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首春節詩詞賞析:海內春還滿,江南硯不冰

2020-01-24     語文夢工廠

除 夜

[宋]陳與義

疇昔追歡事[1],如今病不能。

等閒生白髮,耐久是青燈。

海內春還滿,江南硯不冰。

題詩餞殘歲[2],鐘鼓報晨興。

【注釋】

[1]疇昔句:杜甫《九日登梓州城》:「追歡筋力異。」疇昔,往日。

[2]餞:送行。1

此詩作於紹興元年(1131),詩人于靖康之難後,經歷了五年的流亡生活,回到當時的行在所會稽,任起居郎。顛沛流離、年齒增長,除夕守歲時,詩人已感精力不濟,諸項娛樂無力參與,熬夜的耐力還不如那盞青燈。好在詩興不減,可以磨墨揮毫,餞別殘歲。「耐久」句承前對仗貼切、意蘊深沉,故被紀昀評曰:「沉著有味」;「海內」句宕開一筆,使詩意更為飽滿,然紀昀認為:「此句有偏安之感,非壯語。」實則其問題在於為引出「硯不冰」,虛實反差過大,而有些不太銜接。

除夜雪

[宋]陸 游

只怪重衾不禦寒,

起看急雪玉花干[1]。

遲明欲謁虛皇殿[2],

廄馬蒙氈立夜闌[3]。

【注釋】

[1]玉花:雪花。干:健,指雪下得緊。

[2]遲明:待天明。虛皇:道教神名。

[3]蒙氈:馬背上覆蓋毛毯以禦寒。夜闌:夜將盡。1

淳熙十四年(1187),陸遊知嚴州(治今浙江建德)軍州事。這是他最後一次出任地方官。這年冬天特別冷,除夕之夜下了場急雪。夜間溫度驟降。詩人半夜起來看雪,等著天明去虛皇殿拜謁,卻見廄中的馬披著厚毯,同他一樣立等天明。全詩的精神大概就在這「廄馬」上,它應該是詩人自己心境寄託的對象。古人云:「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馬的本性就是要奔跑的。作為國家官員(士大夫),63歲的詩人依然老當益壯,思如廄馬一效其力。積雪寒夜,蒙氈而立,好像時刻在等待詔命,殺向戰場。所謂「詩中十九從軍樂,亘古男兒一放翁」,馬是軍人的象徵,是男兒的象徵。跨馬殺敵是陸遊畢生的心愿,雖然身處浙江山城,但他的心思早已越過當時的國境線(淮河),馳向他魂牽夢縈之地——中原。

初 春

[宋]陸 游

元日人日來聯翩[1],轉頭又見試燈天[2]。

且欣一雪壓災瘴[3],不怕連陰咽管弦[4]。

陌上漸多酤酒舍,岸邊初理下湖船[5]。

紫姑擬卜元無事[6],只問今春幾醉眠。

【注釋】

[1]元日:正月初一。人日:正月初七。

[2]試燈:元宵燈會,提前一兩天為試燈日。

[3]災瘴:災害和疾病。

[4]不怕句:李約《觀祈雨》:「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此為反用其意。

[5]下湖:《嘉泰會稽志·節序》載,三月五日,俗傳禹之生日,禹廟遊人最盛。士民皆乘畫舫,酒樽食具甚盛。以為下湖之行。

[6]紫姑:女神名。相傳原為一戶人家的婢妾,受主婦折磨,於正月十五含恨而死。自唐以來就有元宵節迎紫姑以問禍福的習俗。1

此為慶元五年(1199),陸遊居故鄉山陰(今浙江紹興)時所作。從正月初一開始,鄉間的過年氣氛日益濃厚,讓人漸入佳境。初一至初七密集的年事後,轉眼就到元宵試燈,十五那天,還要迎請紫姑,占卜新年的豐歉吉凶。由於感受到春的氣息,人們紛紛到戶外活動,路邊的酒舍也忙碌起來。之後三月初五慶祝大禹生日,鄉民們也非常重視,春節剛過就開始做準備了。近十年「身雜老農間」的詩人,以熟稔的筆調勾畫了這幅安逸適足的田園景象。既然處身民間,就要思農民之所思,大雪寒冬雖然有礙樂舞宴會,但大雪會凍死蝗蟲卵,預示來年無蝗災,所以值得高興。陸遊是一個處在「國士」和「鄉紳」之間的人物:作為「國士」,他以天下為己任,要求北伐,矢志不渝;而作為「鄉紳」,則力求同化於當地民俗。本詩反映出他的後一方面。

