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為啥喜歡道德綁架孩子?原因過於真實,揭開了中國家庭的暗傷

2023-03-06     母嬰參考

原標題:父母為啥喜歡道德綁架孩子?原因過於真實,揭開了中國家庭的暗傷

父母為啥喜歡道德綁架孩子?原因過於真實,揭開了中國家庭的暗傷

同事莉莉近來遇上了一件煩心事:

今年28歲的她還沒有對象,老家的父母每日都為女兒的終身大事發愁,拜託周圍的親朋好友幫著介紹,可莉莉卻是十足的「不婚主義者」。

父母勸得越厲害,她越不想聽從安排去相親。

母女倆因為這件事,吵了好幾年。前段時間,母親甚至還以斷絕母女關係相逼,綁架女兒一定要在今年內結婚。

「你為什麼一定要逼我呢?」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你是我女兒,不結婚我生你有何用,你知不知道這幾年因為你的事,我被多少人看了笑話,媽都是為了你好……

莉莉談起了她和母親的一段對話,表示這幾年自己一直被母親各種洗腦、道德綁架,她不懂明明父母應該是最理解孩子的人,為什麼要這樣對自己。

父母喜歡拿孝道來壓人,道德綁架子女要聽自己的話,這其實並非個別現象。

道德綁架成為多數父母的「代名詞」

回想一下我們的童年,是不是總是被以下幾句話洗腦。

「爸媽都是為了你好。」

「我們辛苦養你一場,你如今……」

「你的命是我給的,必須得聽我的。」

「爸媽都是為了你好。」

「我們辛苦養你一場,你如今……」

「你的命是我給的,必須得聽我的。」

子女長期被這類話術洗腦,久而久之就會產生愧疚之感,進而服從父母的安排。

《有毒的父母》一書中就提到過:在眾多「有毒」的父母中,「道德綁架」就是其中一類。他們利用子女的內疚心理,通過道德綁架的方式來操控、干預子女的人生。

上述的話術,目的就是讓子女產生內疚之感,父母藉此達到「隱性操控」子女的目的。因為我給了你生命,為你付出了一切,所以你們「欠」我的,就得服從我。

在這種邏輯之下,其實也無形中成全了所謂的「孝順「文化。父母也借用這個教育方式,干預孩子的學業、工作、婚姻,讓子女一輩子都逃不出自己的手掌心。

今天我們姑且不去討論這種「病態」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著重來分析一下父母們的心理動機。為何他們喜歡道德綁架孩子,背後是有哪些東西來推動呢?

父母為啥喜歡道德綁架孩子?

1、受傳統「孝」文化思想的影響

傳統的孝文化中,父母是家庭的「掌權人」,父母養育之恩大於天,他們給予了子女生命,所以作為孩子就應該以父母的話為準,不能違背父母之命,否則就是不孝。

雖然說經過時代的洗滌,「孝順」二字已經有了新的定義,但是幾千年的傳承,並非一時半會就能完全消除的。

很多中國父母依舊「唯我獨尊」,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掛件」,沒有把他們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去看待,道德綁架也就成為了他們馴服子女的「殺手鐧」。

2、父母付出過多、對子女的期待太高

教育學者馬卡連柯說過:「一切都給孩子,為子女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教育學者馬卡連柯說過:「一切都給孩子,為子女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而中國家庭的暗傷就是:父母為子女傾盡所有,恨不得把所有的愛和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表面上看父母之愛,滋潤了孩子的心田,助力他們茁壯成長。

但實際上,滿到溢出來的愛,慢慢變成了令人窒息的枷鎖,鎖住了孩子,也困住了父母。

因為人心都是現實的,你付出的愛越多,越渴望得到回應,相應的對子女的期待值也就越高,希望他們能夠按照你的想法去生活。

例如《小歡喜》中的宋倩,她和女兒喬英子相依為命,為了有更多的時間照顧孩子,她狠心辭去自己重點高中教師的工作,在家辦複習班,專心的輔導女兒。

「英子,你可是媽的一切。」

愛女心切,可以理解。可宋倩對孩子的過分緊張,對女兒的高期待,導致了她整個人都有些魔怔,在女兒房間的過道牆上開窗戶,便於隨時監督她,干涉女兒的交友、日常飲食,甚至對孩子的高考志願下手。

當孩子崩潰得想要跳海的時候,母親宋倩竟然還在為自己開解,「媽媽都是為了你好」。

因為太愛,所以想要為子女安排一切;因為期待太高,所以把自己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表面上說著都是為了孩子好,實際上不過是一場自我感動。

【最後總結】

真正高級的愛,就是把自己和孩子都當成獨立的個體,父母在愛自己,有個人獨立思想的前提下,再去愛孩子,這樣你們才能給小孩做好榜樣,讓他們更好地過完這一生。

當父母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孩子,同時把希望也寄托在孩子身上的時候,兩代人註定都不會好過。

父母會因為孩子而患得患失,總是擔心自己的期待破滅;而子女也無法安心地做自己,一輩子活在父母的期待之中,很難獲得真正的快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40accaf21b215a452cd8fac70fa65c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