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失敗的家庭教育:悠閒的爸爸,焦慮的媽媽,養出一個有問題的娃

2023-03-10     母嬰參考

原標題:最失敗的家庭教育:悠閒的爸爸,焦慮的媽媽,養出一個有問題的娃

最失敗的家庭教育:悠閒的爸爸,焦慮的媽媽,養出一個有問題的娃

家,是孕育一個生命的搖籃,是決定孩子未來的起跑線。

如果想要一個孩子未來成為社會棟樑,做出一番成就,必然離不開家庭教育。

哲學家魯道夫·斯坦納說過:「父母在孩子面前的行為和表現,決定了孩子的發展傾向。」

若家庭教育不到位,哪怕孩子天資再聰穎,你們給出的物質條件再好,小孩或多或少也會出現各種問題。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悠閒的爸爸+焦慮的媽媽,養出一個有問題的娃

前段時間,閨蜜跟老公大吵了一架,一向有些「戀愛腦」的她,這次徹底與老公鬧掰,決定「離家出走」幾天散散心。

我們急著詢問,到底發生了什麼大事。

結果閨蜜回道:「單純是覺得孩子他爸就是個擺設,跟他相處太累了。」

經過後來的一番交談,我們才知道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原來,今年上半年正是閨蜜家兒子初升高的關鍵時期,兒子不知道因為什麼原因,考試成績波動起伏比較大,有一次直接滑出了年級排行榜,這可是前所未有的局面。

閨蜜比較擔心,想著和兒子能談談心,可這個年紀的男孩正是牴觸媽媽的時候,經常敷衍幾句就過去了,回家就把自己關進房間不出來。

閨蜜只能換個思路,讓孩子他爸去溝通,結果說了一周他就像沒事人一樣,嘴上應著可每次一回來就打開電腦玩遊戲。

看著老公和兒子都不省心的樣子,閨蜜怒火中燒,在上個周末,直接斷了家裡的網,導致老公的團戰輸了,對方跟她大吵一架,覺得她「神經病」、「一點小事就緊張兮兮」。

「兒子的成績、未來,對他來說就是小事,沒他的遊戲重要,你們懂我的心情嗎?」

視頻通話中,聽到閨蜜在那一頭情緒異常激動,我們只能不停地安撫她看開點。可大家心裡都清楚,她今天的爆發並非一時興起,而是積攢了多年的委屈。

自打她結婚生子以後,就經常因為老公的「不作為」而生氣,可閨蜜自認為愛就是要包容和理解,她能克服一切。所以給足了老公成長的空間,以為他總有一天能變成一位好父親。

可越是有期待,越容易失望,又當媽又當爹的她,在家裡越來越崩潰、焦慮,孩子出現一點問題,她就會情緒緊張,急著向周圍的媽媽取經。

每次她家老公都是跟沒事人一樣在旁邊看著,有時還責怪妻子是不是魔怔了。而小孩夾在兩個大人之間,性子也變得愈發沉默。

悠閒的爸爸+焦慮的媽媽,閨蜜家的這段失敗家庭教育,是多少家庭正在面臨的暗傷,在它的催化下,小孩的成長環境受到各種問題的干擾,一不小心就可能走歪。

悠閒不作為的爸爸,孩子找不到存在價值

父親在家庭教育的缺位,幾乎成為不少中國家庭的常態。

「影子爸爸」、「甩手掌柜」、「陌生人」,不少小孩在提起爸爸這個詞時,都會用上這些標籤。

網絡上曾經徵集了30位父親陪伴小孩時長的記錄,發現其中每周陪孩子時間低於5小時的爸爸達50%,每天都能陪孩子的爸爸只有20%。

而且搞笑的是,在這些爸爸中,他們多數人知道自己陪孩子的時間太少,可卻不清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真正需要什麼,並且能主動改變的不多。

「我上班太忙了,哪裡有時間陪伴孩子?」

「教育小孩是媽媽的事,我負責養家就行了。」

「孩子你給他玩具和手機就好了,還需要人陪著?」

「我上班太忙了,哪裡有時間陪伴孩子?」

「教育小孩是媽媽的事,我負責養家就行了。」

「孩子你給他玩具和手機就好了,還需要人陪著?」

大部分父親,都會以各種藉口拒絕與孩子深入交流,陪伴子女的時間也十分有限,在他們看來,小孩是不需要爸爸陪的。

著名的親子專家林文采卻指出:決定孩子未來「夠不夠自信?覺得自己夠不夠好」的人,其實是爸爸。

著名的親子專家林文采卻指出:決定孩子未來「夠不夠自信?覺得自己夠不夠好」的人,其實是爸爸。

父親作為引領我們走向外部世界的人,能通過日常陪伴,教會孩子與人交往的規則、冒險精神、克服困難的勇氣等,它能給予孩子更多的自信心。

而缺乏父親陪伴的小孩,往往在社交能力、個人自信心和冒險精神等方面,都有可能落後其它的小孩。他們找不到個人存在感和自我價值,這對孩子的未來發展影響比較大。

焦慮的媽媽,養不出快樂的孩子

從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媽媽的焦慮就無處不在。

十月懷胎辛苦得來的寶貝,母親自然看得比誰都重要。可育兒專家看來,造成母親無法在育兒工作中鬆弛下來的根本原因:就是源於丈夫的不作為。

因為丈夫不出來承擔自己的責任,導致妻子身兼重任。

她們一邊要肩負「母性職責」,照顧好孩子的日常飲食起居,替孩子安排打點好一切;

一邊又要承擔起「父性職責」,教孩子做人的道理,出門在外如何保護好自己。

她們一邊要肩負「母性職責」,照顧好孩子的日常飲食起居,替孩子安排打點好一切;

一邊又要承擔起「父性職責」,教孩子做人的道理,出門在外如何保護好自己。

身心都得兼顧,可母親的精力終究是有限的,大眾宣傳的「為母則剛」背後其實是「為母則弱」。

因為過分在意,導致焦慮的母親在育兒時出現三種錯誤的行為傾向:過度敏感、過度保護以及過度控制。

所以我們會發現,現實很多母親在孩子的問題上都很難冷靜,她們時而強勢、時而崩潰。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她們能上一秒狠心地批評教育小孩,強勢要求他們改正,可看到兒子流下眼淚時,又忍不住去哄,向孩子投降道歉。

母親的過度敏感和保護,往往會導致孩子未來的個性難以發育健全,出現各種行為問題,例如個性膽怯懦弱,依賴心強,未來難以融入複雜的社會,要不就是自私自利,叛逆乖張,難與別人處好關係。

【最後總結】

一個良性的家庭,必然少不了父親和母親的共同教育,你們的愛和信任,相互配合,會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生長環境,成就了孩子幸福的一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106ec587a2cc22096d24c07f5e79bd8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