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馮欣源
北京大學醫學博士
復旦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後
曾任武漢同濟醫院主治醫師
寶寶樹專家答答問數已過兩萬
親自養育兩個寶寶的媽媽
《跟馮欣源堅守自然養育》叢書作者
《夏娃的困惑》叢書作者
編輯 | 於雷
畢業於北京大學,作家,編輯
長期致力於益智、教育領域
米湯(四)
聽說,大米、嬰兒米粉中含砷?真的假的?
還讓不讓寶寶愉快地吃米糊了……
欣源導讀
這篇文章,現實意義不大的。因為,我們還是得吃大米……
砷和鉛、汞一樣,屬於 無閾值毒物,一點好處都沒有,最好一點兒也不要有。咱們無法全然迴避,這些東西對健康的影響信息又不那麼透明,也把控不了,那就睜隻眼閉隻眼吃唄。
反正我們的環境一直是有這些東西的,只是近年來隨著人類的活動,比如環境污染,汽油,農藥等等,影響比過去大了很多(不過,不要因為這些內容仇世哦,我們國家的進步,給我們帶來的幸福便利有目共睹。人類的活動,必然會帶來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全人類一起努力)。
延伸閱讀:欣源說 | 脫開劑量談毒性,就是耍流氓?——反例之一:馬兜鈴酸等無閾值毒物
我個人認為,好奇看這些內容,可能會獲得幾方面收穫和思考:
1. 有關富集特性:
水稻有富集特性,硒能富集,砷也能富集。很多植物有這樣的特性,尤其是一些中藥材。
那麼,富硒水稻,可有標準?少砷水稻呢?如果土壤含礦物質豐富,這些或好或賴的礦物質,會不會成堆出現?我們該如何把控土壤質量呢?
袁隆平爺爺能從基因層面改變植物的富集特性,弄出去鎘水稻,還能讓水稻在鹽鹼地生長。想想很有意思,也太牛了。感謝袁爺爺的傾心付出。我想,未來從技術上,這些願望應該能實現。
延伸閱讀:欣源說 | 重金屬專題:避開硃砂、雄黃,能遠離重金屬嗎?淺談動植物的富集特性
2. 有關含砷農藥:
既往,有一陣含砷農藥很流行。這土壤凈化得多少年?有很多信息,有可能是不對稱的。在這兒先不展開了。
延伸閱讀:欣源說 | 重金屬專題:農藥和土壤污染,也常帶來重金屬!
3. 有關洗米:
洗米去砷,有一定作用。水得費得比較多。洗洗更健康。
4. 有關礦物質標準:
各種標準是人為定的。主要考慮健康因素,也得考量當地風俗習慣,人們接受程度,商業因素。
其實,在營養學界,健康標準有時候變動挺大,仍然有不少內容,尚未研究清楚,包括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常識性的內容。比如紅白肉類和蔬菜、脂質種類、糖、鹽、鋅、碘……指南推薦和定標,隔幾年變化都挺大的。鋅最誇張,5年內標準對半砍哦。
另一方面,商業因素的大手調控,有時候蠻重要的。此處也不展開了。
在這兒,只是想跟大家說說,營養學的內容,咱們不能盲目對標指南,甚至看到新聞里說啥,就吃啥或不吃啥。尤其不好迷信營養劑和補藥。也得有自己的一些思考。
我的觀點的確奇葩,我覺得真的沒必要吃營養劑。調整飲食均衡最重要。各種營養素是協同吸收的,轉運的酶都差不多,可以說這個礦物質多了,那個就少了,有的還要結伴吸收,當然是從品種多樣,營養豐富的食物中一起攝取最好。
見過一個媽媽,她孩子輾轉於各個培訓班,沒空吃飯,孩子胃口也不大好。媽媽就買各種營養劑給孩子當晚飯吃……嗷,不知說啥好。
另外,最好在家做飯吃,糖、鹽、碘種種,葷素搭配,清洗程度,都好控制。
至於米和面,這些精細碳水,真的好吃,但並不屬於人和動物的日常食物,帶來的肥胖和代謝、炎症、口腔等等問題,真的多。限制點精細碳水,飲食多樣,營養均衡,風險平攤, 砷什麼的也就不必過分操心了。
有關礦物質的書,很快要寫完了。公號里放了部分內容,大家可以看看哦:
點擊文章上方藍字,關注「馮欣源自然養育之家」,後台回復「貧血」、「補鈣」、「補碘」等,可以看哦。也可以看看相關的「減肥」、「性早熟」等內容。如您還對別的內容感興趣,關鍵詞目錄在後台左下方。
如果沒找到您想看的內容,可以留言找我要哦,希望對大家有幫助。比心心
前期回顧:
圖源:Pexcels,CC0協議
大米、嬰兒米粉中含砷,是真的嗎?