燈市行[1]

[宋]范成大

吳台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燈影戲。

春前臘後天好晴,已向街頭作燈市。

疊玉千絲似鬼工,剪羅萬眼人力窮。

兩品爭新最先出,不待三五迎東風。

兒郎種麥荷鋤倦,偷閒也向城中看。

酒壚博簺雜歌呼[2],夜夜長如正月半[3]。

災傷不及什之三[4],歲寒民氣如春酣。

儂家亦幸荒田少,始覺城中燈市好。

【注釋】

[1]燈市行:此與後《賣痴呆詞》皆選自范成大《臘月村田樂府十首》。燈市,組詩總序云:「其二《燈市行》,風俗尤競上元,一月前已買燈,謂之燈市,價貴者數人聚博,勝則得之,喧盛不減燈市。」

[2]博簺:一種博戲。

[3]長:常。

[4]什之三:十分之三。1

范成大晚年隱居蘇州石湖,組詩記錄的是這一帶臘月的田家風俗,讀來仿佛穿越時空,來到南宋的鄉村,與農人共度歲末。農曆十二月,這裡已起動了燈市經濟,花樣翻新的彩燈斗奇街頭,招徠買家。路邊的酒肆和賣家還合作經營,讓客人在飲酒之餘參予博戲,勝者可贏取某些昂貴的燈品。辛苦一年的人們每晚在此盡情玩樂,鬧聲喧天,仿佛元宵已提前來到。農人忙于田事,脫身不得,但也分明受到燈市氣氛的感染,耕鋤間隔,忍不住朝城裡眺望。自己雖不能常逛燈市,但聽聽有關的消息已覺很滿足,再想想今年災害少,來年收成可望,心裡更覺愜意,似乎一切的順遂都是燈市帶來的好運。

賣痴呆詞[1]

[宋]范成大

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迎新歲[2]。

小兒呼叫走長街,雲有痴呆召人買。

二物於人誰獨無,就中吳儂仍有餘。

巷南巷北賣不得,相逢大笑相捓揄[3]。

櫟翁塊坐重簾下[4],獨要買添令問價。

兒雲翁買不須錢,奉賒痴呆千百年[5]。

【注釋】

[1]賣痴呆:組詩總序云:「其九《賣痴呆詞》:分歲罷,小兒繞街呼叫云:『賣汝痴!賣汝呆!』世傳吳人多呆,故兒輩諱之,欲賈其餘,益可笑。」

[2]厭禳:謂以巫術祈禱鬼神避除災禍。鈍滯:愚鈍。

[3]捓揄:嘲弄。

[4]櫟翁:范成大自號。其《代兒童作立春貼門詩三首》:「盛族推山長,修齡號櫟翁。」塊坐:獨坐。

[5]奉:敬詞。賒:賒欠。1

此詩記錄了一種特殊有趣的民俗。除夕之夜,大街上此起彼伏的都是小兒的叫賣聲,賣的是兩件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痴和呆。這兩樣東西誰都不願多沾,一般無人理會。小兒喊累了,嬉笑一陣,權當好玩。偏偏詩人湊趣要買,小兒鬼怪機靈,接口說:您老人家要買,非但不用付錢,還可以奉送成百上千年的痴呆。痴呆徹底送出,自然精明能幹,事事順遂,這是小兒的心愿。詩人有志難酬,獨自生悶,不如多添痴呆,無所掛懷。

水調歌頭

元日客寧都[1]

