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在用錯誤方法表揚孩子,你也這樣嗎?

2019-11-15     小雪老師講故事

小雪老師來上海參加「上海國際童書展」啦!

我15~17日都會泡在展會裡,不知道會發現什麼好書,非常期待呢~

希望這次能滿載而歸,給孩子們帶來更好的故事和繪本推薦

話不多說,先來看看今天的文章吧!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說:「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他們就無法生存。

孩子需要鼓勵得場景大致有兩種情況:

1. 當孩子表現好時



當孩子畫了一副頗具創意和美感的圖畫時,你對孩子說:寶貝!畫的真好,媽媽為你感到驕傲了。

2. 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



晚上睡覺之前,孩子依然在玩具堆里不亦樂乎,對你的話充耳不聞,這時你想到了白天要應付上司的刁難,晚上還要輔導孩子寫作業,就連睡覺也那麼費勁!你怒火中燒,批評道:你怎麼這麼讓媽媽操心!明天就把玩具給你沒收!

以上是我們生活中會普遍發生的兩個場景,面對孩子表現優異和不良行為,我們都會下意識的用「表揚」和「批評」來回應。

但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表揚」與「批評」確實能起到效果,但這樣的效果往往是即時的,不具有長期效果。

比如我之前聽到過一個朋友和我訴苦,因為聽到現在提倡多表揚孩子,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愛唱歌跳舞,她會說你真棒,表現得非常不錯,孩子成績取得進步時,她會加倍誇獎,剛開始孩子會很積極地做出回應,沒想到時間久了,孩子特別害怕失敗,凡事都要爭第一。

當她對孩子愛爭第一的行為多次進行指出批評之後,孩子依然沒有改掉這個毛病。

表面上看,表揚與鼓勵的出發點、行為、目的都是一樣的,但並非如此。

美國教育學家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詳細闡述了表揚的負面作用,她首先承認了表揚可能會促進一些孩子改善行為。

但是問題在於,這些孩子可能會變成「討好者」和「總是尋求別人認可的人」

這些孩子(長大成年後)可能會形成一種完全依賴於別人的觀點的自我概念。

另外一部分孩子會憎惡並反抗讚揚,因為他們不想去符合別人的期往,或者因為他們害怕自己比不過那些好像輕易就能得到讚揚的人。

孩子對表揚和鼓勵有多敏感?

史丹福大學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和團隊在過去的10年里一直在研究表揚對孩子的影響。

他們對紐約20所學校400名五年級學生做了長期的研究,實驗中,他們讓孩子們獨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拚圖任務。 

首先,研究人員隨機地把孩子們分成兩組,當他們出色完成任務後,一組孩子得到的是關於智商的誇獎,即表揚,比如:「你在拼圖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聰明。」

另外一組孩子得到是關於努力的誇獎,即鼓勵,比如:「你剛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現得很出色。」

隨後,孩子們參加第二輪任務挑戰,有兩種不同難度的測試:一種較難,但會在測試過程中學到新知識;另一種是和第一輪類似的簡單測試。孩子們可以自由選擇參加測試。

結果發現,在第一輪中受到鼓勵的孩子,有90%選擇了難度較大的任務。而被表揚為聰明的孩子,則大部分選擇了簡單的任務。

顯然,被表揚的孩子不願意面對挑戰

為什麼會這樣呢?

德韋克在研究報告中寫道:「當我們夸孩子聰明時,等於是在告訴他們,為了保持聰明,不要冒可能犯錯的險。」

這也就是實驗中「聰明」的孩子的所作所為:為了保持看起來聰明,而躲避出醜的風險。

接著,又進行了第三輪測試。所有孩子參加同一種測試,沒有選擇。這次測試很難,是初一水平的考題。孩子們都失敗了。

在測試中,被鼓勵的孩子非常投入,並努力用各種方法來解決難題,他們認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

而被表揚為聰明的孩子,在測試中一直很緊張,做不出題就覺得沮喪。他們認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夠聰明。

接下來,他們給孩子們做了第四輪測試,德韋克團隊故意讓孩子們遭受挫折。

這次的題目和第一輪一樣簡單,那些被誇獎努力的孩子,在這次測試中的分數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誇獎聰明的孩子,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卻退步了大約20%。

在後續追蹤訪談中,德韋克發現:那些認為天賦是成功關鍵的孩子,會不自覺地看輕努力的重要性。

他們會這樣推理:我很聰明,所以,我不用那麼用功。他們甚至認為,努力等於承認自己不夠聰明。

德韋克的實驗重複了很多次。她發現,無論孩子有怎樣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誇獎聰明後遭受挫折的失敗感。

表揚和鼓勵有什麼區別呢?