近年來,有關大米含砷的報道層出不窮,很多消息都是從國外流入國內的。2012年11月,美國《消費者報告》(Consumer Reports)雜誌一篇《大米中的砷》,在媒體和網絡上引起不小的轟動(先刊登在網站上,次年1月見刊)。這篇文章不僅提供了美國各地區生產的大米和從各國進口的大米的砷含量數據,以及數個品牌嬰兒米粉和常見大米製品的砷含量數據供參考,還提供了幾點看上去非常實際的建議:根據大米中的砷含量,一周不要食用超過7個點(seven points,約420g,每天不要超過60g);孩子吃一次米糕就會接近一周的砷上限;米湯砷量很高,5歲以前孩子不能喝,寶寶一天不能吃超過1份(one serving)嬰兒米粉,而應該吃穀類;糙米(brown rice)更不安全;要洗米,烹飪大米時加入大量的水,然後去掉多餘的水可以消除大量的砷。
《消費者報告》是一份月刊式雜誌,不接受廣告和贊助,獨立對產品和食品進行檢測,由於沒有利益衝突,其結果還是相當可信的。但是,《消費者報告》針對的是美國市場,而且並不代表官方立場。當年對於大米中砷的含量,美國FDA還沒有制定標準,《消費者報告》也希望通過這項檢驗報告促進FDA制定相關的標準。因此,這份報告只是一間獨立檢測機構的檢測結果,並不代表美國官方和科學界的態度。
圖源:Pexcels,CC0協議
不過這些消息足以讓以大米為主食的亞洲人惴惴不安。尤其是在世界範圍內,米粉因其好吸收,過敏率極低,通常作為嬰幼兒的主糧食用。大人吃點兒也就算了,怎麼能坑了自家的孩子?有人以《你的孩子在吃砒霜麼?》來介紹這個問題,更讓許多人陷入恐慌。這米究竟還能不能愉快地吃?
1)砷是何方神聖?
