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長大想做啥"?DK這套職業探秘為孩子種下夢想的種子

2019-10-16     憨爸在美國

有一次,憨媽問憨憨,「你將來想做什麼啊?」

兒子說,「想做科學家,感覺很酷的!」

我笑了,「你知道科學家要做什麼嗎?如果想做科學家,你應該怎樣努力嗎?」

兒子茫然地搖頭~

很多孩子童年都會有個夢想,將來想做什麼什麼職業。今天給你們推薦兩本來自DK職業探秘百科系列的書籍:《DK職業探秘百科系列:工程師在做什麼?》、《DK職業探秘百科系列:科學家在做什麼?》。這個系列是以職業為主題,以簡單易操作的趣味實驗為主要形式,讓孩子通過親手動手做實驗來理解各種各樣的科學原理、了解不同職業的人是如何思考、如何工作的。讓孩子以專業人士的思維去認識問題、解決問題,學習各個領域的基礎知識,打下專業基礎。

書裡面的實驗材料都是生活中的常見材料,但是做出來實驗非常有意思,有些很特別。裡面知識的講解、延展補充、操作步驟的標註等等都很到位,非常適合5-12歲的小朋友。

Part.1《DK職業探秘百科系列:工程師在做什麼?》

工程和科學這兩本書在編排和架構上是一樣的,只是涵蓋的主題、知識不同。我先介紹《DK職業探秘百科系列:工程師在做什麼?》。

推薦理由:

  1. 緊跟STEAM主題,系統分類,層層遞進

  2. 動手、拓展、延展同步,孩子的動手能力和知識體系同時提升

  3. 材料簡單,實驗炫酷

1 緊跟STEAM主題,系統分類,層層遞進

這本書圍繞「工程」主題,系統分成了5大板塊:材料、結構、機械、交通工具、能源。

這5個板塊的設計是層層遞進的:工程學中最基礎的內容就是各種材料。

所以第一章就是讓孩子通過自己動手實驗,去認識一些常見的基礎材料,比如磚。我們國家的萬里長城就是用石頭、土、沙子和磚作為建築材料建造出來的。

在材料的基礎上才能研究結構,因為不同的材料的性質,才有根據材料特性所做的各種結構。

比如柔性材料搭建的摩天大樓。

橋樑也是結構研究的代表,比如著名的懸索大橋——金門大橋。

最後才是抽象的能源。生活中有各種常見的利用能源,像風能、電能、太陽能、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能量等等。

2 動手、拓展、延伸同步,孩子動手能力和知識體系同時提升

這是一本全面了解工程學知識的實驗科普書,全書一共包含32個有趣的工程類實驗。書的最大的特點就是一本書同時把動手、知識拓展和延伸同步進行。孩子不光是動手做實驗,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他能掌握每個實驗的知識點和原理,並且會同步引導鍛鍊他的發散性思維,還伴有其他知識點的延伸。

我以第一章「材料天生了不起」為例來說。

1 首先就是動手能力的逐步鍛鍊

其實不光是書中的五大版塊的難度逐漸增加,各版塊實驗所包含的操作難度也是增加的。比如第一章的7個實驗中第一個實驗其實是讓孩子自己動手把隨處可見的泥土做成泥磚這種建築材料。操作的4步非常簡單,都用箭頭、標記和高清大圖詳細列出來了:

  1. 泥土、草加水攪拌

  2. 注模成型(製冰盒墊一層保鮮膜,將攪拌好的混合物填入,壓實)

  3. 硬化乾燥(靜置一夜)

  4. 最後就能獲得一塊塊泥磚,把它們壘起來就可以搭出建築物了。

而到第一章最後一個實驗,是自己動手做一個雞蛋保護艙,讓雞蛋能在保護艙的保護下,即使從高空墜落,也可以完好無損。用的也是常見的材料,捲筒紙、保鮮膜、海綿等,但是步驟就比第一個實驗要複雜的多,7步才能完成。

