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劉家峽,黃河在這裡轉了個90度急彎,有涇渭分明的水面景觀

2019-08-15     飛鳥行走

提起甘肅,似乎總給人一種乾旱、缺水,大漠、戈壁的感覺,但其實,在甘肅有一些地方水源異常豐富,譬如位於青海和甘肅兩省交界之地的劉家峽水庫,就是一處難得的濕潤之地。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濤風顛至天涯,劉家峽水庫位於黃河上游,黃河河水在這裡轉了九十度急彎,然後穿過峽谷向西流去。水庫湖面遼闊,風光旖旎,既是一個良好的生態觀光地,也是遊覽炳靈寺的必經之地。劉家峽水庫也因為黃河水的到來,成為一個潤澤田園,發電灌溉的寶庫。劉家峽水庫距離蘭州西南約80公里,整個水庫湖岸線全長55公里,水域面積達130多平方公里,由水庫和發電站兩部分組成。

一、劉家峽水庫

劉家峽水庫位於黃河上游,位於甘肅臨夏永靖縣城西南1公里處,距蘭州市75公里。有許多峽谷和川地相間出現。河水穿過千岩壁立的深邃峽谷,水勢有如萬馬奔騰,景色十分壯觀。黃河河水來到這裡,轉了一個九十度急彎,然後穿過峽谷向西流去 。

劉家峽水庫竣工於1974年,為黃河上游開發規劃中的第七個梯階電站,兼有發電、防洪、灌溉、養殖、航運、旅遊等多種功能。 水庫地處高原峽谷,被譽為「高原明珠」,景色壯觀。

它是黨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重點扶持建造了劉家峽大壩水電工程,也是我國當時唯一一座坐落於黃河之上的由我國自己設計、自己施工、自己建造的大型水電工程,該大壩由設計到竣工總共耗時17年,期間由於水位原因停工一年,劉家峽水電站的建成標誌著中國首座千瓦級水電站的誕生,無論是儲水量還是發電量都在50個億以上,為黃河流域的人帶來了方便。

水庫東起劉家峽大壩,西至炳靈寺峽口,呈西南--東北走向,南接東鄉、臨夏縣,北連永靖縣,湖岸線長55公里,水面最寬處6公里,水域面積達130多平方公里,蓄水量約57億多立方米,正常水位1735米,海拔2100米。水庫湖面遼闊,風光旖旎,氣候宜人,環境優雅,水質好,無污染,是甘肅省最大的水產養殖基地和水上度假旅遊勝地。既是一個良好的生態觀光地,也是遊覽炳靈寺的必經之地。向陽碼頭以東,10里河岸白沙展露,綠柳婆娑,被稱為"十里柳林",景觀奇妙,帶給人一種回歸自然、人在畫中游的美好氛圍。

在劉家峽水庫,不僅可以欣賞到古老的黃河第一曲,而且還可以欣賞到炳靈石林,炳靈寺石窟等景點。來到劉家峽水庫,從遠處觀看,只見遼闊的藍天上,白雲朵朵,隨風飄蕩,蒼穹之下,便是連綿起伏的群山,這裡的山上幾乎看不到一棵大樹,只有短短的野草叢生,但就在這一片的蒼茫和黃色之間,突然透出一窪碧藍的湖水來,就好象一顆寶石鑲嵌在大地上,給這片貧瘠的土地帶來了靈動的色彩。

在水庫的一邊便是著名的炳林石林,渾濁的水邊,一座座造型各異的石頭拔地而起,有的像佛像、有的像怪物、有的像大象、有的像駱駝,有的又像金剛,這樣的石頭連成一片,且犬牙交錯,從遠處觀看就像一排排的鋒利的鋸齒。讓身臨其境的人們不由得感到震撼和驚恐。

在這裡還可以看到一種神奇的現象,那便是水的顏色是由黃色和綠色兩種顏色組成的,並且兩者和諧共存,主要原因是因為這裡一邊是渾濁的黃河水,一邊是經過沉澱的劉家峽水庫水,因此才有了這樣的奇觀,九曲黃河在這裡彎了第一曲之後,向西流去,而將部分水沉澱在了劉家峽水庫。

著名的炳林寺緊靠黃河,就在劉家峽水庫邊。進入寺內,沿著山溝內的石板路前進,只見左右石窟神龕一個接著一個。據考證,這些石窟群,始創於十六國時代的西秦,距今有1600年,這裡共有石窟和佛龕216個,壁畫1000多平方米,造像800餘尊,可謂是甘肅除了莫高窟和麥積山石窟之後的有一處佛教藝術寶庫。