我國百姓對砷耳熟能詳,最初印象基本來源於《水滸傳》中潘金蓮用砒霜毒死武大郎的故事(不過《水滸》中又交代了,武大郎並非死於砒霜中毒,而是讓潘金蓮用枕頭悶死的。這就道出了砷中毒需要很大的劑量)。傳說中我國清代光緒帝和法國拿破崙,也沒能逃脫它的魔掌。砒霜就是砷與氧元素結合成的無機物。
無機砷對處於生命前1000天的嬰兒(孕期及0~2歲)有很大的健康風險。主要風險是導致兒童學習能力下降,遠期風險是致癌!孕婦和嬰兒,尤其要對其避而遠之。
圖源:soogif
事實上,砷在自然界廣泛存在,有「無機砷」、「有機砷」兩種存在形式,統稱為總砷。 海帶和紫菜等海產品就富集了大量的有機砷,科學家尚未發現它對人體有害。一般而言, 說砷的毒性關注的是無機砷,其對人體長期健康影響深遠。科學研究發現, 大量攝入砷會置人於死地,長期、小劑量攝入則會引發皮膚癌、肺癌等疾病。國際癌症研究所已將砷列入一類致癌物中。不過這些慢性病、癌症的相關研究報道,試驗結果基本上來自 試驗動物,需要進行長期跟蹤研究。對於人類,還是應儘量避免砷的攝入, 它沒有安全上限,越低越好。
無機砷之所以會使人中毒,是因為其 化學結構有許多空的化學鍵。這些化學鍵會與人體的其它蛋白質等有機物結合,從而破壞人體的基本構造。有機砷的化學鍵已經被有機物占滿,進入人體內不會再和體內的蛋白質結合,可以隨新陳代謝排出體外,毒性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圖源:soogif
其實,砷是一種廣泛分布在地殼內的化學元素,通過火山噴發和含砷岩石的侵蝕釋放出來。石頭、土壤、水和空氣中都含有微量的砷,正因如此,砷在穀物、水果、蔬菜、魚類及海產品等食物中普遍存在。人們主要從食物和飲用水中攝入無機砷。
如今, 礦物開採和冶煉產生的污染物,以及過去或現在使用的含砷農藥,成為土壤和水重要的砷污染源。
同其他作物相比, 水稻更易於從土壤和水中吸收、積累砷(有些植物喜歡富集一些特定的金屬元素,比如紫葉花苕喜歡富集鉛和鋅,而水稻比較容易富集砷)。大米中的無機砷含量是玉米和小麥的10倍,是黃瓜和西紅柿的30倍,是大豆的 100倍(數據來源:中國食品藥品監督局官網)。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中,大米攝入總量特別多,砷的富集風險,絕對不能忽視了,特別是對小寶寶。
不管是採取傳統的種植方式還是有機種植方式,砷都會被植物吸收。 我國糧藥局尚未發現任何資料顯示有機大米與無機大米中的砷含量有區別。
砷主要聚集在大米的外殼(米糠),白米就是磨掉外殼的米;一般而言, 精米中砷含量最低,糙米中比較高,而米糠中的砷含量能夠超過精米10倍以上。
用大米煮湯後,大部分砷進入了水中,導致這部分水(米湯)中的「砷濃度」提高(而實際上大部分的營養成分依然在米粒兒中)。儘管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2013年發表的一項大型米砷調查報告,其中提到米湯含量在3.3μg/份, 屬於安全範圍,米湯可以喝,不過這垃圾多營養少的東西,不喝也罷。
由於砷在地球上廣泛存在,人們不可能完全避免。我們所能做的,是將其含量儘量控制在一個標準範圍內,儘量減少它對人體的健康危害。也就是說,「安全的大米」不是「絕對不含砷」的大米,而只能是「砷含量低於某個安全限」的大米。
圖源:soogif
2)其實,大米中含砷的問題,科學家早就關注到了。
1983年,孟加拉國出現了一起奇怪的病例。病人的上胸部、手掌、腳掌皮膚損傷並且疼痛,手臂、腿部皮膚出現色素沉澱。後來,經過醫生的診斷,確認這是典型的長期飲用砷污染的地下水而引起的砷中毒症狀。在接下來的數年裡,8500多砷中毒案例出現在孟加拉國。世界衛生組織把這一系列事件稱為「人類歷史上危害最嚴重的、規模最大的中毒事件」。時至今日,這一喜馬拉雅南麓的小國,還深受砷污染之苦。經過層層抽絲剝繭,科學家發現,除了飲用水污染,水稻在這起中毒事件中也起到了幫凶的作用。經檢測,該國稻米砷含量最高達1.8mg/kg,而在砷污染區,水稻籽粒中砷含量最高可達7.5mg/kg。2008年在《環境污染》雜誌上, 朱永官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來自大米的無機砷曝露:一個全球性的健康問題?》,之後另一篇題為《水稻中的砷——對東南亞新災難的理解》的文章提到,在亞洲南部和東南部大約有2億人受到砷污染的飲用水和食品的影響。隨後,「砷稻米」、「砷米粉」的文章,時常見諸報端,不斷地充塞著人們的眼球,引發公眾討論:「早餐麥片含1.7微克砷」,「嬰兒若每日進食2次米糊,砷吸入量超母乳50 倍」……
