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年輕人一代不如一代?關於代溝,產生認知偏差有這些原因

2019-12-26     BaBa很忙

本文為作者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都說三年一代溝,在時代飛速發展的今天,科技日新月異,人們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也要跟上時代的步伐才能不被「拋棄」,相對的,年輕人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強,而老一輩人更傾向於以經驗為指導行事,在新鮮事物的學習能力上自然減弱。

每一代年輕人似乎都會有類似「老傢伙們根本不懂我」的抱怨,而「老傢伙」們對當代的年輕人也有「怨念」,認為現在的年輕人一代不如一代,這就是所謂的代溝,而換回原本的說法,其實用世代偏見來形容不同年代人對彼此的評價更為精準。

年輕人眼中的成年人

網絡上有一段關於代溝解釋的段子:女兒換上新衣,問:"媽,有范嗎?" 媽:"有,在鍋里。"孫子問奶奶:"奶奶,你會下載嗎?"奶奶火了:"我不會下崽,你爹哪裡來的?"

雖然只是段子,但是類似的笑梗其實也切實地發生在生活中,一些家長在育兒中也會發現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和孩子間的代溝也越來越大,小時候還很親近的孩子長大後開始主動拉開和父母間的距離,在交談中甚至會露出嫌棄,嘲笑的態度,家長們對此感到疑惑,和孩子間的代溝真的有這麼大嗎?

倩倩過去是個乖巧的女孩,過去和媽媽的關係也一直很親近,但是慢慢地開始覺得媽媽嘮叨,不了解現在的孩子,每次和媽媽聊天都是一籮筐的碎碎念,為了避免這樣的對話,倩倩一回家就把自己關在屋裡做自己的事。

看著越來越不「懂事」的孩子,倩倩媽也是滿心的無奈,為什麼和孩子交流都變成了一件困難的事了呢。所謂的代溝,就是兩代人之間交流和認知的隔閡,無法越過障礙,偏見會持續存在,老一輩無法理解當代人的想法,而年輕一代眼的老一輩同樣是刻板守舊的。

關於代溝的普遍認識

時代不同,經歷不同

關於代溝,普遍的認知將其與時代掛鉤,人類學家認為不同時期的文化觀念,有不同的精神規範,農業社會的文化、生活方式,與工業社會所適用的形式,畢竟是大不相同的。

特別是在國內,幾十年間的變化日新月異,這期間不同時代人所經歷的社會變化巨大,50,60後的貧困年代,70,80後的機會年代,還有90,00後注重精神追求的當下,生長的土壤不同,所孕育出人的思想也是大不同的。

年齡不同,想法不同

同一個人,思想也會隨著年齡和經驗的增長而變化,年輕時候進取而「莽撞」,這是機會和風險並存的人生階段,年輕人對未來有憧憬有展望,也有足夠的動力去衝擊和嘗試未知的事物,但是因為缺乏經歷,處理問題可能不夠沉穩,不夠全面,失敗也是常有的事。

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歷的多了,遇事不再激情,性格趨於穩重,在為人處世上也成熟了許多,但受到傳統觀念和經驗主義影響也會局限一個人的進取和拓展能力,一些深受權威思想影響的人甚至是偏執獨斷的,一個人的不同階段想法會變,行為和思想的表現也會變化,從銳意到內斂,從生澀到成熟,年齡不同,想法自然也會不一樣。

社會的進步與文化的差異

在過去人們獲取知識信息的渠道單一,新聞衛報是了解社會新聞的主要來源,而閱讀也多是通過書籍等單一渠道。但是現如今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多樣,主流文化也發生了改變。

媒體的多樣性讓人們在閱讀之外有了更多的選擇,視頻音頻甚至直播等等,這些對於老一輩來說都是新鮮事物,小部分願意嘗試,但是更多的還是願意守著自己熟悉的領域,在熟悉的文化環境中享受安逸。在接受程度上,年輕一代永遠領先一步,對於新鮮事物的探索也具有更濃厚的興趣。

成年人眼中的年輕人

每個時代的成年人嘴邊都會掛著「現在的年輕人」之類的話語,這一偏見已經在歷史的長河中反覆出現,大多數年長一代傾向認為當今的年輕一代不如過去的青年優秀,但是事實如此嗎?