除了章節內的實驗難度逐步提升,隨著主題難度的深入,實驗所需的常見材料也是越來越多,要求操作的也更細緻。

比如這是第一章中的實驗:「是折還是彎」。是讓孩子通過拉扯吸管和橡皮筋的兩端這一簡單動作,來理解材料的拉伸和壓縮。實驗步驟少,操作難度小。

而到了第四章:東南西北走四方,實驗中涉及的知識點更深入,實驗操作的難度也更大了。實驗「誰推了我的明輪船」,需要孩子使用剪刀、塑料容器、橡皮筋、鉛筆、厚紙板等實驗材料,進行剪紙、纏皮筋、固定紙板等相對複雜的操作步驟,需要孩子有更強的動手能力和耐心。

同樣的主要實驗材料,操作難度也有區別。

比如,同樣是捲筒芯這個實驗材料,在不同板塊、不同科學原理的實驗中,使用它的難度就不相同。在第一章里,實驗「大力捲筒芯」對孩子的動手能力要求就不高,只需貼上膠帶、裝上不同的填充物,再用腳踩一踩,感受不同材料的不同作用。

到了第二章結構板塊之下,實驗「懸索橋」的難度就有了明顯的提升,孩子需要把捲筒芯牢牢地固定在紙板上,還要用剪刀在捲筒芯上鑽出大小合適的孔洞,並用吸管銜接多個捲筒芯,這可需要孩子的耐心、細心和恆心呢!實驗步驟變多了,操作難度升級了,完成實驗所需的時間也變長了。

2 再來就是讓孩子逐步完善知識體系

這本書為了系統地讓孩子去掌握工程學中的知識,設計的還是很用心的。

1、知識點的逐步深入

書里的知識點會一點點深入地去講,通過融入一個個有趣的實驗,逐步去開展。就拿磚塊來說,第一章第一個實驗,泥磚就是通過疊加堆砌起來建造的。

到第二個實驗,同樣還是磚塊的搭建,這時就引入了一種新物質——砂漿。加入砂漿,磚塊搭出的砌體結構就要比單純的磚塊疊加要穩固的多的多。這個實驗里用方糖和藍丁膠兩種物質來模擬生活中真實的砌牆,讓孩子感受到新材料的加入和使用所產生的神奇力量。

2、發散思維,舉一反三

書中一部分更具發散性、想像力的實驗里,特別設計了單獨的小版塊「舉一反三」。通過這個小版塊,配合實驗來啟發孩子發散思維、觸類旁通,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比如,實驗「乒桌球乓投石機」,「舉一反三」提出的問題是引導孩子思考支點的移動對槓桿產生的影響。書里沒有直接講出來支點移動會有什麼影響,而是做一個引子,讓孩子自己動手去尋找答案。

再比如,實驗「橡皮軟糖塔」中的「舉一反三」,就是啟發孩子用書本測試這種結構的穩固性,並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對軟糖塔進行結構改造和升級。

還有,實驗「負重也要飛」中的「舉一反三」,則是讓孩子試著用不同的方法去摺紙飛機,打破思維定式和固有思路,通過探索不同的折法,來理解機翼形狀與負重能力的關係。

3 多類知識同步延展

首先這本書里會把很多實驗中涉及到的科學知識做單獨的講解,告訴孩子科學的原理。

比如材料這一章的實驗「小釘生鏽記」,其實是通過對比實驗來向孩子展示防鏽材料研究的必要性。在這部分的實驗里,特別加入了一種防鏽材料「鍍鋅金屬」基本的工作原理——隔絕氧氣。

比如「做一回築路人」實驗中,是通過不同材料的使用,讓孩子去了解生活中馬路材料的使用選擇。有些材料鋪的路很好走,有些就比較難走,為什麼?這就涉及了摩擦力的知識。

其次,除了工程學上的科學知識以外,這本書里還特別加入了歷史,百科,人物等內容,讓知識更加立體。

書里的每一章都有一個相關科學家的介紹,有化學家、工程師、建築師等等。這些人物都在他們的領域裡對工程學的發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通過對他們的介紹,既讓孩子體會科學知識本身所帶來的魅力,同時也是知識的延伸和拓展。

