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愛發脾氣對孩子傷害有多大?「沒多大,我只是不會再愛了」

2019-11-04     小雪老師講故事

有很多媽媽在群里經常和我交流對孩子發火的問題,一個是孩子經常做錯事惹自己生氣,二是自己脾氣太暴忍不住發火,搞得自己和孩子都傷心。

我們家以前也有這個問題,老沙脾氣急,沙沙性格直,爺倆總打架。今天的文章就和大家分析一下【和孩子發火】的問題。

最近刷知乎看到了一個問題:

父母吵架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大嗎?

有一個回答讓我印象深刻:就在剛才,我爸媽又吵了一架,我26歲,自有記憶以來,每逢過年都是爭吵。

這個回答頓時讓我細思極恐:就在我們玩手機的時候,有多少孩子正在父母的爭吵聲中慢慢絕望?

這位網友還說,她的母親情緒化嚴重,如果她不聽話就會被母親連同玩具推到門外,母親還會說不要她了。父親有著很嚴重的「小市民思想」,父母經常因為價值觀不合吵架,每次都要離婚。

長此以往,她的內心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1.看似表面強大,實則因為怕被討厭而不想麻煩別人,毫無人際交往的自信。

2.情感淡漠,無法改變父母易怒的性格和每日的爭吵,即使後來奶奶癱瘓在床也毫無感覺,只是定期給錢。

3.不信任愛情,談戀愛永遠不超過3個月。折磨喜歡自己的人,面對自己喜歡的人永遠在退縮。

4.懼怕吵架,吵架時像潑婦,其實骨子裡害怕的要命。

這四點性格缺陷造成了她一輩子的痛苦,活得不像正常人。

而當她打算與父母坐下來好好談談時,父母又是一陣劈頭蓋臉的責罵和嘲諷,讓她只能一個人苦苦掙扎。

這條回答下面滿是對父母的不滿與控訴:

「我看了這麼多回答,哭了,每一條都是我。」

「我的父母正在吵架,我躲在屋裡難過得發抖。」

「原來我們都一樣,我愛哭敏感又非常自卑,」

「我總是在討好別人,每天活得小心翼翼。」

點進去個人資料,這些回答問題的大多數是學生和年輕人。

二十年前歇斯底里的父母依舊在爭吵,二十年前受傷的孩子長成了遍體鱗傷的大人。



我們總是以為,曾經發的脾氣和隨意甩的狠話造成的苦果,會隨著我們情緒的好轉而消失;



卻不曾想,我們情緒失控時帶給孩子的傷害,會影響孩子一生。

正如那句話所說: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而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來治癒。



不控制情緒的父母

怎麼去愛孩子

在多年與家長、孩子和身邊人的相處之下,我發現但凡性格強勢、喜歡發脾氣的人都會錯而不自知:

當他發一通火之後,你指出他的錯誤,他往往會回擊:我怎麼了?明明就是你不對!

當這樣的關係雙方換成親子關係時則更為明顯。

由於父母與孩子之間年齡、閱歷、思維能力相差較大,易怒的父母很難去體會孩子內心的感受,只是一味的在輸出自己的大道理與怒火,而從不檢討自己。

就像這位瀚彭網友說道:父親昨天還在吼我「我怎麼你了?你連家都不回。」





不會好好說話的父母,不懂得顧及孩子的情緒和感受,他們更愛自己。

而且易怒的父母年輕時對孩子發脾氣,老了以後對第三代發脾氣,為什麼無辜的孩子要遭受這種家庭氛圍?



如果你不遠離心中怒火,你的孩子就會遠離你。

在綜藝節目《旋風孝子》中,陳喬恩和母親相處時幾乎全程零交流,讓觀眾疑惑不解。

陳喬恩說:

「因為母親經常壓力很大,對我從小就是棍棒教育,導致現在我不知道怎麼跟她講話,常常很恐懼,我怕她隨時會打我。



多年在娛樂圈拼搏應該早已練就了強大的內心,但是陳喬恩面對母親帶來的童年傷痛,依然無法釋懷。

雖然一直渴望能夠和母親好好相處,但依然無法突破心牆。

而陳喬恩母親的反應就像所有中國傳統媽媽一樣。

她覺得她的脾氣、她的嚴厲都只是在愛孩子,卻從來沒想過,承受這種教育,對於孩子來說到底是不是母愛。





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中說:要「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

這二者的區別就在於,贏了孩子是大人用控制、懲罰、發脾氣的手段戰勝孩子。

贏得孩子是大人維護孩子尊嚴,用堅定而和善的態度尊重孩子。

前者使孩子成為反叛或盲目順從的失敗者,後者則會獲得一個有健康自我價值感的孩子。

愛是和善,是理解,是尊重。

父母的一句話,可以是暖人的春風,也可以是傷人的刀子。



父母的一雙手,可以是在孩子頭上輕輕撫摸的溫柔,也可以是揮而向之的巴掌。

父母有好情緒

孩子有好性格

如果我們看到孩子犯了錯誤後不急著去發火,而是去了解背後的原因,事情也許很大改變。

泰國拍過一則廣告,媽媽們在等孩子們放學,孩子們來的時候,都一身爛泥,髒兮兮的,媽媽們見此都驚呼,無一倖免地對孩子喊:



你怎麼會弄得這麼髒?你知道媽媽最討厭你髒髒的!





