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家張維在《蘭州古今注》中說:「蘭州春節百戲……略同內省,唯有兩事特異者,一曰八面鼓,壯夫十八人為隊,鑼鼓各八,翻騰擲擊……二旗導之……悉視旗為節度。蓋為古代屯軍遺俗。唯蘭州有,觀後使人增奮。」蘭州太平鼓是一出有情節的鼓戲,是中華鼓樂中唯一演釋了古代戰爭景象的一種。
如果你在蘭州生活過一段時間,你就會發現在很多場合都會看見太平鼓的身影。蘭州太平鼓是一種具有濃郁西北風情的漢族鼓舞,主要流傳在甘肅蘭州、酒泉等地,因其含有慶賀太平的美好寓意,是當地人民最喜愛的表演形式之一。蘭州太平鼓素有「天下第一鼓」的美譽,又與安塞腰鼓、威風鑼鼓、開封盤鼓、鳳陽花鼓並稱為「中華五鼓」。2006年蘭州太平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歷史淵源
太平鼓是人類最早發明的樂器之一。蘭州市博物館收藏著蘭州市永登縣樂山坪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馬家窯類彩陶鼓,史學界稱它為鼓的「鼻祖」。它和今天的太平鼓外形極為相似,被看作是太平鼓的雛形。
蘭州太平鼓大約出現在西漢時期,元狩二年漢武帝開闢西域建立了絲綢之路,東西文化積聚交匯。這時的鼓除了用於戰爭鼓舞士氣之外,大多用來祭祀、舞蹈、音樂。據《玉海》記載:「羯鼓如漆桶,兩頭具可擊」,這就是早期的太平鼓。
更有蘭州市的民間傳說,相傳明初之時,北元勢力在明軍攻克蘭州以後依舊非常強大,因而北元大將王保保圍攻了蘭州。之後,明朝大將徐達為統一河山奉朱元璋之命西征,卻久攻不克於蘭州,於是走訪民間並受啟發於蘭州當地百姓用來挑水的水桶,從而創造了三尺長鼓。當時徐達讓士兵們將兵器藏在長鼓中並且喬裝打扮成一支社火隊混入城中,從而一舉奪取城門且攻占了當時以北元大將王保保命名的王保保城。百姓歡欣鼓舞,並且讚美此鼓為「太平鼓」,太平鼓也因此名聲大噪,據說還傳下了「太平年求太平事,太平人打太平鼓」,橫批為「太平盛世」的對聯。由於這件事發生在春節期間,人們就約定俗成了在春節社火表演中,太平鼓是不可或缺的表演項目,它也成為了人們渴望和平、嚮往天下太平的情感表達方式。
你會發現太平鼓的傳說和特洛伊木馬的傳說不謀而合。在古希臘傳說中,希臘聯軍圍困特洛伊城,久攻不下,於是假裝撤退,留下一具巨大的中空木馬,特洛伊守軍不知是計,把木馬運進城中作為戰利品。夜深人靜之際,木馬腹中躲藏的希臘士兵打開城門,特洛伊城淪陷。古人的智慧可真是厲害,其實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無法攻克問題時,不妨換一個思路,換一種角度去解決它。
二、人打鼓、鼓帶人、人鼓合一
太平鼓聲驚天動地,目的是為了驅邪和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太平鼓舞的表演從一開始就營造出一種龍騰虎躍、普天同慶的熱烈氣氛,你會看見「帥將」大旗一揮,頓時鼓聲大作,鼓手們揮動五色鼓鞭,熟練地駕馭著塗有二龍戲珠的紅色長鼓,隨著激昂渾厚的鼓聲,鼓手們開始一系列跳、躍、翻、騎、閃、展、騰、挪,前蹦、後跳、左避、右閃的擊鼓動作。
鼓聲一會兒激昂張揚,一會兒雄厚深沉,給人一種酣暢淋漓、盪氣迴腸、排山倒海的氣勢。激越的鼓點表現出了黃河兒女的英雄氣概和一往無前的時代風貌;粗獷的氣勢顯示出黃土高原人憨直奔放的性格。