比如材料這一章,介紹的是在材料研究領域有重大貢獻的化學工程師史蒂芬妮·克沃勒克。這位化學工程師發明的材料讓消防員、警察等的安全得以保障。

像她發明的一種新型材料凱夫拉,不光使防彈背心等變成現實,還能讓車輪胎更輕更結實;防火面料諾梅克斯的研發,讓消防員在火災的高溫環境下得到安全保證,等等。

比如在交通這一章里,單獨講了交通工具的驅動力來源——發動機的知識,它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種類。

3 材料簡單,實驗炫酷

這本書的實驗圍繞工程學來設計的,雖然用的材料很簡單,但是做出來的實驗卻非常非常的炫酷。

比如用錫箔紙、保鮮膜等廚房用具,餅乾、棉花糖等家中常備的零食,以及尺子、鉛筆、剪刀、膠帶中常用的小工具。孩子通過剪裁紙盒、覆上保鮮膜、包裹錫箔紙等一系列操作,可以做一個微型太陽能灶,烹制一塊棉花糖。

比如遊樂場裡的過山車,孩子用吸管、尺子、桌球等就可以自己搭一個出來。吸管做支架和軌道,桌球做車廂,就可以生動地模擬出過山車的運行過程,並且過山車的包含的力學原理也有講解。

比如「機械手羅伯特」,也是一個新鮮、好玩兒的實驗。男孩子都對酷酷的機器人特別感興趣,這個實驗僅用兩把尺子、兩根橡皮筋、一張A4紙,就能讓孩子製作出一隻可以抓取草莓的簡易機械手!

Part.2《DK職業探秘百科系列:科學家在做什麼?》

這本書的原版作者史蒂夫·莫爾德是英國的一位「科普網紅」,畢業於牛津大學物理學專業、曾經在bbc當過科普節目主持人的他,很擅長用幾分鐘的時間、以超簡單的材料和步驟進行簡單的小實驗,藉以解釋原本非常複雜的科學原理。他還有自己的youtube頻道,訂閱量多達18萬人。

而引進位作的中文版入選了2019年環球科學年度科普童書榜榜單,是北京自然博物館科普部專家高源老師極力推薦的科學實驗書。它和工程書的編排及架構是相同的,只不過具體的知識點和實驗上有不同,我這裡就簡單介紹一下。

1 首先說書的架構

這本書是整體分了6個學科板塊:大自然、人體、化學、地球、物理和太空。

跟工程那本一樣,每一章的開篇先講基礎性的概念。比如「化學」這一章,開篇先把跟化學相關的最基礎的概念先給孩子過一遍,有了基本了解才好進行後面的實驗和進一步探索。

每個實驗同樣都是都以跨頁大圖的形式進行步驟介紹,一是能清晰展現每一步的詳細過程,二是通過對步驟簡化能讓頁面儘可能安排更多補充知識。像對花朵進行解剖的這一頁實驗,最終拆解開的花朵形象幾乎占據了這個跨頁的一半,目的就是希望能讓拆解後的花朵各部分能更清晰地展現出來,放大細節,讓孩子辨認清楚原來普通一朵花里也有很完整的結構,以及各部分的名稱、功能等知識點。

每一章介紹一位在該領域有特殊貢獻或特別知名的科學家,選取的都是該科學家在其領域內最為人熟知的貢獻。譬如大自然這部分,就提到了以自然選擇學說聞名世界的達爾文。達爾文最有名的就是他的演化論,而演化論就是在他著名的環球科考之旅中逐步成形的。圍繞演化論,這裡就把達爾文提出演化論的前因、演化論具體講的是什麼、以及關於演化的一些基本知識一併呈現,讓孩子對達爾文這位科學家以及他的理論同時有了立體而形象的了解。

