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越來越貴的國產車,為什麼該悲哀的不是消費者,而是合資車?

2023-10-18     汽車扒一扒

僅短短半年時間,中國乘用車市場中的高低位就全面扭轉,至少在網際網路上的關注度、輿論方向,合資車已經完全處於下風口,就連此前高高在上的BBA都受到了巨大的影響。

如果半年不學習,你會發現完全看不懂一些技術參數。

比如說家用直流充電樁、800V平台、TOPS算力、碳化矽等等,這些技術似乎一夜之間全部出現在了自主品牌產品上。

對應的合資車依然是內燃機、熱效率、變速箱、價格戰等等,中國的電氣化滲透率預計在兩年之後達到60%,智能座艙裝備率將會達到90%以上。

那些沉浸在「品牌溢價能力」中的外資品牌,顯然今天也已經開始被當年的自負反噬,因為自主品牌用短短三年時間就將市場占有率從當年的37%迅速拉到了今天的52%,並且中國品牌的單價越來越高。

單價高是一件好事兒,並非完全是壞事兒。

一方面,中國品牌過去的生存環境不好,對於企業來說只能靠著低價生存,企業營收、利潤都不夠好,對應的研發投入都不高,中國產業可以視為一體,整體盈利能力差,就無法培育出來供應商巨頭。

沒有供應商巨頭,就無法反向服務中國企業。

另一方面,單價較低的中國品牌無法衝擊中高端消費市場,那麼外資品牌就可以在中高端市場中「為所欲為」,三年前本田狂妄的喊出那句「別問優惠多少錢,先問有沒有車」,就是因為中國品牌沒有能夠撬動15萬以上消費市場的能力。

不同的市場應該有更多願意卷的企業,最終的得利者才是消費者。

兩三天前,吉利發布了全新的銀河E8,奇瑞發布了全新的星途星紀元ES,風雲也打造了全新的A9車型,這些車型顯然都不是善茬。

除了擁有巨大的尺寸之外,科技感、電動化技術裝備表現力非常強悍,不難猜出這些車型的定價都會在20萬以上。

比亞迪漢是一款成功的車型,截止到今天已經成為中型、中大型市場雙料冠軍,銷量超過了雅閣、天籟、邁騰、帕薩特等傳統車型,要知道比亞迪漢的歷史也不過短短4年而已。

消費者願意放棄外資中級車,以更高的價格選擇比亞迪,就是因為產品以跳躍的姿態呈現在消費面前。

所以,雅閣賣不動要降價,大眾也收起了當年的狂妄,這些都是自主品牌在電動化市場中的一種巨大成功。

很顯然,面對越來越貴的中國車,該悲哀的不是消費者,而是外資品牌。

從市場角度來看,過去20萬以上產品銷量基本上都拿捏在幾大企業手中,比如說BBA、大眾、豐田等幾家企業占據了核心主導。

沒有太多競爭對手,這些企業就沒有太大的壓力,在定價、產品推進速度上必然會更慢一些,中國品牌進入之後對20萬以上市場進行了真正意義上的衝擊。

無論是新勢力,還是這些轉型相對較慢的中國傳統企業,在未來都會對20萬以上的合資車進行巨大的干擾。

以星途星紀元ES為例,主銷車型都是800V電氣化平台,設計、充電速度、智能化表現力、座艙豪華、設計表現以及安全性,都已經能夠為消費者帶來更好的消費體驗感。

如果遮住A4L的車標,在產品力上星途星紀元ES絕對是碾壓的存在。

當然,現在讓消費者不考慮品牌價值也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但30萬以內的豪華品牌雖然在一二線城市生存,卻只能抓三四五線城市市場,畢竟消費市場越下沉,對品牌重視程度就越高,但在主流一二線城市,已經有很大一批用戶開始選擇20萬以上的自主品牌。

因為對於他們來說,產品提供的全新出行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從銷量就能看出,20萬以上的中國車銷量體系越來越龐大,而外資品牌20萬以上的車型雖然銷量還算穩定,但成交價卻越來越低,說明這一細分市場的競爭壓力增大,自主品牌帶來的衝擊對於外資品牌來說是完全不可逆轉的。

所以我們說,電動、智能化時代的到來,最應該悲哀的不是中國消費者買不起國產車了,相反中國消費者因為選擇更貴的中國車,帶來了更好的出行感受,而外資品牌市場被盤剝已經成為了既定事實。

未來跟不上轉型速度的外資品牌,生存空間還會繼續惡化,畢竟,CT5都賣到20萬了,這已經足夠說明一些問題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8f46c7d736030365f24012212ec8d1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