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意外的旅行
8 月份有 5 天年假,連著兩個周末,湊成了 9 天。
到 8 月 6 日的時候,還沒考慮好去哪,於是問同事,他說去甘南。也沒考慮太多,就要來了他報的團,準備也依葫蘆畫瓢。結果,團滿了。
此時之前研究工作的經驗發揮了用處,馬上在網上搜索「XX的競爭對手」,於是,在知乎上看到了「稻草人」。
於是去查,竟然也有這條線,時間合適,還沒滿,於是果斷下單——3780元。順便也把來回的機票買了,然後就只等 8 月 17 日,旅行開始。
17 日晚上,領隊組織了一場聚餐。
中途大家聊了個話題:怎麼知道稻草人的?
其中一個小夥伴說道,這是她來的第七次。另一個也說,這是他的第三次。
只有少數幾個是首次。
自己突然精神一震:體驗設計的終極目標是上癮感,為什麼「稻草人」有這樣的魔力?
於是,剛從工作中抽身的大腦,突然又回歸到記錄模式,開始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觀察起這次旅行。
02 旅程回顧
Day 1 晚上
17 日晚上 9 點半,領隊組織了一場碰頭會,就在她的房間。
進門的時候,領隊頭上戴了個可愛的發箍,上面有四個漢字:我是六日。恩,她的暱稱。
桌子上,擺滿了一系列小物件。
等到大家都到齊後,她介紹了整體的安排和注意事項。然後便讓大家各自自我介紹,但有一個要求:必須用暱稱。
接下來,玩了一個遊戲:XX不會喝酒,請XX喝酒。
其實就是用這種方式,讓每個人輪流做一遍自我介紹,並 CUE 下一個小夥伴。
一輪下來,大家基本有了初步的認識。
然後,領隊發了桌子上的物件。
並讓大家每人拿了一塊西瓜——這是剛剛吃完飯,路過水果店時她去買的。
Day 2
18 日早上 8 點出發,正式開始旅程。
在車上,領隊再次組織大家做自我介紹。這次要求是:每人要說明自己的暱稱,職業,和為什麼選擇這條路線。之後,需要在群里放一張自己的照片。
在每個人小夥伴介紹完後,領隊則把介紹里的核心要點寫到群里,配合著照片,大家基本上能馬上定位出每個人的名字和長相。
這一天的目的地是臨夏,參觀了兩個地方:東鄉族自治縣的庫布忍耶道堂清真大寺,和臨夏市區的八坊十三巷。
庫布忍耶道堂清真大寺
八坊十三巷
從地圖上看,前者其實饒了一個彎。我問領隊,八坊十三巷裡也有清真寺,為什麼我們要這麼繞一下?
她有點神秘地說:這之後你就會感受到了。
當時的第一感覺是:恩,這就是旅行團故意安排打發時間的線路吧。
當天晚上入住在拉卜楞寺。
Day 3
早上 7 點集合,領隊安排大家一起去拉卜楞寺轉經。
這時候時間尚早,來的基本上都是藏民。
結束後大概 8 點半,吃完早餐後大家前往甘家草原。
路上,領隊讓每人選一首歌,組成我們團隊的專屬歌單。
到達目的地後,有一個當地小哥哥為我們講解。
中途去了一個寺廟。
我問領隊:為什麼要參觀這裡?我們下午不是還要去拉卜楞寺嗎?那裡的展示不是更全面嗎?
她還是那個表情:這之後你就會感受到了。
恩,打發時間的套路!
之後我們在草原上爬了個山坡,當地小哥哥為我們每個人戴上了哈達。
接下來是去一戶人家,但車停在了半路。
領隊說,我們要走過去,但是這一路有一個任務:撿垃圾。
所有人有點納悶:啊?!
這時候,過來了兩個公益組織的成員,分給我們工具。於是在他們的帶領下,我們穿過草原,一路撿著路過的垃圾。
到達目的地後,大家將倒出來,分好類,便在一個戶外帳篷下集合。為了表示對我們的感謝,公益團隊教我們製作手鍊。
結束之後回到拉卜楞寺參觀。因為有了上午的初步介紹,下午的內容吸收比較順利。
我突然有點理解上午的安排。
Day 4
繼續前行,今天的目的地本來是扎尕那,但考慮到天氣,臨時轉到迭部的然多村。
又是半途下車,由一位老鄉帶著徒步前往他家吃午餐。
沿途他為我們介紹然多村裡的風土人情。
在吃飯時,他還為我們唱了首歌,並教我們如何製作糌粑。
之前吃過,但沒今天的好吃。
村民家吃飯
製作糌粑
Day 5
早上前往扎尕那。
沒有在大的停車場下,反而是多開了一會,到了一處人少的地方。
下車時,所有人都在尖叫:美!
沒有選擇大路,而是走在田野中的小路,置身風景,探路前行。
吃完午飯,則去爬山。
沿途領隊都背著厚厚的登山包。有人不解,問她為什麼不放在車上。
她又是故作神秘的樣子。
恩,肯定是忘了!
