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收下這張壁紙,當你懷疑自己的選擇時

2019-12-05     曹將的深夜筆記

寫在前面

大家好,我又做了一張手機壁紙,如下圖:

它來自於下面這段話:

它闡述了我們應該如何面對自己的疑問,並給出了解決方案:形成判斷的經過。

究竟如何理解?請看下文。

01 我最大的失敗

多年不見的老同學突然加微信,大多只有一個理由:

「曹將,幫忙修改 PPT 。」

當然,大家都已經是成年人,在提出需求時,也都會附上「利益」。比如:這次我們還是有一點預算的。

而當我表示自己不接 PPT 美化定製時,他們先會震驚:為什麼?

接下來便是不理解。或許他們也接觸了很多網文,誰誰誰靠著幻燈片定製,年入百萬。

當然,自己也認識一些朋友,知道這數也並非誇張。

我給了一些表面的理由,比如工作很忙,業餘時間還要維護公眾號,精力確實難以兼顧。

朋友單刀直入:那你現在年收入多少?

我大概說了一個數。

對方於是就更是不理解了:那為什麼要做這個選擇呢?

是啊,為什麼不選擇那一條路呢?

02 重述過去

類似的問題,我們經常會問自己、問他人。

比如看到一個朋友投資失敗,會去問:為什麼不投資另一個項目?

又比如看到一個朋友跳槽變成跳糟,會惋惜地感嘆:你怎麼就不好好想想?

被問的人看到結果,唉聲嘆氣,無奈之下只能丟下一句:哎,當初腦子進了水。

30 歲以後,這樣的拷問逐漸成為日常,畢竟能「一路順風」的人終是少數,誰不是跌倒了爬起來,或者改成匍匐前進?

但是,「腦子進了水」只是感慨,不是答案。

那答案是什麼?

最近在讀周濂的《打開》,裡面引用了日本學者內田樹的一句話,給了尋找答案的路徑:

對於一個論點,贊成也好,反對也罷,對於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判斷,一個人應該能夠講述出自己形成這個判斷的經過。只有面對這樣的人,我們才可能和他進行談判、交涉。無法與之交涉的人,並不是因為對自己的意見十分確信而「不願做出讓步」,而是因為不能講述出自己意見的形成過程而「不願做出讓步」。

如果要提取出關鍵詞句,那就是:重述過去。

如果不能回到選擇的原點,去分析當時決策的依據,那我們無法真正走出現在的困惑。

03 我真的失敗了嗎?

回到自己的故事。

當初自己為什麼會選擇放棄幫人定製 PPT ,以及放棄公眾號的 PPT 定位?

這要把時間調回至 2015 年,我工作的第二年。

那時自己的工作是做研究,研究房地產行業政策、市場和新業務。雖然會做 PPT ,但是存在兩個問題:

1.這些 PPT 更重邏輯,而設計只要保證美觀即可。所以即使拿出來分享,也不見得會讓大家眼前一亮。

2.因為涉及公司的機密,也無法分享出來。

所以,如果公眾號還是要定位於 PPT ,就得花更多時間重新去找選題、做設計,這就需要時間。

我也做了嘗試,如此一篇文章,至少要 4-5 個小時。

——實在難以承受。

那幫人做 PPT 呢?

看起來收入不錯對吧?但是,對方的需求總是不斷地過來,而你有工作,難以及時回復;製作的時間只能是晚上,而晚上也還有工作,最後犧牲的,是睡眠時間。

——恩,也無法承擔。

那肯定有人會說,辭職吧,專注在這裡面!

也不是沒想過。但是,也有兩個問題:

第一,我的設計感其實並沒有那麼強。只要對比一下曹將和阿文,就能看出那道鴻溝。這意味著自己的天花板會很快達到,並被拋棄。

第二,這不是自己要的生活。在自己的價值觀里,還是更偏好於企業工作,和小夥伴們並肩戰鬥,並且有一個讓自己安心的穩定狀態。是的,我是風險規避型的人。

所以,能力和驅動力都不足以支撐這個選擇。

於是,想清楚這一切後,自己也就豁然開朗:如果重新回到當初,自己也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04 安慰只能讓人暫時舒服

理清這一點後,我發現自己與他人的溝通也發生了改變。

比如前段時間一個朋友給我深夜來電,語氣很傷心,說自己犯了錯。

要是以前,自己的主題是安慰。

但是這一次,安慰只是開胃菜,而正餐則是幫忙梳理犯錯的背景,是關於流程,關於團隊管理。

而理清這一切後,後續該如何做則一目了然。

我想,這才是最有價值的對話。

所以,請大家收藏這句話:

以上。

好夢。

- 個人能力拚圖 -

- 捷徑上手指南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TQARQm8BMH2_cNUguhv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