在詞典的定義里,表揚是表達令人滿意的評價、表達對他人的認可,將完美歸因於被表揚的人。

而鼓勵的定義則是:鼓起對方的勇氣,起到激勵和促進的作用。

這之間的一個細微差別不知大家有沒有察覺,就是地位的等級不同。

當我們發出表揚時,對方往往是比自己年齡、地位、能力低的人,我們對其表示肯定:我喜歡你的做法。

這樣的話語帶有操縱含義和地位上的不平等關係,為的是讓對方今後的行為繼續符合自己的預期。

而誰不喜歡被表揚呢?為了得到更多表揚,弱勢方會把強勢方的期待作為行動目標,形成討好型人格,久而久之,就會迷失自我,失去生活原本的自由。

而鼓勵則是一種尊重和欣賞,承認對方的成就與努力中的責任感:這個成績能看出來你很努力。並且鼓勵的對象多為成年人。

比如朋友,當朋友升職時,我們會為她感到高興而祝賀,而不是表揚他。

《小歡喜》中,海清飾演的童文潔和黃磊飾演的方圓就是典型的表揚與鼓勵教育。

當童文潔意識到自己過於嚴厲後,對兒子方一凡採取鼓勵教育,但是她依然處於家長的權威地位,說的都是:「我覺得你做得很好」、「媽媽表揚你」。

而方圓則是真正將孩子擺在平等地位去對待,當童文潔和方一凡因為成績而吵架後,為了鼓勵兒子取得的進步,讓童文潔主動給兒子道歉。

當我們尊重孩子,把孩子放在平等位置,而不是想著去通過表揚操縱孩子、評判孩子時,孩子就會在鼓勵中形成自信、自立的人格。

少表揚,多鼓勵,給予孩子強大的內心

回到開頭的兩種情況,當孩子表現良好和做出不良行為時,我們下意識地很難做出鼓勵。

主要有3個原因:

1.大人們習慣對孩子的不良行為做出負面反應,而不是處理隱藏在不良行為背後的原因,比如尋求關注、尋求歸屬感等。

2.很多成年人帶有成見,認為懲罰能促使孩子改善行為。

3.很多成年人不懂得什麼是鼓勵,也不懂得怎麼有效鼓勵,在孩子表現優秀時,父母覺得開心,覺得孩子讓自己省心,就會做出無用的表揚。

如何做出有效的鼓勵?我們可以這樣做:

1. 設置合理的心理預期

我們無法讓一個分數不及格的孩子一下子打滿分,也無法讓一個幼兒園孩子做到全神貫注聽講。

鼓勵的出發點是改善與信任,而不是完美,追求完美往往會讓孩子們陷入焦慮與沮喪中。

2. 避免干預

孩子是在不斷試錯和獨立解決問題中成長的,很多家長習慣替孩子大包大攬,然後轉頭數落孩子不自立。

孩子們有問題會向家長求助,此時家長們加以引導和鼓勵,比如:媽媽看到你用心收拾房間了,這個箱子媽媽幫你一起抬吧。

3. 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成長的過程比美好的結果更值得關注,這其中傾注了孩子的汗水與用心,父母要看到孩子的努力與進步,有利於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信心,應對挫折的能力。

4. 肢體鼓勵也很重要

孩子和父母血脈相連,肢體的語言會產生更多的情感共鳴,有時候我們無需多說,一個有愛的擁抱、肯定的眼神、鼓勵的拍肩,都會讓孩子信心倍增。

5. 鼓勵的便簽傳遞愛

當我們羞於對孩子表達真心話時,給孩子留個便簽吧,把你的真心話和祝福寫下來,這回成為孩子成長的動力,親情滿溢的便簽也會成為日後暖暖的回憶。

我們可以有意識的在生活和工作中培養有效的鼓勵,當有效的鼓勵落在孩子身上時,那會成為滋養孩子的自尊、自信和內驅力的養料,培養出一顆忠於自己、勇於挑戰、自信自愛的強大的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IatAbm4BMH2_cNUgfW7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