在《科學進步》的論刊中,加州大心理學家約翰·普羅茨科發表了關於「如今的小年輕」這樣的偏見反覆出現於歷史長河中的調查。

其中一項研究的指標為孩子的耐心、延遲滿足的量化數據,而在發布前約翰聯繫了超過260位心理學的權威專家請他們做出預測,其中有84%的專家預測數據顯示的結果是:孩子們的能力是越來越差或保持不變的,而只有16%的專家做出了正確的判斷,研究的最後結果為:總體上來看,如今兒童在延遲滿足方面做得比幾十年前的兒童好。

雖然大部分學長們在認知發展上都有深入了解,但是他們中的大部分仍然傾向於認為如今的孩子們是不如從前的,這一現象幾乎成為了不隨時代變化的固有效應,顯然這種效應的本質是一種刻板印象,一種偏見認識。認知偏差雖然難以消除,但是人們已經意識到了它的存在,並對偏差的存在有了初步的了解。

認知偏差產生的原因

1.對過去記憶的篡改

利維坦說:在我的童年記憶中,天氣質量似乎非常好,但在同齡朋友的提醒下我意識到自己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實際上那時候也是有沙塵暴的。

同樣的關於成年人對年輕人的評價也可以以此來解釋,上一代人試圖通過用自認為正確的記憶來抱怨當下的年輕一代,但是這些「記憶」的正確性卻有待商榷,人過去的記憶是會被當下篡改的。

人腦的記憶運作並不是如錄像帶一樣回放,而是通過某些記憶片段為索引進行回顧和拼湊,整個記憶無法做到電影播放般流暢,實際上記憶無時無刻都在構建。

其中的一些內容也會被過去和當下所經歷的事物或內心感受所篡改。當人們在回憶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一個個記憶的片段,再憑藉近乎於想像般的能力進行重組,雖然記憶大多是真實的,但是在細節上可以選擇性遺忘或改變。

記憶系統的特質意味著人的記憶是可以「編造」的,人所製造的記憶會摻雜現在的想法和觀點,比如回憶一個人,過去和你的關係很好,但是因為現在鬧掰了,關於這個人的記憶就會帶有現在的主觀感受,過去再親密再和諧的關係也會蒙上當下的負面感受。

了解了記憶被篡改的原因,再來聯繫成年人眼中的青年,這一看法和記憶又有哪些關聯呢?首先對於當代年輕人的評價,人們會試圖用曾經的青年,或是過去的自己來作為比較模板,認知主體都是自我,缺乏了客觀的信息,而對於客觀的評價其實都是用主觀的認識來填補的。

2.優勢比較評估當下的孩子

當人們用主觀的認識來評價當下的年輕人,傾向於進行比較的部分一定是自己擅長的或是突出的能力,比如文學認識,比如智商方面等等。

研究顯示,喜歡閱讀的成年人更容易批評當代的孩子對閱讀沒興趣,遠不如自己當年。而在智商測試中得分高的成年人,也更容易批評如今的孩子們不如當年的自己聰明。

在優勢比較的情況下,「一代不如一代」的認識會更加根深蒂固,再加上這些所謂的優勢,實際上並沒有客觀的評估標準,也就是說,人們主觀記憶中自己擅長的領域有可能摻雜了大量的非客觀記憶。

在進一步的實驗中,針對成年人進行試題檢測閱讀水平後,一些實驗參與者得到了有別於記憶的結果,即真實水平不如「想像中」的好,有了新的認識後,這些成年人對孩子關於閱讀方面的批評也變得更少。



3.類似於文化形式的「傳承」

除了記憶偏差外,造成認知偏差的原因還有很多,其中有一項極有可能的是文化形式的傳承。成年人對年輕一代的偏見類似於傳承形式,過去的青年長大成人後同樣會對後來者有所抱怨,繼而形成一種循環,不斷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實際上這類偏見甚至可以在公元前4世紀的亞里士多德著作中也能找到相應的表述。

關於成年人對兒童抱怨的表述,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都大致相同:現在的年輕人更懶散了,習慣於坐享其成,以自我滿足來判斷和主導行為,等等。偏見無法消除,一方面在於人們對過去的懷念,傾向於把過去想像地更好,另一方面偏見還來源於成年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所謂的代溝不是用時代或年齡來劃分的,更準確的應該是思想劃分。年齡劃分的表象可能只是年齡所帶來的普遍意義上的區別,而最本質的還是在乎思想。差異的思想導致人與人之間心理上出現隔閡,未來年輕一代也會變老,而將來他們看待孩子也會有類似的抱怨和不滿,這類偏差認識也將一直延續下去。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NijoVm8BMH2_cNUgGXs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