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想吃垮的自助餐,真的要垮了?

2022-03-29     美食導報

原標題:你曾想吃垮的自助餐,真的要垮了?

曾幾何時,自助餐紅遍大江南北。長桌上琳琅滿目的美食是慾望的代名詞,「吃垮餐廳」「吃到扶牆出」「只吃貴的,不吃對的」是食客走進自助餐廳前曾立下的豪言壯語

自助餐龍頭金錢豹在短短几年間開店數十家,每到飯點都會擠滿人。

當時,金錢豹在食客心中還有著崇高的地位:能把生日宴、婚宴定在金錢豹,是件「倍兒有面子」的事。

但不知從何時開始,自助餐漸漸不受待見了。人們對自助餐的評價集體轉向「難吃」「以次充好」「浪費嚴重」,曾經大排長龍的自助餐廳,關了一家又一家。

2017年,北京最後一家金錢豹宣告停業,自助餐的黃金時代從此划下句點。曾經的頂流網紅,是如何一步步「涼涼」的,自助餐還有起死回生的希望嗎?

【現象】

從搶著吃到沒人吃

自助餐在下坡

自助餐曾是餐飲界的頭等網紅,近年來,它卻不受待見了。它是如何褪去網紅光環,走向下坡的?

· 網紅誕生記

偌大的店內擺放著各式各樣的美食、飲料,任由食客不限量自選,自助餐這種發源於海盜用餐習慣的形式刺激著人們「以食為天」的本能慾望。

隨著西餐傳入我國,自助餐豪放暢飲的就餐方式也隨之被帶來。在國內,這種形式最早是出現在20世紀30年代外國人在中國開的大飯店裡,直到20世紀80年代後期,在新興的旅遊合資賓館裡,才正式將自助餐推廣到大眾化餐飲市場

必勝客餐廳曾推出自助沙拉,吸引眾多食客挑戰壘水果塔。

此後,必勝客、好倫哥等品牌先行試水,但真正將自助餐推上網紅車道的,當屬金錢豹。

金錢豹於上世紀90年代初在中國台灣誕生,2003年前後登陸上海,落子上海中信泰富。在近萬平方米的門店內,整齊排列著數百種來自全球各地的美食——魚子醬、生魚片、牛排、高端冰淇淋等稀罕貨都能在店裡無限量自取。

那一年,我國人均GDP剛突破萬元(人民幣,下同)大關,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5007元,在難得的下館子體驗中,種類繁多、能隨便吃的自助餐成為「有面子」又高性價比的新鮮選擇。雖然是每位200多元的定價,金錢豹也吸引了眾多食客排隊光顧。

對於這一特殊的飲食文化,亞馬遜餐飲品牌創始人余軍飛曾在採訪中評價,以金錢豹為代表的自助餐之所以走紅,超值的性價比、超值的體驗,本質上戳中了人性中的慾望需求。截止至2014年末,金錢豹在祖國大陸擁有約30家餐廳,快速擴張的同時,也引領著國內自助餐行業走向了「黃金十年」。

十餘年間,湧現出星倫多海鮮自助、亞馬遜環球美食、四海一家、牛太郎、金釜山等大批自助餐品牌。而無論是高價奢華還是低價實惠,報復性飲食、滿足物慾成了自助餐食客的首要目標,「吃垮自助餐廳」一度成為響亮的口號。

(點擊查看大圖)

百度指數顯示,2011年至今自助餐的關注度呈現先增後減的趨勢,在2015-2016年達到頂峰後便不斷減弱,2020年初開始明顯下降。

· 網紅消亡史

但輝煌的落幕早已悄然而至,2014年前後,金錢豹走向下坡路,不但被傳出虧損,還在2015年被二次轉手賣給嘉年華國際,交易價格從第一次轉賣的15億元縮水至2億元

在隨後幾年,整個自助餐行業也日漸增長乏力,天眼查數據顯示,到2018年,新增自助餐企業數量首次下滑,減少了4.2%。2017年夏天,金錢豹在北京的最後一家門店倒閉,自助餐的輝煌年代落下帷幕。

近年來,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自助餐的生存更是難上加難。不同於其它品類還能依靠外賣維持營業額,就算是火鍋也能把菜品打包送到家中,自助餐與外賣註定無緣——總不能把幾百道菜搬到家裡

數據顯示,近兩年自助餐相關企業數量的增長幅度為-30%,相關門店越開越少。據《中國餐飲大數據2021》數據顯示,在北京市主要餐飲品類訂單量占比及變化趨勢中,占比下降最多的就是自助餐

2019年,北京市餐飲品類中自助餐訂單量占比為7.1%,僅次於火鍋、小吃快餐、川菜、北京菜;2020年,其占比僅剩4.5,市場份額被燒烤、飲品等擠壓。

即使湧現出了大量如披薩自助、烤肉自助、奶茶自助、烘焙自助等「小而精」的主題自助餐廳,也只是火爆一時,終難逃落寞之路。

不少經營者坦言:自助餐越來越難做了。

【分析】

無限量暢吃

輸的究竟是誰?