[宋]趙長卿

離愁晩如織,托酒與消磨。奈何酒薄愁重,越醉越愁多。忍對碧天好夜,皓月流光無際,光影轉庭柯[2]。有恨空垂淚,無語但悲歌。

因凝想,從別後,促雙蛾[3]。春來底事,孤負紫袖與紅靴。速整雕鞍歸去,著意淺斟低唱,細看小婆娑[4]。萬蕊千花里,一任玉顏酡[5]。

【注釋】

[1]寧都:今江西寧都。

[2]庭柯:堂前之樹。

[3]雙蛾:女子雙眉。

[4]小婆娑:盤旋跳舞的樣子。

[5]酡:飲酒後臉色泛紅的樣子。1

元日漂泊他鄉,比其他節日在外更感淒涼。一年之始,除舊迎新是一種象徵,應該放下諸般事務,在家祭祖、洒掃、與親友互致祝福,一直熱鬧到元宵。但總有各種原因,會讓人滯留異地。孤身寂寥倒也罷了,更不堪的是心有牽掛。詞人便恰恰是這樣不幸的人,他被元日的離愁和相思徹底擊倒了。離愁像絲一樣越織越密,酒越喝越清醒,歌哭終夜。遙想家中,妻子也一定鬱鬱寡歡,無心外出踏春,空辜負了新衣靴。只想著歸去,細看玉人輕舞。回去的理由和期盼,都顯得如此普通,這種傷感只有深情的人才能體會。

青玉案

元 夕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1],玉壺光轉[2],一夜魚龍舞[3]。

蛾兒雪柳黃金縷[4]。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5]。

【注釋】

[1]鳳簫:即排簫。

[2]玉壺:喻指明月。

[3]魚龍:指做成魚、龍形狀的燈。

[4]蛾兒句:蛾兒、雪柳、黃金縷,皆為女子頭飾。此代指賞燈的女子。

[5]闌珊:暗淡,零落。1

宋代元宵節燈市極盛,火樹銀花,通宵達旦。所出之燈也花樣繁多,既有「魚龍」之形,又有「各以竹竿出燈球於半空,遠睹若飛星」(吳自牧《夢粱錄·元宵》),則即「更吹落、星如雨」一句所本。詞從開篇兩句總寫元宵燈市,直至下片「笑語盈盈暗香去」,以車馬、道路、樂聲、燈舞、女子極寫元夕燈市之繁華熱鬧,但是這一切只是為最後三句作一鋪墊。「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於字面意思已是妙不可言,無怪乎王國維藉以為「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之最高境界;如再細究其筆觸深處的意境,則更如醇酒余香,綿綿不絕,回味無窮。或雲那花燈闌珊處獨自清醒之佳人實為作者自喻,「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也(《藝蘅館詞選》引梁啟超語)。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蝶戀花

戊申元日立春席間作[1]

[宋]辛棄疾

誰向椒盤簪彩勝[2]?整整韶華[3],爭上春風鬢。往日不堪重記省[4]。為花常把新春恨。

春未來時先借問。晚恨開遲,早又飄零近[5]。今歲花期消息定。只愁風雨無憑準[6]。

【注釋】

[1]元日:正月初一。

[2]椒盤:盛有花椒的盤子。古時習俗,正月初一飲用花椒酒,在盤子裡裝上花椒,飲酒時就取花椒放在酒中。彩勝:一種飾物,古時習俗,在立春之日,用五色紙或者絹剪成旌旗、燕蝶等多種形狀,戴在髮髻上,慶祝春日來臨。

[3]韶華:美好的時光、年華。

[4]記省:回憶。

[5]飄零:凋謝,凋零。

[6]憑準:准信,可以確信的依據。1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元旦恰逢立春。人們歡飲椒酒,爭戴彩勝,歡洽喜悅之情越發濃郁。元日是一年之始,立春是四季之初,兩日交正,故謂「整整」。春逢佳節共歡,人與春風同樂。往日的時光不堪回首,連春花也要忌恨春天的早早到來,更何況惜花之人。他怎能不怨對新春:它來晚了,百花也遲現;來早了,又是百花早凋。兩種惆悵,總難取捨。今年立春已來,百花相約之期計日可待。只是久知世事無常的詩人,不得不擔心那霜風冷雨無知無覺,又要催謝了那剛剛勃發生機的嬌花。

