有3.3g重量,而我接觸過越多的耳塞越是發現,小腔體的、需要繞耳佩戴的耳塞,越是考驗人體工程學,雖然對小耳朵或者女性用戶比較友好,但我這種典型的大耳朵用戶很容易因為導管深度的不夠而導致戴上去以後腔體被線材「往外拽」的情況產生,如果強行去用超大號耳塞套來固定又會犧牲應有的佩戴舒適度。

小體積動圈佩戴的標杆無疑是T8iE/謝蘭圖這種腔體,不僅體積小、導管長度貼合的剛剛好,還有特製的異形耳塞套來進一步提升貼合度。而MG600的佩戴實現方式主要就是依託於它足夠長、但是又保證了恰到好處的貼合度的導管,尤其是配上Spinfit或者JVC的FX系列這種非常柔軟的耳塞套時,可以非常接近地模擬出類似T8iE這種耳塞的「無感佩戴」體驗——這還是基於MG600裡面塞了一個10mm動圈的前提下。因此,不論是小姐姐還是廣大男性用戶,都可以通過更換耳塞套的方式來感受到MG600的優秀佩戴舒適度。

MG600的阻抗和靈敏度分別為22歐和105dB,從參數上來看似乎是比自家前陣子推出的圈鐵ME800要難推一些,而二者在推不開的前提下呈現出來的走向是不同的,MG600作為動圈來說自然是最好能夠用更大的推力、吃進更多的電流,但它即便是用手機3.5口直推也能具備極佳的全頻段音色和寬鬆度,相比之下ME800則更加考驗播放器的控制力,比較適合自家M7級以上的播放器、或者類似M6 21版這種偏溫厚的機器去推,如果是換在M6Pro上就會顯得高頻有些緊巴。關於驅動力需求,我的看法是MG600好推、易搭配,但很容易造成「一耳朵糊」的假象,從搭配性上來說,近期新出的M7這種兼顧硬朗感和人聲潤澤度的機器可以形成完美的優勢加強+互補,補足了傳統單動圈在密度上的不足、又能達到足夠的動態和聲場框架。

而關於聲音的部分,MG600給我帶來了很多「既視感」,但這個既視感是褒義的。

因為我入燒時期就是一路買著索尼、松下、愛華、帝盟的各種老塞子聽過來的,直到現在也依舊熱衷於搜集和試聽各種動圈產品,自認為對於「傳統動圈」的感受還是有一定發言權。MG600的許多特質我感覺都戳在了傳統動圈愛好者所喜歡的點上,比如它的結像肉肉的、厚厚的,比較綿密;比如它的低頻蓬鬆度很強、加上和聲場向四周闊開的彌散感,並不強調聲場邊緣的清晰度,有著圈黨們喜聞樂見的臨場感;再比如它在具備正常透明度的前提下有著充沛的混響、以及適當的Delay,但又不會有老塞那種瞬態粘滯的感覺。

拿一個年代不那麼久遠的動圈塞類比的話,MG600會讓我想起JVC的FW1800,都是那種現代型底子和傳統動圈韻味兼顧的非常完美的類型。FW1800的聲場更加偏近場、結像會更加粗大一些、但這也正是它的動人和鮮活之處;而MG600聽起來會更加開揚和有層次,高頻的部分基本上抹去了所有可能出現刺激的頻段的峰值、極為的順滑,齒音也隨著那「嗞」的一聲出現後衰減在了空氣里,絕非無腦的塗抹、也能夠兼顧弦樂應有的光澤度(齒音和小提琴的頻段是衝突的、尤其單單元產品會比較難處理這二者的關係)。

人聲是MG600、或者說山靈全系產品的一個傳統強項,雖然被我定義為了「傳統」,但MG600本身並不是以染色見長、總體談不上有明顯的男女聲偏向,它人聲的質感和韻味是靠著良好的厚度和鬆弛感來塑造的、有一定細密的顆粒感,比如對於張惠妹的喉音細節的那種呈現會顯得相當自然,我會很喜歡MG600所塑造的絕大部分抒情人聲、港台流行老歌、以及爵士的聲線。

而MG600在低頻的部分我認為有著一定的越級表現,泛HUFI向、蓬鬆度高、下潛深、速度不算快但也並非拖沓那類,它的低頻具備良好的空氣感和大動態表現、對於極低頻的深度也有較好的回放。比較可貴的是在極低頻能夠被釋放出來的動圈塞里,MG600是為數不多能夠把悶感壓制住的一個型號,這應該和半開放式的結構有關。而因為良好的蓬鬆度,MG600低頻的「衝擊力」又毫無「壓迫感」,舉個反例的話,自家ME800在高密度前端下,低頻密度就會顯得稍顯淤積。

前文提到了MG600的聲場彌散感,在這裡我並不打算詳寫它的聲場細節,因為真的是沒有什麼好挑的,橫向的寬度自然是動圈塞的必修課,它不僅縱深夠足、整體能塑造一個相對球形的聲場,聲場高度也做的很夠。當年的IE80所謂的「廳堂感」其實很大一部分功勞也是因為那時候不少耳塞的聲場高度都偏扁了一些、把聲場的縱向壓的較為扁平。MG600的開放式結構在漏音程度上並不嚴重,而且恰到好處地平衡了聲場的規模、開闊度、氛圍感、空泛感、人聲距離、結像厚薄/層次之間的關係,是非常見山靈的調音功夫的。

說說缺陷或者可能存在的勸退點。

我個人認為MG600對於日系ACG、以及電音舞曲的表達並不算對味,一方面表現在它的女聲清甜感並不算強、人聲的結像不夠緊緻,缺了一些更高的亮度去迎合這類用戶的口味;另一方面它的高頻速度感表達並不符合燃曲、以及電音中可能存在的大量電子樂元素所需要的那種衝勁和利落勁兒,相對平緩的高頻能量感更加適合抒情類的曲目。而如果你希望MG600的高頻可以再沖一些、速度感強一些,可以考慮一下比如上圖中的拓品NX7、或者山靈自家的UA5、M6Pro 21版等前端來做一個搭配。

而MG600雖然具備大編制類的曲目所需要的聲場和動態,但它的大動態會比較吃潛力,沒那麼容易給推出來(拿P6Pro來說,如果是用單端來推,動態明顯是比平衡軟了一截),而且高頻部分的動態表現力會稍弱於低頻,我不會把MG600簡單定義成一個流行塞,因為對於古典黨們來說,並不是無腦堆砌動態和密度就可以稱之為「好聽」的。MG600的大編制表現,在不同的搭配下是介於「沉穩」和「活潑」之間,但絕非能夠讓你一耳朵驚艷的類型。而如果你追求抓耳、高強度的密度表現,山靈自家的ME800是比MG600更合適的選擇。

MG600是一個具備了現代型素質、傳統動圈韻味、良好的前端適應性、曲風雜食度的塞子,除了在山靈拿手的韻味、潤Fi向人聲表現力的優勢基礎之上,MG600的低頻動態和空間感表現也有著頗為驚艷的水準。雖然負責任地說純粹去和同價位的各種混合單元塞子去掰腕子的話,MG600的素質可能不是最拔尖的那個,卻戳中了我這個圈黨的審美點、以及是我心目中山靈有史以來調音最高級、最能夠兼顧相對廣泛的隨身用戶聽音觀的一個力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e1ec847a69d1202e775f4362fedfdb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