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一道光,沒那麼美妙 |《被光抓走的人》

2019-12-11   子戈說電影

《被光抓走的人》是一部強設定電影。

所謂強設定,都遵循這樣一個公式:如果某一天XXXXX,那麼將會XXXXX。

這裡面包含兩個要素。

第一,腦洞

「如果」後面的條件,都是一個腦洞。

比如日本影片《生存家族》講的是如果地球大停電,人該怎麼生存下去;再比如國產片《超時空同居》講的是如果兩個來自不同時空的人相遇並被迫同居,會發生什麼……

大家愛看強設定電影,就是因為它往往有個「高趣味」的起點。

第二,現實

開腦洞不是為了不著邊際地瞎想,而是為了最終落進現實里。

看強設定電影,你不必在意設定因何而來,不用追問地球為什麼停電?時空為何匯聚?等科學問題,你只需把它們當成既定事實,重要的是,在它發生之後,人會遭遇何等的處境。

這是強設定電影的有趣之處。

說來特別像一道奇葩說的辯題,問題看似簡單,但背後的思考可以很豐富。

《被光抓走的人》就來自導演董潤年的一個腦洞:如果一道神秘的光把一些人抓走了,世界會怎麼樣?

編劇出身的他,曾參與寧浩的《心花路放》《瘋狂的外星人》和管虎的《廚子戲子痞子》《老炮兒》,作為一個成熟編劇,很適合來把控這樣一個強情節的設定。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光抓走的到底是些什麼人?

對此,可以有截然不同的方向。

採訪中,董潤年提到了特德·姜的短篇小說《地獄是上帝不在的地方》,其中也有類似的設定,只不過不是「光」,而是「天使」降臨,會給部分人帶來好運,也會給另一些人帶去災難。於是所有人對於上帝,對於信仰,有了更深的領悟或牴觸。

回到《被光抓走的人》。

光帶走了誰?

完全無法用科學來解釋,它留下了一個巨大的空洞,令人不得不直視,但又無從應對。

這就給「陰謀論」備下了天然的土壤。

最終,人們憑藉著簡單的因果關係做出了推定:似乎光帶走的,都是那些擁有愛情的人,而留下的都是些可憐的無愛之人。

這個推定有道理嗎?

我相信,被帶走的人中,一定有符合這個邏輯的人。

但你知道陰謀論最恐怖的是什麼嗎?

不是因為它說出了真相,而是因為,人們相信它是真相。

這才是最細思極恐的事情。

不管怎樣,世界徹底改變了,留下的人陷入到窘境中,不知該為沒被帶走而慶幸,還是為留在這裡感到難過。

這道光,就像一場不可置疑的審判,給了所有人關於「愛」的掃描與判定。

更可怕的,它還是一根刺,刺在人的心裡,刺在家庭中間,成了無法迴避的在喉之鯁。

影片隨即分成四條線,給我們看「白光之後」的世界。

看得出,這四條線是精心挑選的,它們加起來,幾乎構成了「愛情」這一話題的完整群像。

其中三條,遍布了戀愛到婚姻的三個節點。

武文學(黃渤飾)和張燕(譚卓飾),代表著已失去激情、陷入日常瑣碎的婚姻生活。

他們做愛時,依然談論著評職稱的事情,全然不曾投入。

這道光,讓他們原本平淡、無暇多想的生活,突然有了急切的痛楚。

李楠(王珞丹飾)和丈夫約好去離婚,結果丈夫消失,小三(黃璐飾)找上門來要人。

一個是對男人無望的女人,一個是全身心為男人的女人;前者在重新思考著逝去的愛的分量,後者在不停追問為什麼深愛的男人卻和別的女人一起消失。

她們陷入不同境地卻同樣烈度的痛苦之中,難以排遣。

片中還有一對年輕情侶,即將步入婚姻。

結果在民政局的門口,白光降臨,兩個人卻意外地沒被帶走。

這也讓他們彼此懷疑,到底是誰的愛不夠熱烈,到底為什麼明明相愛,卻依然沒有通過白光的試煉?