目前自助餐以烤肉、火鍋、海鮮、牛排為主,消費水平中等。(數據截止至2022年3月6日)

數據來源:窄門餐眼

據窄門餐眼數據顯示,目前國內門店數最多的十大連鎖自助餐品牌,基本以烤肉、火鍋、海鮮等細分品類為主題,且多數走平價路線,有的火鍋自助才一人25元左右。

如此親民的價格、熱門的品類,又能無限選想吃的暢吃,為什麼大家還是不樂意買單呢?

· 劣質碳水、浪費嚴重……自助餐的N宗罪

19年前金錢豹初登祖國大陸市場時,自助餐行業剛剛興起,能隨便吃的天然屬性輕易地勾起人們的口腹之慾。如今,大家的飲食習慣早已改變,外出用餐成了家庭常備選項。比起實惠,人們更在意好吃、健康

艾媒諮詢數據顯示,在參與調查的網民中,66.7%表示不喜歡吃自助餐的原因是食材不新鮮。看著種類多,海鮮、羊牛肉等應接不暇,但吃了才知道這些食物很多都不新鮮,不少食客吐槽:食物華而不實,並不好吃。

美團點評的調研也發現,消費者吃自助餐時,最關注的是食品味道和衛生安全。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人們的飲食需求早已從吃飽,轉為吃好。看到琳琅滿目的自助美食,人們的反應已不是饞了、胃口大開、「要給老闆上一課,吃垮他」,而是「劣質碳水」「高油高糖」「熱量炸彈」

在這一趨勢的轉變下,自助餐變得「不香」了,能無限暢吃的自助餐風向一變成了人們吐槽食物浪費的重災區。在關於「在吃自助時最討厭什麼」的回答中,「浪費」一詞高頻出現

來趟自助餐廳,拿太少覺得對不起付出的價錢,拿多了又吃不下。最終狼吞虎咽,把胃使勁塞滿後,自己並不會成為被人誇耀的大胃王,反而可能是個要回家催吐的「垃圾桶」

過去大家盤算的「吃回本」技巧,如今也成了被吐槽的對象:以前討厭吃不回本,現在討厭別人讓我吃回本。

· 「互害」模式,難以長久

在自助餐廳,食客支付的金額是固定的,但最終吃到肚子裡的東西的價值卻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正因如此,在自助餐圈盛行著食客與經營者的「博弈」:食客想多吃龍蝦、和牛、鮑魚,經營者則想用炒飯、飲料、饅頭填飽食客的肚子,雙方為了最終吃到肚子裡的價值明爭暗鬥,最終兩敗俱傷。

金錢豹也是如此,店內號稱薈萃全球400多種美食,龍蝦、鮑魚、燕窩應有盡有,鵝肝、牛排、三文魚、生蚝讓食客目不暇接,還有無限供應的哈根達斯冰激凌都是食客們的必爭之物,大家還會掰著手指頭數——要吃幾隻龍蝦才能回本甚至反賺。

這樣的算計心理和行為在「吃到即賺到」的同時,也極大地降低了食客的消費體驗。當人們在排著隊搶著剛倒入盤中的龍蝦、鮑魚時,很少有人想過,自己是不是真的愛吃它們,更多地只是抱著「不吃就虧了」的心態填滿盤子,也在胃裡塞滿各種自己或許並不愛吃的「值錢貨」,而對於原本愛吃的食物,也只能因為不夠值錢而忍著不吃。

吃得扶牆出,卻沒吃幾口真正愛吃的……自然而然,自助餐在新鮮勁過了之後便難以再次調動起食客的食慾

再說經營者,雖然食客都算計著吃回本,但還是敗給了「天真」——放心,倒閉的自助餐絕不是被你「吃垮的」

根據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等機構的研究,自助餐經營模式的核心是薄利多銷,在定價時經營者就會考慮大多數客人能消耗的食物量。假設100個客人里有10個大胃王、90個普通人和「小鳥胃」,只要商家按照人們的平均食量定價,使多一位客人增加的成本低於人均價格,也就不存在客人會吃回本的可能