到了劉家峽,看到的碧波蕩漾的水庫,雖然也都是黃河水,但是和壺口瀑布的渾濁巨浪完全不同,這裡的黃河,溫馴而又美麗,像小家碧玉,像大家閨秀,迥異於壺口的萬馬奔騰。

二、劉家峽水電站

劉家峽水電站,中國首座百萬千瓦級水電站。它位於甘肅省永靖縣境內的黃河幹流。1958年9月開工興建,1961年停工,1964年復工,1975年2月4日,在西北高原叢山峻岭之間,古城蘭州滔滔黃河之上,一座大壩拔地而起,這就是我國目前較大的水力發電站——劉家峽水電站。劉家峽水電站可蓄水57億立米,年發電量57億度,比解放初期全國一年的發電量還多。同時,它還是一個兼有防洪、灌溉、防凌、養殖等綜合利用價值的大型水利樞紐。

水電站中央排列著五台大型國產水輪發電機組,分別擔負著供給陝西、甘肅、青海等省用電的任務。該電站廠房寬約25米,長約180米,有20層樓高。壩型為重力壩,最大壩高147米,總庫容57億立方米。安裝5台機組,總容量122.5萬千瓦,年發電量55.8億千瓦時。第一台機組22.5萬千瓦機組於1969年3月投入運行。2018年11月,入選第二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 。2019年4月12日,入選由中國科協調宣部主辦,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共同承辦的「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二批)」。

劉家峽水電站是根據第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關於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 河水利綜合規劃的決議》,按照「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自己勘測設計, 自己 製造沒備、自己施工安裝, 自己調試管理的國內第一座百萬千瓦級大型水力發電站。

1952年秋至1953年春,北京水力發電建設總局(簡稱「水電總局」)和黃河水利委員會(簡稱「黃委會」)組成貴(德)寧(夏)聯合查勘隊,對龍羊峽至青銅峽河段進行查勘,初步擬定在劉家峽築壩。1954年3月,組成有關部門負責人和蘇聯專家共120餘人的黃河查勘團,對黃河干支流進行了大規模的查勘,自下而上,直至劉家峽壩址。在壩址比較座談會上,蘇聯專家認為:蘭州附近能滿足綜合開發任務的最好壩址是劉家峽。

1958年初,水電部成立劉家峽水力發電工程局(現為水電四局),承擔劉家峽和鹽鍋峽兩個水電站的施工任務,擬定了「兩峽同上馬,重點劉家峽,鹽鍋峽先行,八盤峽後跟」的施工方案。劉家峽水電站工程於1958年9月27日正式動工興建,當時是關乎國家命運的156個重點項目之一。1961年因國家經濟調整緩建,1964年復工。當時,我們國家剛剛渡過三年困難時期,那時候的建設方針是「先生產,後生活」,劉家峽水電站施工條件異常艱苦。當時的重點任務是打導流洞,這個導流洞斷面13×13.5米,總長度1021米,工程局組織了兩個開挖隊對著打,任務重、工期緊,職工們克服了不少困難,日夜奮戰,取得月進尺100米的好戰績,經過15個月的艱苦奮戰,導流洞終於打通了。1966年汛前建成上游圍堰,從而使電站基坑具備常年施工條件。1966年4月20日,劉家峽水電站攔河大壩第一塊混凝土開盤澆築。

1968年10月15日電站下閘蓄水,第一台機組於1969年3月29日併網發電,1974年12月5台機組全部安裝完畢投產發電,電站竣工。至此,全國第一座裝機容量百萬千瓦以上大型水電站勝利建成。1981年被評為優秀設計和優質工程,獲全國優秀工程設計獎。

劉家峽水電廠在西北電網中主要承擔發電、調峰、調頻和調壓任務,是西北電網的骨幹電站,在西北電力系統中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

七八月的劉家峽,峽谷兩岸,山坡綠意盎然,雲淡風輕,風景甚好。這一路過去,可以看到祁連山的美景,看到雪山的巍峨。

到劉家峽遊覽,可以乘船溯流而上,河水清洌,浪花飛舞;進入峽谷後,只見兩岸奇峰對峙,壁立千仞,景色變化多端,足可以與桂林山水、長江的巫峽相媲美。出峽後,眼前是高山湖,湖水蕩漾,襯以藍天白雲,別有一番湖光山色。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大概只有李白的詩句才能描繪出黃河的磅礴浩蕩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maDmmwBvvf6VcSZztJ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