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女孩的兩次失蹤

2019-10-03   子戈說電影

01

《失蹤寶貝》是本·阿弗萊克真正意義上的長片處女作。

從演員轉導演的角度看,這部處女作堪稱驚艷。它絲毫不見新人導演的稚嫩,相反,它很沉穩,而且極具思辨性。

影片講述的是一個關於道德困境的故事。

在美國波士頓的多爾切斯特街區,四歲女孩阿曼達在家中無故失蹤,私人偵探派屈克受僱追蹤女孩的下落,他一步步深入案件,捲入黑幫的內鬥,翻出警方的黑料,最終真相在幾經沉浮後終於浮出水面,但擺在派屈克面前的,卻是一個無比艱難的抉擇。

是的,所有有關道德困境的電影,探討的都是抉擇。

這個抉擇的艱難之處在於:怎麼選都是錯的。

因為無論你選什麼,都將有某種東西被犧牲。且犧牲的程度已經大到不能簡單用「代價」二字來概括。

它可能是情義、是人命,甚至是道德,是正義。

在《失蹤寶貝》中,導演通過精巧的劇情設計,歷經三次反轉後,才把那個終極的道德困境推到每個人面前。

原來,所謂的「女孩失蹤案」,實際是由警方主導的一場陰謀,為的是把阿曼達從毒蟲母親的手中救出,交給黑人警探傑克撫養,給女孩一個更好的生活。

得知真相後,派屈克來到傑克的房前,看著阿曼達可能擁有的幸福生活,陷入糾結:是選擇報警,把阿曼達送回親生母親身邊,還是轉身離開,成全她此刻的幸福?

那一刻,這個選擇,同樣握在觀眾的手中。

不知道你會怎麼選。

也不知道你做出決定時,是否無比篤定。

這部電影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它並沒有留下一個開放的結局,讓觀眾懸在兩難之中,而是讓派屈克做出了選擇。

他的選擇是:報警,帶女孩回家。

相信很多人都沒法理解這個選擇,更何況影片已通過不同人之口,一再告訴我們海倫是個多不靠譜的母親,把阿曼達送回到她身邊,很可能是個更危險的決定。

那麼,派屈克為什麼還要這麼做?

這是解讀這部電影的關鍵。



02

我覺得《失蹤寶貝》這部電影特別適合那些高舉正義和道德的大棒,在網上到處打人的「良心審判官」們集體觀看。

因為這部電影講述的正是「最樸素的正義觀和道德觀」在複雜的現實面前徹底失效的過程。

為什麼會失效?

兩個原因。

第一,現實中充滿不可控的變量。

第二,選擇者與旁觀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

我們從後者說起。

影片中,負責調查女孩失蹤案的是一對情侶組合——派屈克和女友安吉。

最終,安吉因為無法理解派屈克的選擇,與他分道揚鑣。

為什麼會這樣?

正是因為在整個過程中,安吉更像一個旁觀者。

她只看到了海倫身為母親的嚴重失職,就憑藉一種道德本能,認定把阿曼達從她身邊奪走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而派屈克才是這個案件真正的抉擇者。

他所掌握的信息比安吉要多得多,並且,他越是深陷其中,就越感到痛苦。

這時候,置身事外說些「政治正確」的風涼話是簡單且無益的,真正困難的,是做出選擇並承擔後果。

派屈克最終做出報警的決定,也並不是因為那樣的決定是絕對正確的或善的,而只是因為經歷了一切後,他的內心冒出了那樣的答案。

他都經歷了些什麼呢?

他曾經因為阿曼達下落不明,遷怒於一個孌童者,朝他的後腦毫不猶豫地開了槍。

那一刻,他見證了自己內心堅守的原則是如何輕易被衝動摧毀的。

還有,他認識的警察雷米曾為救下一個孩子,惡意栽贓他的父親。

這件事給了他極大的觸動:如果我們默許了採用非正義的方式去尋求正義,那麼這世間還有正義可言嗎?

以及更富決定性的事件。

毒蟲母親海倫在意識到問題的嚴重後,當著派屈克的面痛哭流涕,她說:「我知道我搞砸了一切,我現在只想讓我的女兒回來,為此我願意戒毒。」

這是這位蠻橫無理的母親在片中唯一一次示弱,而派屈克是唯一的見證人。

正是上述這些事實——這些隱藏在一個艱難抉擇背後的複雜變量,促使著派屈克做出了那樣的決定。

當然,我們還是沒辦法說,這個決定是對的或是善的,因為道德困境就是一團模糊的現實,讓人難以理清善惡對錯。

我們也只能說,這個決定是理性的,是可以被理解的。

相反,安吉以及那些永遠高舉道德大旗的旁觀者們,看似被道德的神聖光環籠所罩,凜然而決絕,實際在那天真的篤定之下,包藏的是任性的幼稚。

這是《失蹤寶貝》想要提醒我們的事。

放下道德那耀眼的光,才能學會憐憫世人的苦。


03

偏形而上的部分聊完了,我們聊更現實的部分。

《失蹤寶貝》的英文原名是:Gone Baby Gone。

很顯然,這裡面隱含著兩層「失蹤」。

第一層好理解,是純情節層面的,也就是女孩的失蹤案。

那麼第二層是什麼呢?

圍繞阿曼達的失蹤案,所有人為尋找她進入我們的視野。

但細看之下,就會發現,每個人最終尋找的並不是「阿曼達」,而是投射在「阿曼達」這個符號之上的自己的慾望。

阿曼達的舅舅要通過阿曼達騙取一筆贓款。

舅媽格外疼愛阿曼達,是為了彌補自己無法生育的遺憾。

警員雷米急於救出阿曼達,只因他對正義懷有一種極端的偏執。

探長傑克的女兒早年慘死,他答應撫養阿曼達,也是將她視為女兒的替代品。

就連派屈克,其實也有私心,他曾因衝動殺死孌童者,而救回阿曼達,也視為重新恢復內心失衡的秩序。

這所有隱秘的心理動機,使得阿曼達不再是「人」,而成了一個道具,一個慾望的投射物。

所有人看似都很關心她,但實際上並沒有人真的關心她。

就像影片的結尾,阿曼達回到家,無聊地看著電視。

一旁的派屈克為尋找她歷盡千辛,但直到此刻,兩人才第一次面對面說話。

派屈克指著阿曼達懷裡的娃娃問道:「她就是瑪莉寶嗎?」

阿曼達回答:「是安娜寶。」


影片定格在這個意味深長的畫面,凝滯的空氣中全是心碎的聲音。

原來,我們找尋了整部電影的女孩,我們那麼渴望得到她,但實際上,我們連她最喜歡的娃娃的名字都搞錯了,原來我們從未真正了解她。

這太糟糕了。

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阿曼達在被尋回後,又成了徹底的失蹤者。

她像是從未存在過那樣潔白、透明。

這是《失蹤寶貝》在道德困境之上,為我們上演的另一齣悲劇。


04

在影片開始,有一段經典獨白:

小時候我曾問過神父要如何能上天堂,並能保護自己不受到人世間邪惡的傷害?

他告訴我,神對他的子民說,如同羊進入狼群,所以你們要靈巧如蛇,馴良如鴿子。

靈巧如蛇,馴良如鴿子。

這大概就是說:善良又智慧吧。

又有幾人能做到?

不知道。

我只知道:身在狼群,是羊的宿命。要想不變成狼又不淪為狼餐,一隻羊需要很小心,很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