美國人很關心大米中的砷,而且《消費者報告》檢出美國各地大米砷含量的確有差別,是因為過去美國南部種棉花時瘋狂使用含砷農藥,導致土壤中砷含量增加,產自加州的大米就沒有這個問題。如今,美國人對農藥使用的限制越發嚴格了,人們甚至沒有洗米以期去除其表面殘留農藥的習慣,不過過去已經被污染的土壤,還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修復。2011年、2013年,美國媒體都有關於嬰兒米粉含砷的報道,弄得沸沸揚揚,人心惶惶。
我國砷污染狀況,也不容樂觀。在國際上我們的砷污染水平處於中等偏上。我國居民面臨的主要砷暴露途徑之一是飲用水,尤其是沒有鋪設自來水管網的農村地區。這些農村地區普遍會打井取水,而一些礦場或者化工廠違法排污會導致地下水污染,人喝了受污染的地下水,就會造成砷中毒。2013年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篇文章顯示,我國差不多整個河套平原地區都處於水砷污染的高風險地區。根據文章提供的預測模型數據,生活在地下水砷超標的高風險地區的中國人有1958萬人之多。同樣,在中國,水稻也是一個主要的砷暴露途徑之一。水稻灌溉過程中需要大量灌溉水,而且水稻本身也很容易富集砷。
圖源:soogif
3)大米砷含量限量標準是什麼?嬰兒米粉還能安全地給寶寶食用嗎?
大米,作為與水質和土壤密切相關的作物,同時又兼具全球一半以上人口的主糧,也常作為全世界寶寶的輔食,它迫切地需要一個國際的安全砷標準。近年來,也不斷地有大米及嬰幼兒食品中含砷的新聞見諸各國報端,引起民眾恐慌及憂慮。百姓們也翹首以盼,希望有具體的規範數據,讓他們知道自己的食物是否安全,也便於各機構對產品的檢查監督。
2014年7月17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辦的年度大會上,國際食品安全法典委員會(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CAC)首次通過了大米中砷的限量標準:0.2mg/kg/d。這一標準的起草由中國牽頭的工作組完成,這也是我國食品安全標準第一次走向世界。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除了我國,世界範圍內都沒有制定大米中的砷含量標準。
中國在控制米砷上是走在世界前列的。鑒於大米對我國國民的重要性,我國早在1994年就開始對大米中的各項污染物制定了限量標準,當時的儀器還無法將無機砷和有機砷分開測量,標準只能定為總砷不超過0.7mg/kg。中國由此成為最早制定米砷限量標準的國家。2005年頒布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污染物限量》首次明確了無機砷的限量標準為0.15mg/kg。2011年4月1日實施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嬰幼兒穀類輔助食品》(GB 10769-2010)標準有所放寬,對於添加藻類的嬰幼兒穀類輔助食品,無機砷含量不得高於0.3mg/kg;其他產品則不得高於每千克0.2mg/kg。2013年,我國制定《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標準,根據聯合國規定的精確度四捨五入後,統一規定大米中無機砷含量為0.2mg/kg。2014年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會議通過了由中國牽頭修訂的大米無機砷限量國際標準,限量值定為0.2mg/kg。
標準中的無機砷限量並不是耐受量,這是因為 致癌物是沒有耐受量的,當然越低越好。0.2mg/kg這一國際標準綜合了流行病學評估、正常人平均每天攝入大米的量,以及各個國家大米含砷量的差異而得出的數據,可以說是一個世界各國均可以接受的「心理價位」。在當前的標準下,全球稻米不合格率占1%,而致癌風險為十萬分之一(當然,這個標準,考慮了稻米合格率的問題。如果砷限量標準過於嚴格,稻米合格率過低,將直接導致糧食供應不足,我們還是得綜合評估風險效益比)。
制定了這一國際標準,不合格大米將被銷毀,據此商家可能會改善土壤和水質,將有助於改善環境砷污染。
圖源:soogif
其實,有關幼兒的標準,各個國家仍然沒有統一的意見。
目前國際主流意見,0.2mg/kg/d,這個標準也將幼兒考慮在內。不過美國FDA認為,對於孕婦和嬰兒,砷暴露控制應該更嚴格!FDA沒有提出嬰兒接觸無機砷的限定值,也就是說,沒考慮根據嬰兒體重測算每天需要吃多少大米。 它提出,只要攝入濃度超過了100ppb(0.1mg砷/1kg大米),就算是有風險的!ORZ……比我國的標準,足足嚴格了一倍啊!