除去這三條與婚姻相關的線,還有一條線,關於白客飾演的混混筷子。

影片很隱晦地表達了他與失蹤的好友秦山之間的同性情誼,也就是說,這是一段不受婚姻肯定與約束的情感。

可是,秦山消失了,筷子面對的問題卻是與婚姻中的人相似的,依然是滿心的不解與困惑。

白光這一超現實的現象過後,留下的卻是一個無比現實的世界。

這也正是這部影片奇妙的地方。

它一點也不天馬行空,而是緊緊抓住現實,甚至極盡寫實地探討了愛情的本質。

影片中,不斷插入對於劇中人的事後採訪的段落,更增強了這種現實感。它同時還營造出一種間離效果,使我們從那個虛構的世界中暫時抽身,得以冷靜地想想它提出的問題。

究竟什麼才是愛情?

關於這個問題,不同的人在光的指引下,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

有的人為證明自己的愛情,和愛人一起成了「追光者」,祈禱在下一次白光降臨時,和愛人一起消失。

有的人徹底坦誠,承認了愛的短暫,他們從忍受婚姻的捆綁,變為了開放關係的擁護者,並組成團體,一起共享某種更「包容」的愛。

也有的人,徹底幻滅,整日酗酒自我麻痹,甚至選擇自殺。

……

這種種極端的選擇,都像是一種條件反射,甚至是一種應激障礙。

那麼我們的主人公們選擇了什麼呢?

說來並不是什麼太高深的道理,也不是刻意要去顛覆什麼、背叛什麼。

而只是一種對於「愛」的更樸素的理解。

黃渤扮演的武文學,在與焦俊艷扮演的小韓的對話中,兩個人在相互吸引的同時,又一步步釐清了激情與愛的區別。

小韓說:「也許我與你做愛之後,我也就不愛你了。」

是的,愛不是說出來的,也不是做出來的,而是在平淡的日子裡一天天過出來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那道白光,如此短暫,難道不就是愛情剛剛萌發時的樣子嗎?而那些被愛之光擊中的人,不就是熱戀中的人們嗎?

他們被光帶走了,成為一種永恆的嚮往。

然而,更長的日子,是白光過後的日子。

激情總會褪去,人們終將面對更漫長的平凡。

很多人盲信、甚至盲從於白光的定義,愣要把短暫拉長為永恆,到最後成了盲人,對眼前的「愛」視而不見。

而另一些人,如影片中的主角們,則決定讓自己去重新書寫「愛」的定義。

愛,不止是一道如此美妙的光。

愛,也可以是漫長的陪伴,是放手,甚至是單方面的守護。

就像筷子,不顧一切證據,仍然相信秦山不是消失而是被殺,他為「愛」拿起了刀做最後的復仇。

就像李楠,在得知丈夫消失的真相後,她沒有感到慶幸,而是感到釋然,因為她從丈夫身上看到了愛的反面,於是更加確認了愛的真意。

而武文學和張燕,這對老夫老妻。在經歷了各自的情感波動後,再次回到了同一個屋檐下。

那是一個長鏡頭,一半是客廳,一半是廚房,有緩緩的光從頭頂瀉下。

只見夫妻倆在廚房忙碌著,一個人切菜,一個人打雞蛋,他們的女兒坐在客廳,等待開飯。

如此日常的一個畫面,卻幾乎說盡了「愛」的本質。

它如此簡單,如此不值一提,卻是他們從危機邊緣尋回的一種深刻感受。

愛是什麼?誰來定義?

白光過後,這個原本不是問題的問題,突然成了最尖銳的問題。

影片中的小韓還問過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消失的是我們,不是他們呢?

是啊,那麼在另一個世界裡,那些消失的他們又在想著什麼?

不知道。

但我想,無論是被光抓走的人,還是被光留下的人,都勢必將面對一場心靈的危機。

再往下想,電影又何嘗不是一道白光?

而我們就是被光留下的人。

同樣的危機,也在每個觀看者的面前浮現。

該如何思考、抉擇?

只有你自己知道答案。

《被光抓走的人》是部挺難得的電影,尤其放在國產片里,尤其難得。

一方面是因為它願意面對現實難題,並給出自己的思考;另外一方面,它也是一種值得推廣的類型,也就是強設定電影。這對於我們類型片的拍攝,是一個不錯的嘗試。

我們可以開更多的腦洞,做更多的設想,把人類的情感、道德、尊嚴、幸福放置在種種極端環境下,去細細觀摩。

電影本身就具備這樣的實驗意義,它是某種人類生存的樣本,是那些危機還沒真正到來前,一次次善意的提醒。

而這樣的提醒,應該如一道道光,不斷映照在每個人的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