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睿藍7拉崩產業的價格,我就知道國產電動車賣的還是太貴!

2023-09-22     汽車扒一扒

用一個詞來形容睿藍7, 我想「性價比」最為合適。

全新上市的睿藍7可能在設計上並不是那麼的奪目,但它已經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客觀事實,那就是在電動化轉型過程中,大多數自主品牌的定價標準,都充滿了溢價能力。

睿藍7和其它車型不太一樣,低配車型續航較短,同時為前驅配置,高配車型為長續航,後驅配置。

一台車擁有前後兩驅不同動力布局,睿藍7之所以如此布局,完全是依託于吉利控股成熟的架構體系,在smart3基礎上協同設計而來。

為了節省成本,120kW小電機是前驅,180kW大電機是後驅。

從價格上來看,我一定非常建議13.97萬的馳月版本,原因有兩個,一個是450km續航能力並沒有那麼不堪,事實上450km-550km續航足夠家用,即便長途使用,只要快充速度夠快也不會有明顯的焦慮。

另一個原因是,後驅180kW大電機能夠保證不錯的駕駛體驗感,具備一定的玩具屬性。

從硬體配置上來看,睿藍7表現出來的產品力其實很強,比如說基本機械結構方面,尺寸達到了4米7級,定位轎跑SUV,同時懸架結構為典型的五連杆獨立懸架,被動安全配置方面基本上達到了L2級,至少幾個核心配置不少。

比如說自適應巡航、車道偏離預警、主動剎車、車道保持等,而且電動後備廂記憶、自動大燈、智能車聯網也都一樣不少。

退一步來看,這台180kW電機、450km理論續航的後驅SUV,落地價14萬。

當我們從產業角度審視的時候,能夠發現一點,那就是過去的國產電動化產品其實都在「偷偷溢價」,燃油車時代自主品牌的定價其實非常良心,價格不高而且性能不錯,10萬預算足夠買到一台不錯的國產燃油SUV。

但電動化以來國產車的價格直線飆升,一部分自主品牌的電動化產品飆升到了20萬級,的確在設計、做工、配置上有了明顯的提升,但核心的問題也有,那就是不低的價格讓很多人都無法消費。

電動化轉型的真正意義,是讓工薪階層都能買得起價格不錯的電動化產品。

統計局數據顯示,國內有80%的消費者只能買得起20萬以內的產品,其中15萬以內的車型需求量過分的龐大。

但真正能夠在15萬以內做到配置、尺寸、操控、續航都完美兼顧的車型的確不存在,睿藍7切入這個市場,玩的就是一個真實和誠意。

所以無論蔡建軍怎麼說,價格平權、每一個配置都是遙遙領先,本質上說的是睿藍7極具誠意的價格。

我們可以理性思考,過去的電動化產品,動輒二十萬的價格讓多少人望而卻步,伴隨著鋰礦、晶片成本的降低,企業製造、設計成本的均攤,對於用戶來說,誰能夠在價格上領跑對手,並且在產品上超越,誰就能夠成功。

目前來看,15萬以內的電動化年輕SUV,睿藍7已經是領跑一步,畢竟面對需求量巨大的三四五線城市,睿藍7的發展空間巨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ea3b5e66a929e866f2d37c395dac5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