FDA對大米、糙米及其製品監測了多年。按照這個標準,嬰兒米粉樣品中,只有47%是合格的,剩下53%都超標了,平均含有103ppb的砷。與此同時,FDA採樣的400多種嬰兒常吃的非大米製品,其無機砷都合格。所以, FDA建議寶寶少吃大米,採取多樣化飲食——換著吃,從而降低風險。
然而, 按照我國和世界衛生組織標準,這些米粉樣品都合格了。
這樣一來,對嬰幼兒砷攝入,世界各國的「雷區」邊界大不相同。於是,咱們經常對一些報道找不著北,也深深地缺乏安全感。
我們目前還是姑且按世界主流意見來,採用WHO、CAC的標準吧。
圖源:soogif
近年來,一些偷換概念的報道充塞我們眼球。近期瑞典卡羅林斯卡研究院檢測5種知名品牌嬰兒米粉,每餐包含的砷含量在1.7~7.3μg之間,報道稱發現「含致癌重金屬」。1.7μg跟上述200μg/kg的國際標準,真是相去甚遠!一時間網上炸開了鍋:「國內外標準差別百倍,這也太大了吧?難道天朝人民活該賤命,就得單獨設立比歪果仁寬泛得多的標準嗎?」
請注意,在這兩則數據中,1.7μg說的是「每餐」,而200μg說的是「每千克米粉」,這是兩個根本不同的概念!你可以去超市仔細看看不同種類米粉的商品標籤,不同品牌的推薦食用量非常相似,都是每餐25g左右。而即使是成人,一頓也吃不了1000g米粉,還是兌水以前的重量。
圖源:soogif
倘若通過現行國際檢測標準,成人食用的大米以及嬰兒米粉是安全的。
既往,世界範圍內雖沒制定大米砷含量標準,不過198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制定了一個限制無機砷攝入量的臨時標準。當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下的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組(The 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JECFA)頒布:每周(7天)最多不超過每千克體重15μg,這就相當於每天每千克體重 2.14μg。也就是說,人體可以承受的砷含量與人的體重相關,體重每增加1千克,每天可以承受的無機砷的攝入量就增加2.14μg。歐盟沒有制定單獨的標準,所以大部分歐洲國家也都採用WHO的標準(其實JECFA早在1966年就開始關心這個問題,標準幾經修改,1988年暫定標準一直沿用。其實2010年又把無機砷誘發人類致癌發病率增加0.5%的基準劑量可信下限訂為每日每公斤體重3.0μg。不過基準計量可信下限不能被視為一個安全參考值,低於這個下限仍有可能存在健康風險)。
一個60kg的人,每天攝入量不超過0.12mg。人們一天很難吃到超過800g大米,這個標準還是比較合理的。一個10kg左右的嬰兒,每天可以攝入砷的安全上限是20μg左右。根據CAC大米砷限量標準。0.2mg/kg,這個10kg左右的嬰兒,可以吃100g米粉而不會過量攝入砷。顯然,正常嬰兒是不會吃到這個量的。
