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廣東人長大的美食,兩個字(不是腸粉)

2022-07-05     美食導報

原標題:陪廣東人長大的美食,兩個字(不是腸粉)

北有滷煮,南有牛雜

廣東人自己都說不清

為什麼這麼愛牛雜

穿著「人字拖」

站在路邊用簽子插著吃

熱騰騰的牛雜

是廣州人從小到大的

鄉愁

每位自信的牛雜攤主都有他們引以為傲的「供應鏈」,新鮮的牛肚、牛心、牛腸是出品好吃的關鍵。

其次便是自己的獨門湯汁,在湯汁的「鎮壓」下,腥味被大限度地壓制,使得這道小吃從廣州發源,火遍華南等地,深受多地食客喜愛。

牛雜

走鬼檔的流量密碼

如果你問一位老廣哪裡的牛雜好吃?

回答肯定有這3個——家樓下、學校後門、用手推車裝的。

不論悶熱的夏天、濕冷的冬天,不論藏在多麼深的巷尾,牛雜攤前從不缺前來尋味的老饕。

大鍋里冒出的煙氣帶著濃郁的牛雜香,讓人垂涎欲滴,伴隨著老闆剪牛雜的「咔咔」聲,食慾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

牛雜又稱為「牛雜碎」,是牛內臟的統稱,民間也稱為「牛下水」。它們本是要被扔掉的廢棄物,卻在如今成為人們口中廣為流傳的傳統美食。

相傳在清朝時期,有一年天氣大寒,牛肉需求增加,供不應求。廣州西關地區有位廚師便嘗試將牛內臟與蘿蔔一同燜煮,再加入八角、香葉、陳皮等香料,以此招待客人。

結果煮出來的一鍋,香飄滿屋,也飄遍了西關,獲得了街坊們的喜愛。

廣州人真正愛上牛雜,大概是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的,改革開放後,不少廣州人做起了個體戶生意,一波人選擇推起小車,做起「走鬼」賣牛雜。

每輛小推車、每鍋牛雜的背後,都肩負著他們的家庭生計。

在當時,新鮮的牛下水只要4毛錢一斤,烹飪好的牛肚可以賣到2元一串;小販推個鐵皮車沿街售賣,不用交鋪位費,廣州本地人叫它走鬼檔。

聽起來是門好生意,可牛雜小販需要在凌晨3點去屠宰場,把下水買回家,連夜搓洗其中氣味濃重的污物,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用廣州當地人的說法就是:不怕臭,不怕累,不怕鬼的人,最先上岸買車買樓。

30年的「老推車」

「遲到早退」的阿叔

在江南西附近有輛擺了三十餘年的老推車,攤主阿叔是位「60後」,今年62歲的他和老伴擺了三十幾年的攤,一開始和老伴一人一攤,後來太忙了,便改為如今的一個攤位。

美食導報

,贊

1631

點擊視頻,看阿叔的牛雜故事

「雖然我晚開檔,早收工,但是好多老廣街坊都認識我啦!」阿叔邊開玩笑邊說。雖然「遲到早退」,但阿叔對牛雜卻是一片熱忱。

他說:「雪櫃冷藏過的不行,新不新鮮吃進嘴巴就知道了,每天新鮮牛雜賣完就收攤了!」讓阿叔說出這麼有底氣話的其中一個原因,便是戶籍——阿叔是位懂牛、愛牛的潮汕惠來隆江人。

在採訪過程中記者注意到,不少老人、學生都被這美味吸引,排隊買牛雜。

一份凈牛雜15—35元不等,蘿蔔牛雜則是15—25元,還可以按串買,選擇自己想要的部位。

從化州到廣州

靠牛雜買房的娟姐

被街坊稱作「牛腩娟」的娟姨從2000年就開始在街頭擺攤賣牛雜,憑藉一盞煤油燈、一鍋清湯牛腩加牛雜,幾年時間便在化州買了自己的房。

美食導報

,贊

249

點擊視頻,看看是不是你熟悉的牛雜

在化州擺了幾年攤後,娟姨便和家人一起,來到廣州開了個鋪頭,賣的除了自己最熟悉的牛雜,還有她家鄉的撈粉、簸箕炊。

對娟姨來說,化州牛雜是她們從小就吃的味道,在廣州「復刻」家鄉味,撫慰的不僅是自己,還有許多和娟姨一家一樣,在外打拚的人。

和滷汁牛雜不同,化州牛腩牛雜是清湯底,湯色清澈但回味悠長。

看到娟姨的鍋,導報君很是疑惑,鍋里的兩個罐罐是什麼?

娟姨介紹,這兩個罐子是化州牛雜的特色!和以往的裝盤後拌常溫的醬料不同,化州牛雜的醬料是和牛雜一起在鍋里溫著的,兩個罐子醬料一個辣一個不辣,溫熱的醬料風味很是特別。

除了牛雜、牛腩,店裡還有粉面、粿條、豬紅豆芽、撈粉、簸箕炊等特色美味。

靠著一鍋牛雜,靠著起早貪黑的毅力和對牛雜的熱忱,攤主養活了一家人;更在廣州這座城市,用裊裊的煙氣和濃郁的口味撫慰著無數食客的味蕾。

文 | 廣粵文化·美食導報全媒體記者 林芷汐

圖&視頻 | 廣粵文化·美食導報全媒體視頻部、部分圖源網絡

編輯&排版 | 廣粵文化·美食導報全媒體編輯 木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13ff19c40fba9e2a45352d3e21dcaf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