花事盛衰,隨時光更替,不得自主,又受制於外界風雨,更是飄搖不定。而人的生命何嘗不是如此。已接近知天命之年的辛棄疾,自21歲加入義軍,期望能收復國土,抵禦外侮。然而時光忽忽,數度宦海沉浮,受帝王朝廷內外權力鬥爭的掣肘,多年被迫閒居,身不由己,夙願難償,這也是他發出「只愁風雨無憑準」的感嘆的來由了。

鷓鴣天

正月十一日觀燈

[宋]姜 夔

巷陌風光縱賞時[1]。籠紗未出馬先嘶[2]。白頭居士無呵殿[3],只有乘肩小女隨[4]。

花滿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來悲。沙河塘上春寒淺[5],看了遊人緩緩歸。

【注釋】

[1]巷陌:街巷。縱賞:盡情欣賞。

[2]籠紗:即紗籠,用絹紗作外罩的燈籠。

[3]居士:文人雅士的自稱。呵殿:古代官員出行時,有儀衛前呵後殿,喝令行人讓道。此代指儀仗隊伍或隨從人員。

[4]乘肩小女:坐在肩上的小女兒。

[5]沙河塘:在錢塘南五里,是南宋杭州的繁華地區。1

此日燈會佳期,車馬喧囂。大戶人家打燈籠開道的僕人還未出來,已經傳來了急於出行的馬嘶聲。富貴人家自然寶馬雕車,前呼後擁來作樂,而貧寒的詩人只有最堪憐愛的小女兒坐在肩頭,陪伴他賞燈。「白頭」一句自畫像,微微辛酸中寓閒適自得之情。

滿市鮮花,月華如水,詩人在繁華中恍惚見到昔年美麗的戀人,而月色依舊人不再,年少輕狂時的情事,陡然觸動起傷感之情。這一日賞燈畢,人煙散處,塘河水寒,繁盛之後,趨於寂靜,異常淒清。詩人攜幼女歸家,胸中有遙憶當年情事的纏綿淒婉,有念及南宋國力式微、強盛不再的悲切愴涼。百種感觸,彙集一處,吐為「緩緩歸」一喟。

除夜自石湖歸苕溪[1]

[宋]姜 夔

細草穿沙雪半銷[2],

吳宮煙冷水迢迢[3]。

梅花竹里無人見,

一夜吹香過石橋。

【注釋】

[1]石湖:湖名,在江蘇蘇州西南,吳縣與吳江縣之間。苕溪:水名,在浙江吳興境內,吳興治所在今日湖州。時姜夔居住在此地。

[2]銷:溶化,消融。

[3]吳宮:指蘇州靈岩山春秋時代吳國宮殿的遺址。迢迢:遙遠的樣子。1

姜夔可說是古代不得志文人的代表,他滿腹才情,書法精湛,詩負盛名,詞更是獨步一時,開創了格律詞派。但只因終生不及第,生活貧寒無依,只能依附范成大做清客,寄人籬下。淳熙二年(1175)除夕,他從范成大石湖的別墅乘船返鄉,途中寫下了《除夜自石湖歸苕溪》組詩十首。

夜色蒼茫,寒氣襲人,殘雪頹草,水霧中隱隱透出遠處靈岩山上舊日吳宮的淡淡樓影,陪伴詩人度過這個落寞孤寂的除夕夜的,是疏影暗香的梅花。雖然它掩映在竹林後,不能見到,然而夜風直送縷縷清香,也慰藉了詩人的心靈。四句中濃縮了細草、沙地、殘雪、吳宮、石橋、水霧、竹林等諸多意象,更以氣味勾帶出不見其形的梅花,構成一個幽冷飄渺、煙水迷濛、暗香徜徉的月夜,雖然無一字干涉到詩人,但「少小知名翰墨場,十年心事只淒涼」的心境恍然可見。此詩清妙秀遠,難怪楊萬里愛賞這組詩,認為有「裁雲縫霧之妙思,敲金戛玉之奇聲」。

歲朝圖(清蔣廷錫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_5mZ2m8Bgx9BqZZIPWDE.html




名家構思拾趣

2020-01-31










楹聯趣話8則

2020-01-19



勵志語錄100句

2020-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