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以來的中國文字觀念演變極簡史

2019-08-30     蔡氏意學

然而,到了兩漢時期,象形的物本文字觀卻占了上風,而約定的人本、意本文字觀卻流於邊緣。表現在易學上,就是所謂的象數派興起,認為易理本自卦象本身。到了東漢,許慎則將文、字的成型原理明確地說成象形。這意味著漢朝的文字觀是嚴重西化的,是違背中國固有傳統的。

魏晉玄學實際上是兩漢經學的一次大反動,其標誌性口號是「越名教任自然」。這個「名教」的主體就是兩漢經學,而「自然」則是中國固有傳統。反對兩漢經學,反名教,實質就是反對其中的外來因素、西化因素,任自然就是回歸中國固有傳統。魏晉玄學的最突出成就就是對易學象數派的肅清,而回歸義理派。其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就是英年早逝的王弼。

易學上的象數義理之爭,實質上也是那場文字大變革的產物,因為卦象也是一種文。象數派的出現正是在象形文字觀的影響下而產生的,即在西方文字觀的影響下而產生。象數派就是象形派、西化派、波斯派。

然而遺憾的是,魏晉玄學時期易學義理派的復興,卻僅僅被看成一個易學問題,並沒有影響到文字觀。從此之後,許慎的象形文字觀就一直是主流和權威,甚至直至當下。


這意味著漢字的這一矛盾並未解決,而一直潛伏著。到了唐朝中期,爭論再次出現,爭論的矛頭卻從文、字本身,轉向了文體、文風。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盛行一種新文體,叫駢文,過度強調文章自身聲律、格式上美感,而輕視意義的表達。於是韓愈等人開始倡導復興古文,即「古文運動」。「古」指的是兩漢,「文」則是指文體、文章。韓愈認為,兩漢時的文章、文風自然質樸,不重形式,更利於去表達意義。

「古文運動」必然會涉及的「文」的本質屬性的討論,這一討論一直持續到兩宋,最有形成了一個為現代人所熟知的成語:「文以載道」。

宋明理學時期,直接而明確提出義理、心性是本位、主體,儒學也直接被叫做理學、道學、心性學。在文字觀上整體上回歸先秦時代對文字的輕視,但卻滑向了另一個極端,出現了「文以害道」、「不立文字」的反文字主義。這是漢字史上的又一大變化。

將道、理先驗化、實體化,不僅導致對文字,甚至對經典的的極端輕視,更重要的是導致助漲空疏的習氣,社會崇尚空談心性玄理。尤其明朝後期王陽明的心學盛行以來,空疏的習氣更是演變成無知無畏的「非聖無法」。王陽明的心學最後成為無德之人道德敗壞的藉口,成為不學無術之人懶惰的藉口。

於是,為救治宋明兩朝之流弊,清朝人的文字觀又出現反動式的大變化,由宋明的極端輕視,反轉為極端重視,而出現了考據主義,考據主義實際是就是反反文字主義的文字主義。在整個中國歷史上,最輕視文、字的當屬宋明明時期,尤其是明,而最重視文、字的當屬清朝。


清儒認為宋明理學偏離的孔孟本義,五經本義,他們想越過宋明直達孔孟。但是,苦於孔孟時期文獻太少,於是將努力的方向定位漢朝。原因有二,一是漢朝「去古不遠」,時間上離孔孟比較近;二是,漢朝文獻比較多。於是,清朝儒家就致力於復興「漢學」,甚至清學本身也被稱之為「漢學」。

所謂的復興漢學,就是恢復漢朝的經典文獻。有兩層含義,一層是,對漢朝已經失傳的文獻進行復原;另一層是,對於現有文獻,則漢朝的文字含義就重新詮釋和理解。其方法就是文字考據,即通過文獻資料的追溯,確定漢字含義和讀音上的演變歷程,從而確定其原始含義,即漢朝時的含義。

在前面我們已經指出,五經系統的文本化是發端於春秋戰國,而最後定型於兩漢。春秋戰國是一個禮崩樂壞的大變革時期,其根源在源於西方波斯法家文化的衝擊。在社會整體大變革中,也發生了文字大變革。這次衝擊和變革導致中國歷史出現了空前絕後的大斷裂,導致中國對此前的歷史出現局部失憶,包括對漢字內涵的失憶。漢字大大地語言化、西方化了,在這一時期逐漸成型的五經系統,也被混入了大量的外來文化因素,因此,五經文本絕非原汁原味的中國固有傳統。

然而,清儒並不了解這個歷史背景,而錯誤地將漢學當成孔孟之真經,經五經文本當成中國傳統之真經。這註定了清朝考據學的失敗,甚至悲慘失敗。

在清朝人認真考據下,最終發現,五經系統是一個充斥著系統性矛盾的系統,這讓人無所適從。清末大儒廖平這種系統性矛盾進行了系統性總結,並試圖給出解釋。他將這一系統性矛盾定位「今文、古文」矛盾,並進一步認為,古文經典都是王莽新朝時期國師劉歆的偽造。這一陰謀論的觀點後來被康有為抄襲,並大加渲染地寫成了《新學偽經考》。此書出版不久,就爆發了甲午海戰。甲午慘敗在外部挫敗中國人的文化自信,而《新學偽經考》從內部挫敗,內外夾擊下,中國人不僅對傳統的五經體系信心崩潰,甚至對自己的文字形態文言文,也信心崩潰。


不久,中國不僅廢除了五經,而且廢除了文言文,而倡導白話文。這是中國文字觀的又一次大變化。而且單從文字的變革程度看,這次大變革是中國歷史上僅次於春秋戰國的「禮崩樂壞」,漢字開始徹底語言化。

漢字的白話化,去文言化,其實質還是西化,只是此時西方的主要文明力量是歐美。現代中國將漢字的白話化,徹底語言化看成是絕對的進步,事實上,這也更加違背「文以載道」的中國固有傳統。漢字由「意」、「道」的工具徹底淪落為語言的工具。

從中國的歷史看,每一次偏離固有傳統的變革之後,都必然會出現回歸傳統的反變革。白話文運動也必然會醞釀同樣的反變革。事實上,現在已經具備反變革的基礎,這次反變革的力度將是空前絕後的,因為這次變革將重新識別在春秋戰國禮崩樂壞時期被遺忘的契約符號,從而可以復興甲骨文、金文的真實原始內涵,甚至復興也是因禮崩樂壞而已經被中國失憶2000多年的上古結繩時代,契約時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YAVp6GwBJleJMoPM4oP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