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借三不借兩,救急不救窮?來自古人的警世良言

2023-11-28     小愛愛歷史

原標題:為什麼說:借三不借兩,救急不救窮?來自古人的警世良言

古人總結的警世良言之所以有旺盛的生命力,是因為道理支持。日月星辰,山川湖水變動,但教人生存的規則不會發生變化。久而久之,傳承至今。

古代便有一句俗語:「借三不借兩,救急不救窮」,這究竟是何意思?既對外借錢為何會有區別?急與窮,又代表了什麼含義?

借三

顧名思義,指的就是過往生活中可以對外借錢的三種情形。古人認為在某些力所能及且特定的情況下,應該儘量幫助自己的朋友渡過難關。

首先是某家庭之中,孩子上學缺錢,人們完全能夠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俗語有十年育樹、百年育人,古人選擇在這種情形下伸出援手,不僅僅是幫助他人渡過難關,更是讓他人對未來充滿希望。

古代某一家庭之中,倘若是連孩子上學都無法負擔,足見其窘迫。因為這樣的事情請求他人的幫助,更是顯得侷促。所以古人始終認為,哪怕別人許久才能償還恩情,也不妨當做一種投資。

類似的情形古代也很常見,太平天國領導人洪秀全小時候便是村裡狀元。雖然家庭貧困,已經無法繼續求學,但同村家家戶戶,都願意慷慨解囊。

雖說大家都將這種行為當成了一種投資,但聖人論跡不論心。如果洪秀全未曾走上極端,村民們的行為絕對值得所有人學習

。其次是古代某一家庭的家庭人生病治病缺錢需要借錢,適當提供幫助。佛語有言: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挽救一人的生命,或許就是挽救一整個家庭。

因為些許的付出,讓本會走向離散的家庭再次充滿凝聚力,這種功德絕對不是錢財足以衡量。古人眼中的朋友,若不能在如此艱難的時刻伸出援手,那也只是嘴上說說而已。

現如今各種慈善籌款出現在眾人眼前,目的不就是讓人互幫互助。生活越來越好的同時,自然也應該讓更多人感受身邊的溫暖。現代體系若是連古代都不如,的確有些慚愧。

沒有人會責怪個人的自私自利,也沒有權力對別人道德綁架。只是古人支持:願意提供幫助,能夠提供幫助的前提下,就不妨給予一些幫助。

最後便是古代紅白喜事缺錢的時候,伸出援手,這種情況發生之時更不用擔心對方不會歸還欠款。

家裡添人進口為紅事,一片祥和氛圍之中不給別人添堵,皆大歡喜。若不是將彼此當做最值得相信的朋友,古人絕不會輕易開口,此時不妨相信對方一次。

古代家裡有人死去為白事,死者為大、入土為安是最緊迫的事情。出現如此情形,也可以儘量幫助。

當然,若是遇到感情不到位就四處的人,古人大都不會搭理。每個人的錢都不是由大風刮來,人們自有所判斷。

不借兩

上述三種情況大可借錢,但最終支援與否,古人還是支持由個人決定。至於下面兩種情況,那就決定不能借出錢財。哪怕關係再怎麼親密,對方再怎麼缺錢,也必須要有所警惕。

其一是違法犯罪、嗜賭成性不能借,把錢借走並用到作姦犯科上面,在受到律法制裁以後,這筆錢指定要不回來。其二則是借錢不還,無需再借。

俗語說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古代以誠信立身的社會背景下,缺錢借了卻不還,天大的面子也要大打折扣。一次言而無信,註定會有第二次言而無信。與其選擇相信這樣的人,甚至不如相信一個陌生人。

救急不救窮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一俗語,是在於給予某人自食其力的本事,遠比單方面接濟某人更加有效。非親非故的關係,總不可能讓別人救窮一輩子。

古人認為:如果人不能憑藉個人的能力走出困境,你借出去再多的錢也會變成無底洞,根本沒辦法收回來。

俗語中所謂救急不救窮,與此同理。在了解朋友借錢需求的時候,應該判斷是急還是窮。倘若是前者,等到朋友周轉過來之後,自然能夠第一時間還錢給自己。

可如果是因為「窮」所以借錢,那借錢者就應該酌情分析,他為什麼會「窮」。這筆錢財借出去以後,是讓他有機會改變現如今的生活,還是單純地幫他撐過一段時間。救急與就窮的影響不同,古人必須有所判斷。

用自己的錢財去判斷前來借錢的人有沒有上進心,懂不懂得回報,完全沒有任何必要。倘若拉不下臉面,也大可以為眼前之人找一個生計。

授人以漁永遠比直接授人以魚更好,用錢財幫助一個人改善原本的生活,也遠比幫助一個人維持原本的生活更值得人們敬重。

古人將問題拋給對方以後,也能清楚分辨,他值不值得幫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b0fc0314e3d504745e635852737655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