圖源:soogif
我國限制大米砷含量的標準,比既往WHO限制砷攝入標準更為嚴格。
我們假設有一個六個月大的嬰兒,按照各品牌推薦的用量食用米粉。看看分別在WHO標準和中國標準之下,嬰兒每天允許攝入的無機砷最高會在什麼範圍內。根據2009年我國衛生部婦社司組織相關專家,研究制定的《中國7歲以下兒童生長發育參照標準》,六個月嬰兒的平均體重是:男嬰8.22kg,女嬰7.62kg。這裡我們按較輕的7.62kg計算。關於嬰兒米粉的食用量, 對於六個月大小的嬰兒,每天推薦1-2餐(相當於25-50g,取最大量50g)。按照現行CAC和我國國家標準中規定的無機砷含量最大為每千克0.2mg來計算,嬰兒每天攝入的米粉中含砷量最大不得超過10μg。而按照WHO標準,嬰兒每天允許攝入的無機砷量不得超過16.3μg。兩者相比,CAC通過的中國標準更為嚴格。
如果是一歲左右的嬰兒呢?這個年齡段的嬰兒平均體重為:男嬰9.66kg,女嬰9.04kg。米粉推薦食用量為每天2-3餐。按WHO標準計算,嬰兒每天可承受的砷含量為19.3μg;按中國標準計算,嬰兒從米粉中攝入的砷含量最大為15μg。還是中國的標準嚴格。
要說明的是,我們這裡說的「安全標準」,是允許範圍內的「最大值」,實際產品,特別是一些添加了不同口味其他食物的產品,含砷量遠不會達到這麼高。
事實上,嬰兒食品中的砷含量限定值是否需要修改,目前仍然是學術上飽含爭議的問題。也許未來這一標準會發生調整,但按照現行的我國及世界標準,嬰兒米粉是安全的。
圖源:soogif
根據能找到的中國大米的檢測報道,砷超標的並不多。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對穀物及其穀物碾磨加工品、糙米及大米、嬰幼兒穀物輔助食品、添加藻類的嬰幼兒穀物輔助食品等食品中的無機砷限量均做了明確要求,只要相關產品符合國家標準,認為對人體健康危害微乎其微。2014年以來,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食品安全監督抽檢計劃共抽檢了7438批次糧食及其製品,其中包括3525批次大米及其製品,均未發現砷超標的產品。
國外的檢測情況如何呢?《消費者報告》當年發文章的時候,我國還是0.15mg/kg的標準。按照報告所提供的數值,從印度、泰國等地進口的和加州產的大米砷含量較低,都符合中國的標準;美國其他地方的大米中多數含量也滿足中國標準,只有少數超標了。不過我們並不能從美國的檢測結果來推測中國大米含砷情況。
圖源:Pexcels,CC0協議
至於一些網絡文章,拿大米製品的砷含量跟母乳相比,指出米粉中的砷比母乳中多50~200倍,這屬於誤讀。這兩者完全沒有可比性。我們關心的是米粉中的砷含量是否符合標準,而不是單純比較兩種食物中砷含量差別來「一較高下」。
如何解讀2012年美國《消費者報告》提出的內容?