三、風格特色
蘭州太平鼓自帶特色,首先外形就與其他鼓不同,它以圓柱體為基本造型,體積碩大,不用鼓槌,而是用麻擰成鼓條(或稱鼓鞭)擂擊其鼓面。數百年來,蘭州太平鼓已逐漸發展演變成為一種獨具西部風情的藝術形式,蘭州太平鼓的外形早已不是簡單的木桶形狀了:鼓身呈圓形,長一米多,直徑約50厘米,一面鼓有八九斤重。黑色或紅色的鼓身上畫有獅子滾繡球或二龍戲珠圖案,鼓面蒙牛皮,打起來深沉激昂。
在表演中,蘭州太平鼓既是樂器,也是一種道具,大多時配合舞蹈動作進行敲擊,邊敲邊舞。表演形式有單人打、雙人打和集體打多種。表演時,太平鼓鼓手左手扣環,駕馭鼓身,右手不用鼓槌,而是用麻擰成鼓條擂其鼓面。擂鼓時,鼓發音低沉而渾厚,節奏時緩時驟。鼓的打法也十分豐富,上、下、躍、翻、騎、閃、展、騰、挪,不同的技法展現人鼓合一的境界,鼓手動作剛勁瀟洒,打法獨領風騷。
蘭州太平鼓有「大轎迎賓」「黃河兒女」「擂台比武」等多種表演形式,鼓隊通常由24人至48人組成,多則達到108人。擊鼓動作融入漢族傳統武術元素,幅度大,力量強,忽而將鼓擎至頭頂,忽而將鼓掄於地面,前後騰躍,騎鼓擊打,表演起來非常到高難度。鼓隊一般以牙旗作指揮,時而跳打、時而舉打,起落有序,場面十分壯觀。在響徹雲霄的鼓聲中,幾十名甚至上百名鼓手隊形不斷變換,一會兒是「兩軍對壘」「雙重突圍」「金龍交尾」,一會兒是「車輪旋戰」「跳打」「蹲打」等,震天動地的鼓聲和勇猛剛健的表演令觀者目不暇接。
經過幾代民間藝人和藝術大師的編排和完善,蘭州太平鼓逐漸形成了高鼓、中鼓、低鼓三種基本打法,高鼓打花樣,中鼓打技巧,低鼓打深沉。低鼓,鼓帶較長,鼓置於腳面。行進時左腳背頂鼓而行。表演時鼓基本上貼於地面,鼓在左、右、前、後、閃的掄打時右腿跨鼓,左小腿和腳內側將鼓夾起來進行旋轉,也可以兩腿交換做此動作。
中鼓,將鼓置身於鼓手膝關節下方,這時鼓完全失去支撐點,鼓手打起來難度最大。鼓手要在一系列的動作中完成擊鼓,還要加上雙手鼓條和鼓花在頭頂纏繞的動作和亮相等表演技法。高鼓,鼓身置於鼓手的胯部。表演時左手撐鼓,利用鼓的自重和運動時的慣性甩帶掄揮,形成人鼓翻飛的壯觀場面。常用的打法有「鷂子翻身」「二踢腳加劈叉」「掃膛腿」「燕式跳」「猛虎下山」等技法。
四、危機與生機
近年來,蘭州太平鼓正在經歷著發展危機,儘管蘭州太平鼓在民間流傳久遠並且藝人遍布,但長期以來大型太平鼓活動僅限於春節期間,同時也只局限在村社,表演技法也缺乏交流,因而被淹沒於其他各種民間技藝之中。同時,太平鼓表演者青黃不接,導致太平鼓活動整體人數大不如前。「由於沒有華麗的服裝,沒有絢麗的舞步,更沒有精緻的舞台,這種只是發自內心擊打出來的鼓聲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似乎完全沒有吸引力。」
對於蘭州太平鼓舞的發展與保護,是我們當代年輕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它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藝術,更是幾代人的傳承。在心情低落的時候不妨看一場太平鼓舞,它會讓你重新拾起對生活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