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大號里,我們經常會看見文章末尾翻不到底的留言。而且,這些留言通常有質量、很走心。
大號這種高互動情況,常常會引發許多新媒體小編的艷羨。
留言是用戶互動(「在看」、點選、留言、轉發)中比較高級的一類。而往往,文章的留言區也能側面反映出號兒的情況,這怎麼看?聽張老師怎麼說!
什麼時候會獲得陌生用戶的留言?
怎麼激發用戶留言?
有些留言看著很怪異,為什麼?
我們必須先清楚,留言是什麼?
最早出現新媒體或社交媒體的時候,留言是作者的一些觀點引發了讀者的共鳴。
而共鳴可能是正向的,可能是繼續討論的,也可能是反向的,但大家會發現,KOL(意見領袖)類、觀點類帳號,是最容易引發留言的。
但現在,新媒體行業在被逐漸細分的過程中,問題出現了:
我們做一個企業的號兒,怎麼去引發陌生用戶的留言呢?
其實這時候,我們要切回到用戶的主體上。舉個例子,最近「柏燕誼」的《都挺好》大團圓結局:粉飾的太平,只會讓創傷被道德、責任壓抑(點擊標題即可閱讀)這篇文章,陌生用戶在大篇大篇的寫留言,這時候,作者切到的是什麼?是用戶自己的真實經歷。
而且,留言的門檻,要比面對面發聲來得簡單的多。
留言的時候,用戶只是顯示一個微信名稱,而有些人為了留言,甚至會暫時改變微信名。這時候,用戶是很強烈地被切到了自己的生活場景,或是觀念場景。
原先是我們說別人的事,我們互相吐槽。但要想做一個企業號兒,一定要把文章做到用戶的使用通感和使用產品的場景,能跟用戶在他的生活場景、使用場景中形成共鳴,這點非常基礎,而且非常關鍵。
陌生留言的出現,絕不跟你的粉絲數相關,但我們說,分母(粉絲數)越大,你獲得留言的可能性越高,這只不過是機率學的關係,那麼,它什麼時候會出現?
是當這個人的價值觀已經被你影響了,就會出現。
這裡的價值觀是什麼?不是觀念性的東西,而是使用一個東西也會產生價值觀。
比如,一款面霜,只用香奈兒的,不用迪奧的。這兩個品牌沒有任何高低貴賤之分,但你就用這個,就不用那個,這也是一種價值觀。換句話說,有很多人不相信企業是可以塑造用戶價值觀的,但我告訴你,企業是可以做到的。
任何一個場景,無論是使用場景、生活場景、消費場景、社交生活場景都有價值觀的存在。但我們說,能夠引發用戶留言的,必定是運營者創造的價值觀影響了用戶,如果你影響了用戶,那麼這時候,你獲得的不是留言,而是信任。
深層次的影響是用戶的價值觀。所以,也可以說粉絲越多,陌生留言出現的機率越高,這個機率是被影響價值觀的人的數量會越來越多,而不僅局限於留言的可能性越高。
1)每篇文章都有固定的人留言
比如,雲知團隊就要求團隊成員必須留言、轉發、在看客戶們的文章。這是我們的企業精神,這也是為什麼雲知團隊接客戶,一個行業只接一至兩個的原因。
2)留言內容長、用戶較為固定
這種情況,可能在於運營者的線下熟人社交做的極為穩定。
換句話說,運營者可能是這個行業的翹楚,也可能運營者的家人是這個行業里非常值得尊敬的人,所以這些用戶在號兒里留言,更多的是由於與相關運營者的社交關係。
3)一致稱讚的無意義留言
需要花錢購買,水軍一般分兩種,一種是「高級水」,還有一種是「普通水」,就是單純的表情包。
4)留言和文章不相關
當一篇稿子激起了現在社會的某種流行情緒,比如仇富情緒、愛國情緒、吃瓜到底的娛樂情緒,這時候大家會發現,留言和文章其實不相關。
1)文章本身趣味性、可讀性極強
說「無原創,不傳播」的理由恰恰在此。原創內容質量高,激發用戶評論,帶動轉發,傳播就自然有了。
2)態度、觀點不過於偏激,但立場非常鮮明
這點之前媒玩兒也有詳細提過,新媒體運營第16問 | 觀點類自媒體擴展選題: 為每個自己想噴的熱點事件,賦予足夠強悍的邏輯鏈 (點擊標題即可閱讀)。
3)開放性結尾
把文章最終結尾的選擇權,交給用戶處理,這時候,更容易激起用戶的留言率。但也有人說,這會傷害留言率,因為用這幾個選項,讓用戶點一下,可能他就不會留言了。
可反過來看,該留言的人,還是會留。而那些點擊的人,本來就是不太會組織語言的:我特想說,但不知道怎麼說,你正好告訴我了,而這會增加這篇文章的互動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