當年,除了我國,國際上還沒有制定大米砷含量限定標準。這篇文章一出,美國國內外輿論一片譁然。事實上,類似的報道美國隔幾年都要來上一出,目的是敦促相關機構比如FDA等,對一些尚未覆蓋到的產品制定規範,或彌補監管漏洞,是有積極意義的,第二年FDA就乖乖地檢測各項產品和常見大米製品食物中的含砷量,第三年國際標準就出來了,不能不說有這類文章的推動作用(之前同樣的事情,對蘋果汁也干過,效果很好,FDA很快也制定了標準)。當然也有一定博眼球的嫌疑。只是,那篇文章很權威,言之鑿鑿,還給出非常明確的檢測數據和個人家庭處理建議,影響力較之前之後的文章都大,尤其對我國輿論衝擊特別大,可以說,在我國網絡上第一次將大米含砷這件事推向風口浪尖,迄今為止,國內許多文章有關大米含砷的結論和相關建議以及圖片,仍然援引自那篇文章。
如果按照隨後FDA給出的各項米製品食物砷含量數據,以及現有的大米砷含量規定,這篇文章的很多數據和建議都「out」了。不過倒也不離譜。比如報告建議嬰兒一周不要吃超過7個點的米製品,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嬰兒7天食用不要超過420g,每天不要超過60g。我們剛才計算過了,10kg左右的嬰兒,一天可以吃100g米粉而不會過量攝入砷。我們可以對比參照下,消費者報告給出的數據嚴格些,看上去也並不恐怖。報告還認為米湯中砷含量很高,5歲以前的孩子不建議喝,不過並沒有給出米湯中無機砷含量數據。次年FDA發表了一項大型米砷調查報告,其中提到米湯含量在3.3μg/份,屬於安全範圍,如果相信FDA就可以喝(FDA這次檢查了1300個項目,而當年《消費者報告》檢測的項目僅為200個)。
2013年FDA的報告還顯示,美國大米產品無機砷含量在0.1~7.2μg/份,基本都符合WHO標準和2014年的CAC國際標準。餐量隨米製品類型的不同而有所區別。例如,一份餐量的非印度香米的大米相當於一杯煮熟的米,而一份餐量的米條可能僅含有1/4杯大米。也就是說,即使每天吃幾份米製品,距離「安全攝入上限」(60kg的人是120μg ,75kg的人是150μg)也還有很大距離。
圖源:soogif
4)不過,我們過分關注大米中的砷,可能意義並不大。
美國環境署(EPA)認為嬰幼兒攝入砷的主要途徑不是食物,而是水和土壤。很多地下水等「天然水」中含有相當高濃度的砷,某些地區的土壤中也含有比較多的砷(比如剛才提到過的美國南部曾在數十年前大量使用含砷農藥)。即使是在合格的飲用水中,也可能會有相當含量的無機砷。美國的飲用水中,砷的安全上限是每升10μg。如果用這樣的水來沖嬰兒奶粉,按照每天幾百毫升的通常用量,所攝入的砷也有幾微克,是很值得注意的一部分了(再次證明,母乳最好,最放心)。
圖源:soogif
5)如何儘量減少生活中砷攝入?
仔細清洗大米,煮飯和煮粥時多加一些水。
砷與水接觸的時候,還是有一定的能力浸出到水中。比如有研究發現,用清水充分清洗某些品種的長粒大米,可以去除約10%的砷,但也有的大米品種效率更低。在加熱過程中,浸出的砷就更多,因此也有人建議熱水淘米(推薦60゜熱水)。2013年美國《消費者報告》中的建議使用水和米6:1的比例來烹飪米飯,煮完後倒掉多餘的水。這樣做會犧牲掉大米中的一些營養,但可以除去大米中至少30%的無機砷(水米=1:2.5很難去除砷)。這是一個「收益——風險」的權衡,美國FDA說「尚不知道用更多的水來烹煮大米是否具有總體健康利益」。不過欣源是這樣看待的,既然我國絕大多數大米符合國際標準,將就吃也行,這樣煮飯真的挺麻煩。損失營養倒是次要,因為經過熬煮,大部分維生素類營養成分已經破壞了,再丟一些也沒太大影響,而這是我們最期待從大米中獲得的營養。其他的營養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少量的礦物質,我們完全也可以從其他食物中補充。
