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合資車打的抱頭鼠竄的新能源車,為什麼在B級車市場寸步難行?

2023-11-16     汽車扒一扒

我們之前提到過信息繭房的事,這個不難理解,網際網路把所有的思維封閉、分層的區分開來,不同認知、消費能力的人群對世界的看法是完全不同的。

信息繭房在網際網路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推動著各個板塊的輿論。

比如說網際網路、新能源汽車板塊,在所有人都認為網際網路汽車已經成為行業主流,中國品牌全面超過外資品牌的今天,事實卻遠不是如此。

一個是,燃油車依然是行業主導。

這裡說的燃油車是裝著內燃機的所有車型,包括所謂的PHEV、REEV兩大類產品,其實都可以歸類為燃油車,因為從使用層面來看,PHEV和REEV本質都在依賴內燃機,只是和油車相比,依賴程度相對較弱。

大數據層面,藍牌車的銷量占比依然超過60%,裝著內燃機的所有車型銷量依然超過80%。

另一個是,合資車依然是中國品牌攻不破的壁壘,至少目前來看,合資車還固守著利潤高昂的中級、中大型車細分市場。

數據直接、客觀的說明了一切。

比如說中型車市場,銷量TOP10的車型分別為凱美瑞、邁騰、雅閣、帕薩特、C級、A4L、3系、紅旗H5、凱迪拉克CT5以及天籟,中型SUV市場TOP10銷量車型分別為Model Y、途觀L、唐、瑞虎8、奧迪Q5L、捷途X70、探岳、紅旗HS5、寶馬X3以及零跑C11。

以上數據來源於某專業平台。

尤其明顯的是中型轎車市場,合資車依然穩如老狗,唯一在銷量上做出成績的車型只有比亞迪漢,絕大多數電動化產品靠的是價格戰,並且在銷量上被合資車死死拿捏。

在這個市場中,不存在新能源為王的概念,用戶消費選擇依然從品牌角度考慮,原因不難分析。

一方面,中型車用戶消費能力相對較強,門檻落地價在20萬,中國只有20%的群體能夠消費得起20萬以上的產品,這部分群體大多數都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不會困頓於信息繭房,更是對消費有自己的理解,穩定、可靠、耐用是他們的第一需求。

另一方面,20萬以上的新能源產品並不算多,從歷史的長河上來看,和老牌合資車企相比,即便是一些新能源車定價在20萬以上,但還沒有經過長期的歷史檢驗,很多產品未經過市場驗證,需要時間沉澱。

要知道即便是銷量最好的比亞迪漢,銷售均價也只是在20萬左右徘徊,在中型車市場也只是守門員車型。

不過好在,因為中國新能源序列的瘋狂內卷,崛起速度超出預期,傳統的中級車在定價上也做出了巨大的讓步,比如說全新上市的雅閣,目前終端價格已經跌到了14萬-15萬左右,天籟、凱美瑞、帕薩特等產品的價格震盪明顯。

這和中國品牌的努力不無關係。

在未來的5年-10年時間中,外資品牌的光環將會進一步褪去,因為中國製造的中級車已經有了一定的歷史沉澱、用戶積累、口碑擴散,在15萬以上細分市場將會擁有更好的話語權,同時將會丟掉一部分低價競爭的標籤。

最為關鍵的是,5年-10年之後,是以90後為主的核心消費群體,這部分用戶群體夾雜著00後、10後用戶群體,這些消費者的登台,將會成為重新定位中國乘用車市場的主導選手。

目前,中國品牌已經成為15萬以內的核心驅動者,電動、智能、性能均衡且優秀,但仍然難以在更高的市場中獲得話語權,但這也只是短期現狀,長期來看,自主品牌將會在更高段位市場和外資品牌進行正面battle。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390c727958e9448804000649ba7e7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