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全職媽媽待遇對比,中國媽媽「酸」了!過來人的發言挺現實

2022-08-12     母嬰參考

原標題:各國全職媽媽待遇對比,中國媽媽「酸」了!過來人的發言挺現實

各國全職媽媽待遇對比,中國媽媽「酸」了!過來人的發言挺現實

近幾年,關於「全職媽媽」的相關話題熱度不斷,大家對全職母親的看法也褒貶不一。

有人認為,支持選擇自由,女性回歸家庭的勇氣值得鼓勵;也有人認為,這是社會的倒退,是對教育資源的浪費。

如果是你,會為了家庭放棄事業,成為一名全職媽媽嗎?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過來人真實想法

據《2019年度中國家庭孕育方式白皮書》顯示,目前中國年輕父母全職在家的比例約為58.6%,其中有八成以上是95後年輕媽媽。

為何如此呢?來聽聽看她們的想法——

@白雲和黑土:如果我不帶,孩子就沒人帶了。老公要賺錢養家,公婆年紀大了,不忍心老人再跟著操勞,而且隔代育兒又容易引起家庭矛盾。兩相權衡之下,只有自己辭職比較划算。

@芝芝:辭職是我主動的,還是想著要多陪伴孩子幾年吧,我小時候父母經常不在身邊,留守兒童有多難受,我心裡再清楚不過,所以不願意孩子重複我的路,儘自己最大的努力陪陪孩子,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白氣球:老公帶娃是指望不上的,孩子爹不靠譜,總不能我也跟著不管吧。但工作和家庭真的太難平衡了,我五點半才下班,孩子三點半放學沒人接,領導怎麼可能讓你一直遲到早退呢!無奈只好先回家當個全職媽媽~

@十點三分:沒當媽以前,我也曾立下豪言壯志,現代獨立女性絕不回歸家庭當全職主婦,結果現實太骨感。孩子太小走不開不說,重返職場都難,你可能面臨崗位被頂、調崗換崗、隱形降薪等等現實問題,普通人想要再找一位工作更是難於上青天,更何況如今的職場大環境又差。

以上這幾位過來人的發言,還真是現實又無奈:

老人難以勝任如今的育兒工作(教育任務五花八門、父母不方便來大城市、隔代教育觀念差距等)、工作和家庭難平衡、喪偶式育兒、職場對已婚已育女性的歧視等等,都成為了生育女性重返職場的「絆腳石」,以至於她們不得不重新回歸到家庭中去。

中國全職媽媽,多在焦慮中掙扎

在中國成為一名全職母親,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你除了是母親以外,還是免費的保姆、育兒嫂、家庭教師、廚師、清潔工……你上得廳堂,下得廚房,三十六計樣樣精通,可還是被無視。」

在丈夫眼裡,你是一個只會伸手要錢的「黃臉婆」;在孩子眼中,媽媽是一個「什麼都不會」的人;在外人眼裡,你是一個沒有社會價值的女性。

伴隨一位母親的,除了操持不斷的家務和育兒工作,還摻雜著數不盡的矛盾與掙扎,而這些痛苦,只能由女性自己咀嚼和消化,因為大家都認為這是母親應該要承擔的、必須要承擔的。

可即使大家已經在咬牙苦苦撐過,還要遭遇外人的置喙。

家庭屬性、社會屬性都被邊緣化的中國全職母親,最終迎來情緒的崩塌,以「抑鬱症」結尾。

那除了中國以外,世界各地的全職媽媽也是如此嗎?她們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

外國全職媽媽是怎樣的?

1、美國家庭主婦是一項職業

在美國,家庭主婦屬於正式職業範疇,有完備的政策維護和穩定的福利保障。

例如,美國家庭主婦可以不繳納社保、退休金,但到了退休年齡,國家補貼配偶退休金的一半。而且家庭中只要有一個人工作,妻子和未成年的孩子,都能享受到醫療保險。

2、加拿大:全職媽媽是「公務員」

加拿大社會普遍認為全職媽媽是偉大的工作,所以要賦予其尊嚴和社會地位,甚至可以將它填入個人簡歷中,單位也不會因此而歧視。

而且政府也會給補貼來資助全職媽媽,例如 免稅、日常津貼、牛奶金等。之前在網絡上看到有人統計,加拿大每個孩子平均每個月能拿到800加元左右, 大約相當於人民幣4200元左右,這大概是國內部分地區普通文職崗每月的收入。

正是因為有這些補貼,所以加拿大的媽媽會更傾向於辭職在家專心照顧孩子幾年,等上小學以後再重新返回職場。

3、日本:媽媽全職在家,爸爸稅金減免

日本的全職媽媽比例還是相對比較高的,因為這方面的福利較多。

例如,如果夫妻雙方中,有一個人的收入少於一定額度,另一方能獲取相當額度的稅金減免。而日本女性的工資往往是低於男性的,所以在懷孕生子以後,女性會選擇回歸家庭。 到了65歲以後,還能領取國民年金。

4、德國:全職太太有穩定的薪水

德國政府會給予全職太太 每月300歐元的穩定薪水,而且老公還能享受優惠稅。

【最後總結】

在今年大會上,中山大學法學學士韋震玲建議: 「讓全職媽媽或者全職爸爸成為『合法職業』。」

如果真的得以實現,相信未來全職媽媽的境遇會越來越好。也衷心希望全職母親未來能夠得到更多的福利和保障,得到更多人的尊重和理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b780a87f128ac7ec3b4766cbe4d9b5a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