另外,我國的米一定要洗, 除了去除砷,主要為了去除部分農藥污染。
注意,上面的實驗, FDA的結論是:煮稀飯倒掉米湯,是個去除無機砷的好辦法!但是,我們注意到國內的情況卻恰恰相反——我們的家長特別喜歡讓寶寶喝米湯(米油)!寶寶吃米的能耐有限,可是喝米湯的能耐不是蓋的。前面提到,米湯幾乎沒什麼營養,卻擁有這些垃圾,這麼看來,喝米湯更不像是聰明的做法。
什麼穀類物質都吃一點,經常換著吃。
糙米不用視為洪水猛獸。糙米中有現代人飲食中很缺乏的膳食纖維,還有很多維生素和礦物質,以及豐富的抗氧化劑,還有一定量不飽和脂肪酸。因此糙米是很好的營養來源。不過因其較精米含有更多的砷,不建議大量食用。不含麩質的穀物如籽粒莧、蕎麥、小米、粗玉米粉中所含的無機砷可以忽略不計,不含麩質的藜麥(又稱印第安麥)與其他替代穀物相比,其無機砷含量也差不多。當然有的樣本中的砷含量會多一些。總之,大米之外,生長中富集砷的穀物很少。
如今,我國大部分人的主食是白米飯,事實上,可以作主食的食物種類非常多,饅頭、麵條、餃子、全谷麵包、窩窩頭、高粱面、麥片……
不同種類的穀物換著吃,不僅能降低總砷攝入量,還有其他許多好處。不同穀物營養成分不同,均衡攝入更加健康;另外,大米粥和大米飯升血糖效應卓著,許多穀物和豆類跟大米混吃,可以有效降低升糖速率,對糖尿病患者更有裨益。
事實上,「豐富」是永遠的主題,既可以弱化單種食物可能造成的危害,也可以通過食用多種品類來獲取更全面的營養。
圖源:soogif
作者 | 馮欣源 版權所有
編輯 | 於雷
來源 |《跟馮欣源堅守自然養育》系列書
《夏娃的困惑》系列書
轉載&合作 | 請聯絡微信wtmmdxb-fxy
插圖 | unsplash,pixabay,500px官網
均為CC0協議(可商用)
動圖 | soogif官網
頭像 | 唐小鴨,雁楓樺,擎石設計
版權為本公眾號所有,翻版必究
音樂 | 雪落下的聲音 - 文武貝
《跟馮欣源堅守自然養育》
《夏娃的困惑》
第一本:母乳理論+基本操作
第二本:母乳實踐+解答疑問
第三本:母乳闢謠+特殊寶寶
第四本:哺乳媽媽生病和用藥
第五本:母嬰安睡
第六本:育兒謠言-行為誤區篇(上)
第七本:育兒謠言-行為誤區篇(下)
第八本:育兒謠言-濫喂食水篇
第九本: 不一樣的快樂音樂早教
第十本:嬰幼兒怪現象-屎尿屁嗝脹氣篇
第十一本:史上最輕鬆愉悅高效的減肥法
紙質書、電子書
都已經上架開售哦!
非常感謝大家支持!
部分內容可在公眾號查閱
關鍵詞目錄在後台左下方
系列叢書已經寫好數百萬字
主要內容:
母乳喂養及母嬰睡眠
嬰幼兒護理(屎尿屁嗝、嬰兒怪現象、家庭護理操作)
育兒謠言(行為誤區篇、濫喂食水篇、礦物質篇)
輔食營養(輔食添加誤區、簡單易上手案例)
早教(嬰幼兒發育,反自閉症過度診治)
輕鬆帶二胎等諸多內容
涵蓋: 養育,教育,心理,得道
敬請期待!
不僅如此
欣源仍會像勤勞的小螞蟻
不斷學習、實踐
數年如一日為您製作
專業、精緻、全面、實用的育兒內容
爭取陪伴您和孩子到18歲哦~^_^
鳴謝
夢朦(momo)繪製的精美封面哦!
欣源實在太感動了
號外
寶寶樹、抖音、快手、知乎、視頻號
同時開通了哦!
視頻好懂,杜絕注水,只放 乾貨
搜索「馮欣源」可關注^_^
寶寶樹平台每周三早、每周六晚直播
可以提問,也可以學乾貨知識哦!
欣源文章,一直叫好不叫座
母嬰用戶需求短暫
欣源堅持八年不易
如果大家覺得有幫助
歡迎介紹給親友
懇請大家幫這個忙
欣源這廂有禮了,麼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RMbD3HUBxV5JH8q_E2A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