2 再說說設計的小實驗

這本書的作者在實驗設計方面,有大量的與孩子講解科學知識的經驗,所以實驗設計的很有新意。書中的實驗從一起提出問題、動手操作再到思考結果的過程中都充滿了趣味,這本書里有38個實驗,我舉幾個實驗展示一下。

比如這個實驗叫「雞蛋圓舞曲」,作者和孩子一樣提出了有趣的實驗小問題:

「雞蛋為什麼一頭大一頭小?」

也許是為了方便母雞生產嗎?其實答案不止一個,做個實驗來看看雞蛋的形狀里還藏有什麼秘密。

比如這個「咕嚕咕嚕泡泡瓶」實驗,用的材料很簡單,泡騰片、水和油。這個實驗的特別之處在於,一般講到水油不兼容的實驗時,往往只著重講它們不會互相融合、存在明顯的分層;而這書里的實驗恰好反其道而行之,通過泡騰片溶解後產生的氣體作為推動力,推動水穿越油層、往瓶口噴去。也正因「水油不容」,所以油不會阻擋水的去向,水便會被氣體一直帶往瓶口,形成了我們會看到的噴泉效果。同樣的水油實驗,《科學家》只是多添加了一枚泡騰片便攪動出許多有趣的花樣來

比如這個自製「龍捲風」實驗,它的材料比泡泡瓶更簡單、操作更簡便。書里沒有刻意解釋龍捲風的形成,而是用了很巧妙的類比——在瓶子中裝滿水、使勁按一個方向搖晃,然後靜置,便會得到一個自製龍捲風。為了效果更明顯,還提示加入洗潔精產生泡沫,從瓶外看這樣的「龍捲風」更逼真了。孩子通過實驗,其實相當於過了一把造物主的癮,親手還原了龍捲風的形成過程。

書里同樣有舉一反三的小版塊,孩子通過親手做實驗,能更好地了解「科學家日常都在做什麼」。

比如「模擬隕石坑」里的舉一反三,就是鼓勵孩子多嘗試用不同角度去看待問題。外太空里的隕石有可能來自四面八方,不同的朝向、力度,都有可能留下不一樣的隕石坑。通過嘗試不同角度,可以讓孩子了解科學家思考問題時並不只考慮一個角度,有時換了某個變量,所得到的觀察結果就會大相逕庭。

解剖花朵這個實驗,舉一反三里就提到是不是每種花朵的結構都一樣呢?答案顯然不是的。通過鼓勵孩子對不同的花朵進行解剖,才有可能讓孩子真正理解什麼是生物的多樣性——就跟我們人一樣,雖然大家都是人,但是體形、相貌各不相同,既存在共性,也存在特性。

Part.3 團購信息

《DK職業探秘百科系列:DK工程師在做什麼》《DK職業探秘百科系列:科學家在做什麼?》適合年齡均為5-12歲,每本都是精裝16開,144頁/本。

1、《DK職業探秘百科系列:DK工程師在做什麼?》《DK職業探秘百科系列:科學家在做什麼?》組合套裝,定價176元/套,團購價99元/套

2、《DK職業探秘百科系列:DK工程師在做什麼?》單本,定價88元,團購價58元

河北發貨,中通快遞。全國包郵(青海、海南、內蒙需另加7元;新疆、西藏需另加15元;港澳台順豐到付)。下單後3天內發貨,周六日、節假日不發貨。

可開電子發票,發票內容為圖書。如需發票,下單時請備註好開票信息和郵箱

- 購買方式 -

如果想使用支付寶,有兩種方法:

  1. 進入微店後點右上角三個點的地方,然後下面出現的選項中點在新瀏覽器(我的是Safari)中打開就可以看到支付方式有支付寶一項

  2. 或者下載 「微店買家版」 APP,然後在店鋪中搜索「憨爸在美國」,就能進入購買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PKhj220BMH2_cNUg6_3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