一直背著的登山包
等到達了山頂,她突然拿出一張野餐布,並且掏出了兩瓶香檳!
原來如此!
此時所有人的疲憊感,被這突如其來的「犒勞」擊退,開心地碰杯。
這還沒完!
她又掏出了製作風車的原材料,大家馬上探索起製作的方法,互相請教。
然後便是心滿意足地拍照。
當晚到達郎木寺。
Day 6
也是當地的小哥哥,帶著前往格爾底寺參觀。
格爾底寺裡面有一條「馬路」,是的,馬走的路,沿途很多馬糞。
大家沿著這條路徒步,穿過泥濘和小溪,互相攙扶,終於到達目的地——白龍江源頭。
領隊又從包里掏出了野餐布,以及——小火鍋和泡泡劍。
小火鍋
開心的模樣
在等火鍋熟的 10 多分鐘中,大家玩起了泡泡。
玩泡泡
當晚 9 點半,大家在住處「扎瓊倉生態文化交流中心」里,參加了一場研討會。
看了紀錄片,聽了扎瓊衣扎關於治沙的分享,每個人也從自己的專業出發,給了建議。
研討會
Day 7
在回蘭州的路上,參觀了米拉日巴佛閣。
這裡介紹藏傳佛教各個流派,算是對整個藏傳佛教有了完整的梳理。
接下來的路上有近 4 個小時,本來想著趁這個時候好好睡一覺,但被領隊打斷了。
她先是回顧了整趟旅程,然後對每個小夥伴給出了自己的觀察,接下來就邀請大家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其中一位小夥伴的分享很動情:
看到的景色遠多過可以分享的,遇到的人和故事遠多於可以反芻的,感受到的愛和初心遠多過自己期盼的,得到的喜歡的東西遠多過自己想要的,體驗到的快樂滿足遠多過可以描述的,這感覺可真好啊!
之後,就是唱歌環節。你一首我一首,一直到蘭州。
放下行李,領隊組織大家去吃了奴思烤肉,據說上過「人生一串」。
大家合影,旅程結束。
03 不一樣的地方
在回廣州的路上,我開始試著回答之前的問題:到底是哪些地方,讓這趟旅程有如此高的滿意度?
以下是一些思考:
1 產品設計:先有感受,再有攝入
這趟旅程的兩條主線:清真線和藏傳佛教線。
兩條線都有主打的內容。但是,在去對應的景點之前,都會安排去一個相對小一點的目的地。乍一看是沒必要,但正是因為有了前期的初步感受,在後續的接觸系統性知識時,反而不會太過突兀。
這正符合了人們接受知識「先易後難」的規律。
2 連接設計:從建立信任,到強化信任
在大家回顧整趟旅行時,提到最多的就是:認識了一群有趣的靈魂。
這也是自己最意外的感受:竟然能記住 20 個團友的暱稱,並且知道每個人大概性格怎樣、有什麼特別的故事。
這不是純粹靠大家聚在一起就能實現的。
回看全程,從最初的破冰小遊戲,到自我介紹時領隊梳理每個人的發言重點,再到一起經歷徒步,到形成專屬歌單,再到參加研討——這些都是旅程設計的精妙之處。
它們看似只是打發時間的環節,但是因為有了參與、有了互動,人和人建立起了信任,也在互相認識中強化了信任。
3 打破腳本:意料之處,創造驚喜
在旅程中,領隊不斷地在創造意外。
意外的公益之行,意外的野餐和遊戲,意外的目的地(扎尕那的停車點)——它們都讓旅程有了一系列驚喜。
這些腳本之外的設計,讓大家會去期待,會去回味。
4 深度體驗:因為融入,所以感動
這裡不得不提中途的幾位當地講解,他們身上都有一系列特別的標籤。
比如草原上的小哥哥,他大學回來後,投身於草原的公益;扎瓊倉的小哥哥,則是和自己的叔叔一起治理沙漠。他們都面臨過選擇,最後回到家鄉,做對家鄉有益的事業。
他們的故事發著光。
而那次研討,每個人都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在這個過程中,因為融入到了場景,感受到了氛圍,也自然會為他們的行動而感動。
除了以上這些,領隊的一些小細節也讓人感覺溫暖。
比如在徒步結束後,大家流了汗,淋了點雨,領隊挨著給每個人發薑糖。
又比如早上 7 點去拉卜楞寺前,她會給每人分發一個小麵包填點肚子。
以及在歸程中,對每個人表達自己的祝福。
我不知道哪些是標準動作,哪些是自選動作。
但它們都讓旅程有了溫度。
我想,這就是為什麼那麼多人,不斷地跟著稻草人旅行的原因吧。
最後,回應一下標題:我不想把稻草人推薦給你,因為可能會上癮。
晚安好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ZOZx2GwBJleJMoPMImP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