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戴錦華、余紅苗:母女是一種有痛感的關係

2023-08-09     單向街書店

原標題:對話戴錦華、余紅苗:母女是一種有痛感的關係

什麼是與當代生活息息相關的電影?

不同於每年總要在大銀幕上看見的飛船、戰馬與殺手,FIRST 青年電影展帶來了縣城頂樓的夜色、大學教師的桌邊談話、年輕母親的愛情冒險。它持續為華語影壇輸出著日常經驗與先鋒視角。

今年也是 CHANEL FIRST攜手開啟「FIRST FRAME 第一幀」單元的第三年。回望 FIRST FRAME 的三年,不僅是邀請年輕電影人與社會議題真實相處的三年,還是單讀與電影不斷發生聯繫,同頻關注女性與青年經驗的三年。

當女性影像跨越代際

2021 年,「FIRST FRAME 第一幀」特別策展開啟,以女性故事、導演首作為標尺,選入《一江春水》《山河小敘》在內的 3 部長片、3 部短片。這也是「螺絲在擰緊」降落 FIRST、對話戴錦華老師的第一年。

2022 年,這個單元生根發芽,不僅基於女性主題集中呈現了 4 部長片、5 部短片,還設立了年度影像、特別提及兩個榮譽,向青年創作者們發出明確的激賞。「螺絲在擰緊」則對話了牛小雨、王爾卓兩位新導演,他們的作品《不要再見啊,魚花塘》《再見,樂園》都入選「FIRST FRAME 第一幀」。前者獲得了單元的年度影像榮譽,以及 FIRST 青年電影展的一種立場榮譽。

2023 年,女性議題依然與社會共振,普通女性的經驗越來越多地走到台前。很自然地,「螺絲在擰緊」再次將目光投向今年入圍這一單元的 6 部長片、9 部短片。主競賽最佳影片的得主《但願人長久》,也率先在「FIRST FRAME 第一幀」單元獲得特別提及榮譽。青年導演們想要創造的,不僅是精細的、雋永的影像,亦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生活現實:其中有家庭的離散與留戀,對青少年的愛與控制,還有在親密關係中的翻轉騰挪。

電影《但願人長久》

「我對生活的理解,和他們所創造的局部世界的距離最短。」在這一期「螺絲在擰緊」里,主播吳琦用「血肉相連」來描述今年入圍的電影。「它們把性別這樣一個引發社會共鳴的議題,用電影的語言,真實地帶到了每一個人的身邊。今年入圍 FIRST FRAME 的這些電影,跟前兩年相比,展現出一個更多元、更悠長的脈絡。不同代際女性的生活樣態,通過短片、長片的方式一一展現。」

同時,我們再次請來戴錦華老師——這次是作為「FIRST FRAME 第一幀」單元的學術推介人。戴老師也欣喜地發現,首先,今年女導演的比例大大提高,「可能也跟近年來國內的性別議題成為一個凸顯在社會前景當中的議題有關」。其次,代際也被拓寬,「原來我們一講到女性題材或者女性形象,其實是窄化和弱化的一種選擇。而這一次的電影觸及到方方面面,也是前所未有地跨越了三個代際。我們會看到三個代際之間女性的生命交融和衝突。」

母親之所以成為母親

女兒之所以成為女兒

而細讀今年入圍「FIRST FRAME 第一幀」的影片,母女關係成為一個頗具共性的敘事視點。我們反覆看見母親與女兒的身影重疊,反覆聽見母親與女兒隔空訴說。

不論今年是在單元內獲得年度影像的《這個女人》,還是獲得特別提及榮譽的《但願人長久》,以及長片《洋子的困惑》《長談》、短片《當我走近你的時候》《裂帛》等等,都或多或少地映照出母女關係的複雜性。單元內唯一的紀錄長片《金雞冠的公雞》更為直白,它用攝影機直面了一位強大的母親吳軍——吳軍的大女兒十六歲時從家中一躍而下,後來的小女兒又罹患癌症,在如此艱難的兩段母女關係里,一位怎樣的母親是如何度過的?

電影《金雞冠的公雞》

或者,用導演余紅苗自己的設問——「母親是一個怎樣的物種?」

於是這一期「螺絲在擰緊」,她和戴錦華老師將一起追溯:母親之所以成為母親,女兒之所以成為女兒,她們各自腳下踩著哪些習性、權力與愛的土壤。

戴老師說,「我們的文化當中一直缺少一種反省,就是愛的侵犯性。」而余紅苗在播客里將其稱之為「西西弗斯式的母愛」。

在《金雞冠的公雞》的首映結束後,有一位女生流著淚著找到余紅苗,說「媽媽她愛得太重了」。在另一部長片《這個女人》里,已為人母的主角李害害,對自己的母親也發出了類似的控訴。當自我意識將個人從家庭與集體生活中脫離之後,親密關係成為了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問題。而在母女關係的背後,是女性共同面對的困境:作為媽媽、女兒、妻子、社會人的多重艱辛。

母女關係的多重宇宙

當代生活的轉型,讓母親不僅要完成自身的生存競爭,還要為下一代準備好生存競爭的條件。戴老師發現,「在獨生子女政策、成功學、應試教育三重的高壓結構當中,我基本上覺得我們的孩子沒有童年、沒有少年時代。」與之同步發生的,是母親沒有自由、沒有社會角色之外的人生。在兩代人生存的重壓下,母女關係是否有超越的可能?