為了不被吃垮,餐廳在擴大客流量的同時,儘可能壓低食材、人力等成本。和普通餐廳需要服務員點單、上菜不同,自助餐廳都是自取食物為主,經營者需要僱傭的服務員數量大大減少。

不僅如此,經營者還善於以「節約」為名反制食客。「拒絕浪費,吃剩的食物請繳納罰款」「每人限取一次」「每人限2隻」……這些標語都是自助餐廳的「標配」,成為了我們對「光碟行動」的最初認識。究其原因,這和限制用餐時間一樣,都是經營者對高端食材消耗的反制。

除了明面上的規定,在台面下,經營者也琢磨著不少小心思。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自助餐廳盛食物的盤子總是很小、主食飲料等低成本的食物總是最顯眼最誘人、高成本食物總是補餐很慢……食客被高價的龍蝦、鮑魚吸引而來,卻悻悻而歸,大呼「上當」。

互相算計終究只能換來短暫的繁華,這場食客與經營者之間的「零和博弈」終究無法長久

【總結】

這樣吃

自助餐才能走下去

那麼,什麼樣的自助餐才能化解這場充滿算計的博弈,才能找到其中的平衡點,長久地走下去呢?

· 第一種,不怕被占便宜的自助餐

「有錢才能任性,這個規律在自助餐上同樣適用。」在廣州番禺經營自助餐廳的李先生表示。他認為,如果自助餐經營者將利潤空間讓出來,質優價美的自助餐自然能持續吸引人潮。

在上世紀的拉斯維加斯,自助餐是賭場內的「黃金配角」。自助餐廳有各種高端食材不限量供應,價格卻很便宜。對賭場經營者來說,只要讓人們留在這裡,略微的食材虧損和賭場營收相比,不值一提。對食客來說,如果能忍住只吃不賭,那大有便宜可占。

近幾年,國內不少經營者也效仿起這樣的模式,KTV、足浴城、車行4S店……這些本與就餐毫無關聯的場所也加入了自助餐,且在宣傳時將自助餐美食展示在顯眼的位置。

對經營者來說,只要讓消費者吃自助餐時順便購買了其它業務,就是一筆穩賺不賠的買賣,經營者需要考慮的就是——怎麼把食物做得更好吃,讓更多人來。

· 第二種,讓人不想占便宜的自助餐

星級酒店的自助餐,往往就是這種類型,這些酒店的客群以高端用戶或差旅用戶為主,酒店附帶的自助餐純粹只是他們解決用餐需求的場所,在就餐時,往往優先考慮的是自己的口味習慣,而非食材貴賤

這樣,酒店在食材選擇和餐品製作上無需過多地「耍心機」,只要按質按量供應即可。

但這兩種都需要依靠食客或經營者任意一方「任性」,有沒有其他可複製性更強的模式呢?答案是肯定的。

· 第三種,沒有什麼便宜可占的自助餐

如果一家自助餐廳,店內的食材價格都差不多,餐費也與供應的食材檔次相匹配,不論食客怎麼選擇,最終吃到的價值都相差不大,食客能專注自己的口味選擇食物,經營者可以專注食物的品質,那麼這場博弈似乎就能相對平和,甚至能產出額外的價值,讓食客成為回頭客。

近年來,主打通勤餐的自助餐悄然登場,這類自助餐往往價格低、食材也相對普通,主要開在辦公區或居民區,用餐的主要是附近的白領和居民,既滿足食客有一定可選擇空間,又能保持快節奏的翻台,讓經營者以量取勝。

除此之外,還有另一種模式,曾經的金錢豹便是一個不錯的例子。其以價高質優享譽餐飲圈,食客花費200餘元的價格便能在店內吃到品質相當、味道適宜的食物。

但複製金錢豹並不是重點,李先生分析,想讓自助餐健康長久地走下去,還需做到食材價格的相對均衡,避免個別食材價格過於飆高

主打生蚝自助的蚝英雄等主題自助餐廳正是如此,店內的品類相對集中,食客支付相適應的餐費後,能吃到的食材價格相差不大,食客和經營者雙方無需過度算計,正是憑藉這樣的優勢,蚝英雄在2020年的門店凈增長數達19家,目前共有84家門店在營,位居自助餐品牌門店數第九名。

同時,可對較貴的食物進行適當限量,或進行價格檔次的劃分,既讓不同預算的食客都能得到滿足,也讓餐廳得到應有的收益,雙方才能擁有共贏的未來。

文 | 廣粵文化·美食導報全媒體記者 林芷汐

圖 | 部分圖源網絡

編輯&排版 | 廣粵文化·美食導報融媒體編輯 木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2c9336948b4c44af2316d44f23671c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