這時,學校大螢幕上播放起當日好學生的名單,名單上的正是這些髒髒的孩子。



原來孩子們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位老爺爺把推車摔進了泥坑裡,孩子們熱情主動地幫老爺爺搬東西,才弄的一身泥。



看完視頻的媽媽都很感動,同時也很愧疚與剛才不問原因對孩子的責備,原來他們的孩子竟然比想像中要善良懂事。

控制自己的情緒,先去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即使孩子做錯了我們也要用溫柔而堅定,不懲罰不嬌縱的方式去愛孩子。

父母有好情緒,能讓家裡的愛流動起來。

之前去一個好朋友家裡做客,一家三口還有一隻貓都在家。

貓咪在不小心打翻了珍貴的蘭花,爸爸把貓捉來抱在懷裡,假裝訓斥,也不動怒。

媽媽一邊整理,一邊告訴孩子小心碎蘭花盆,還邀請我和孩子一起種上新的蘭花。

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因為父母的好情緒,讓家成為愛的溫床,滴滴點點滋養了孩子的內心。



保持好情緒,家長怎樣做?



這麼多年帶了很多學生,家長們也和我討論了很多關於「好脾氣壞脾氣」的話題,下面這些經驗,都是我在教育沙沙,還有其他家長分享給我而得的實戰經驗,一起來看看吧。

1.別帶著怒火問緣由

當孩子犯錯誤之後,已經處在或害怕或生氣或緊張的情緒之中,如果此時你帶著質問、不信任的情緒來尋找背後的原因,孩子多半是不願配合或者說謊。

因為生活經驗告訴孩子,說了真話也會招來不理解與大聲吼叫,索性不予配合或隱瞞事實。





《正面管教》一書中寫到:在生氣時,人們接通的是「原始腦」——其選擇只有「戰」(爭奪權力)或者是「逃」(後撤,並且無法溝通)

而家長答應自己不發火,就要控制好情緒,可以告訴孩子:

媽媽現在很生氣,但媽媽不想對你發火,因為這對我們倆,對解決這件事都沒有好處,我先離開一會兒,你反思一下,我們一會兒談。

2.就事論事,不要侮辱人格

孩子做錯事情時,我們應該理智的就事論事,看清孩子做錯了哪些行為,而不是一生氣就口不擇言,說孩子笨、不長腦子、磨磨唧唧這類的話。

這樣會讓孩子覺得沒有受到尊重,小一點的孩子還好,上了小學、初高中的孩子在聽到父母不尊重自己時,往往引來的就是爭吵。

而且總說這樣的話,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嫌棄自己,感受不到父母的愛。





3.別對孩子行為妄加評價



孩子和大人的世界觀是不一樣的,有些舉動在父母眼裡是錯誤的,但孩子卻認為是正常的。

比如曾經在一本書上看到過這樣一個真實事件。

幼兒園出去春遊,一個男孩一個女孩一塊兒玩沙子,因為天氣熱孩子就把上衣脫了,這個時候幼兒園老師看見了,覺得男女性別不同,脫了上衣玩太不雅觀,剛要大聲批評兩個孩子,卻被園長攔住。

園長說,如果大聲呵斥,孩子們會讓他們對異性產生過早的負面印象,也會影響孩子的友誼,不要用大人的眼光看孩子的世界。

所以家長要認清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不要僅憑自己的理解與觀念對孩子的行為妄下定論,從而採取合適的方式引導孩子。

4.犯錯了就要及時向孩子道歉



如果誤解了孩子,或者向孩子發太大的火而傷害到孩子,放下家長的權威吧,真心和孩子道個歉,平等地和孩子交流。

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對自己的行為不滿意,但還是愛著他的。只要父母道歉,孩子都會張開雙臂擁抱父母,因為孩子是最純良天真的,他們也正深深愛著自己的爸爸媽媽。





生活中,有很多時候孩子會做的不盡如人意,比如弄丟了錢包、考試分數低、和同學發生爭執、與父母頂嘴。

但是我相信沒有教不好的孩子,爸爸媽媽們在生活中多一點耐心、關懷、理解,孩子就會回報給你更多的驚喜。

努力去做一對情緒平和的父母,給孩子一個溫和有愛的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VlNJOG4BMH2_cNUgYjQ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