電影的魔力就發生在這裡。在看見問題、提出問題之外,它用細密的影像語言留出了希望的縫隙。《這個女人》用一個跳接來銜接激烈的衝突,母女轉而談論時間的飛逝,女兒改問母親:「那你有想交新的男朋友嗎?」《當我走近你的時候》也將攝像機對準了一位強勢的母親,但當女兒掌控攝像機的開關,母親坦率地在攝像機前行動,她們艱難地談論著的事情——父親的自殺——反而退居幕後,母女的互動成為了更具生命力的主題。

電影《這個女人》

這也是「FIRST FRAME 第一幀」單元的生命力所在。年輕的導演們將目光放在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生活,在類型敘事之外,尋找講出真實而多元的故事的新方法。女性創作者們也將自己的問題意識放置於更廣闊的世界、更多元的關係之中,用影像來容納女性自我與社會角色的衝突,也包容女性在角色變化的歷史進程里的不適與欣喜。

作為「FIRST FRAME 第一幀」單元的創造和支持者,CHANEL 在電影行業內開創了一個長期、穩定的空間,容許年輕的電影人們共同在場、相互批評,持續地為電影輸送富有創造力的聲音。在過去三年的實踐中,這些電影人從短片走向到長片,從一個單元走向主流院線,從西寧的影展走向全球各地的影展,成為這個行業未來的力量。

香奈兒女士在她的年代,不僅和年輕的創作者們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一起慶祝,她本人也是一位先鋒大膽的創作者與策劃者,身兼時裝設計師、藝術家與資助人等多種角色,積極地參與到電影文化的生產之中。她為電影人設計戲服、引薦她藝術圈的摯友,為一代人建立起在新的浪潮中向前學習與摸索的空間,這裡面包括電影大師讓·雷諾瓦、馬塞爾·卡內、盧奇諾·維斯康提和阿倫·雷乃。

戴老師也說,「公共藝術的手段就是人與人真實的相處。」我們需要去尋找那些真實的、共處的時刻——即便是劇烈的母女關係,即便是需要迂迴與養護的跨越代際的對話,電影仍然給予我們機會,使個人的痛感變為共同的理解。而在女性參與社會與文化生產的進程里,不可避免要去忍受這些不完美的、有衝突的、有痛感的關係。「我覺得所有的女性都在學習、都在摸索,整個社會也在學習和摸索。」於是電影就成為了橋樑。

Apple Podcasts |小宇宙|喜馬拉雅

Spotify|網易雲音樂|單讀 App

搜索「螺絲在擰緊」,或掃碼直接收聽

05:50

又一年 First Frame:女導演比例大提高,女性形象更多元

12:23

余紅苗:母親是一個怎樣的物種?

18:55

當親密關係成為噩夢性的存在

21:18

戴錦華:母女關係的劇烈還在於女性作為社會人的多重艱辛

29:55

西西弗斯式的母愛,無法呼吸的孩子

39:35

「我們的文化缺少一種反省,就是愛的侵犯性」

1:01:45

我們要如何忍受那些不完美的、有衝突的、有痛感的關係?

1:17:16

母女關係負載著典型的社會矛盾

1:19:29

吳琦:性別平等的歷史化進程可能以令個體痛苦的方式展開

1:27:43

「公共藝術的手段,就是人與人真實的相處」

談話中提到的公眾人物

黃樹立,導演、攝影師, 螺絲在擰緊 #047 期 嘉賓

山田洋次,日本導演

談話中提到的 電影/戲劇/影視作品

金雞冠的公雞(2023),導演:余紅苗

陽光普照(2019),導演:鍾孟宏

當我走近你的時候(2023),導演:劉雅琴

當我望向你的時候(2022),導演:黃樹立

黃昏的清兵衛(2006),導演:山田洋次

你好,李煥英(2021),導演:賈玲

媽媽!(2022),導演:楊荔鈉

星際穿越( Interstellar ,2014),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

瞬息全宇宙( 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2022),導演:關家永,丹尼爾·施納特(Daniel Scheinert)

風起前的蒲公英(2023),導演:梁君健

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 Sorry We Missed You ,2019),導演:肯·洛奇(Ken Loach)

互動方式

如果你對本期話題或本節目有任何想法或問題,請大膽在各收聽平台評論區留言,或者微博吳琦@五七,戴錦華,余紅苗@余紅苗,與主播和嘉賓互動。下期節目中,我們將挑選一些問題,由主播吳琦做出回答。

「螺絲在擰緊」將在每個月的某些周四上線,期待下次再一起擰螺絲!

監製:彭倩媛

製作人:胡亞萍

編輯:蔡芷芩 陳梓芸

剪輯:昂

視覺設計:李政坷

節目運營:劉雨萱

原創音樂:徐逍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4d25d3c39d8a9f8aa7e630b8277c8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