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0-6歲的成長規律,也許很多家長都忽視了......

2020-01-05     小七育兒專欄


前幾天,在某地的一場講座結束後,一位媽媽焦急的走到我面前,問我:小七老師,我家寶寶今年四歲了,可我發現他從小就不喜歡參與集體遊戲,也不太跟小朋友一起玩兒,基本都是自顧自地玩兒,可急死我了,您說該怎麼辦呢?


在向這位媽媽了解一些具體情況,得知孩子並沒有心理問題和家庭養育問題後,我給她的回答是:尊重孩子,給他不參與、「不喜歡」的權利!


在孩子的每個成長階段,都會有著不同於其他時期的各種表現,諸如特別固執、喜歡無理取鬧、不專注、喜歡打人等,這些表現也許在家長看來,著實讓人困惑。


靜下心來想一想,或許,是不是我們並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呢?


孩子不是縮小版的大人

央視有一個關於用藥安全的公益片,因為錯把小孩子當成了縮小版的大人,濫用藥物,導致孩子們不僅失去了聽力還失去了朋友,一生都被改變了。



孩子在身體上不是縮小版的大人,在精神上則更加不是。


0-6歲孩子的成長階段是怎樣的呢?


0-1歲:順應並理解孩子,及時回應孩子的要求


孩子剛剛出生時,困擾媽媽的問題大多是:孩子什麼時候能規律地吃奶,什麼時候可以培養規律地睡眠習慣,要多久才能戒掉夜奶……


很多年輕媽媽們會擔心,如果無條件地滿足孩子,會讓孩子變得無比粘人,會不會因此「不獨立」?所以即使是剛剛出生沒多久的寶寶,媽媽都急著給他建立規則,有的甚至對孩子施行「哭聲免疫法」,馬伊琍就曾在微博中反思自己過早培養孩子「獨立」的錯誤育兒理念。



大女兒小的時候,馬伊琍就讓女兒單獨睡在一個房間,每次大女兒深夜裡哭著求抱抱,馬伊琍都強忍著衝動,認為不抱她才能讓她獨立,然後大女兒就哭著睡著了。


但是這種教育孩子的方式對孩子的發展是非常不利,大女兒因此有嚴重的分離焦慮症,對外界的一切事物都存在恐懼。


事實上,對於1歲前的寶寶來說,他有內在的成長需求,隨著他一天天長大,他自然而然會逐漸建立內在的規律,適應白天玩耍,夜裡睡覺,進食的間隔越來越長。


這個年齡段,對於孩子來說至關重要的不是進行規則教育,而是他的需求能夠被積極回應,讓他內心形成積極的自我評價。


1-2歲:理解要求,卻無法遵守


1-2歲的孩子能逐漸聽懂一些指令和要求,但卻無法遵守。他們會把東西弄得一團亂,玩具滿地扔,吃飯吃幾口再跑去玩幾下,甚至特別喜歡說「不」。


比如霍思燕的兒子嗯哼,在綜藝節目中,當容祖兒和霍思燕邀請他一起唱歌,可怎麼勸說他參與進來一起唱歌,他就是不願意。


最後媽媽霍思燕懂得兒子「最近處於叛逆期」,喜歡說不,於是採用激將法,反著說:「你記住,待會千萬別唱!」,果然一招即中,嗯哼隨即就開口唱了起來「青城山下白素貞……」


這一幕真是把2歲小孩「喜歡唱反調」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

美國兒科學會(AAP)總結, 2歲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


不斷意識到自我的存在;

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開始出現挑釁行為;

要求每個人都按照他的想法思考;

無法通過道理來溝通等等。


這階段孩子動不動掛在嘴邊的「不要、不要」,實際上更清晰地表達是:「我也是一個獨立的人」「請尊重我的人格」,當孩子的要求被看到,孩子慢慢就會知道,即使遵從爸爸媽媽的要求,內在的自我也不會丟失,也能被看到,被肯定。


這個階段媽媽要儘量陪伴在他們身邊,認同孩子的自我主張,不要忽視孩子的主張或因為生氣對他置之不理哦!


2-3歲:能理解別人的要求,但更加任性而喜怒無常


這個階段的孩子不僅能理解別人的話和要求,也能清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但他們還不能完全遵守別人的指令和要求,尤其在與小夥伴互動時,他們會表現得自以為是、任性、喜怒無常,需要父母的引導和示範。


有時候,父母常常會為難地發現孩子變得很固執,非要堅持自己的主張和要求,如果不滿足,他們就大哭大鬧,甚至撒潑。



3-6歲:能遵守簡單規則,但依然容易被情緒左右


3-6對的孩子大多時候都是講理而聽話的,但是他們依然容易被情緒左右,遵守規則的狀況也是忽好忽壞,有時候你感覺他們很省心,有時候又會覺得他們會故意破壞規則。


當孩子破壞規則時,不要由此產生沮喪感,覺得自己的孩子怎麼這麼難搞,覺得自己做媽媽怎麼這麼失敗。


接受孩子的成長就是時好時壞的過程,接受孩子某些階段會出現退行,請放心,他的慢慢地表現會越來越好。


孩子眼裡的「大人國」是非常奇怪的。


之前有位微課學員和我說,有一天她帶孩子去逛超市,孩子卻一直哭泣,當她蹲下來試圖用零食哄逗孩子的時候,正好抬頭,卻驀地發現,從蹲下身的高度看過去,滿眼都是大人密密麻麻的膝蓋、推車,根本看不到陳列架裡面五顏六色的商品。


她才知道,原來對於大人來說很有趣的地方,在孩子的視覺中卻一點兒都不美好。


蹲下來陪孩子看世界,其實就是用「小人國」的視角和思維方式來看「大人國」。


父母可以做些什麼呢?

1、學會尊重孩子的特質,尊重成長規律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樹葉,每個寶寶都是獨一無二的,外貌、性格、喜好、特長、脾性,每個孩子都各有不同。


如今最主流、被公認的主要是心理學中氣質類型說:


膽汁質:社交家

膽汁質的寶寶特別熱情,直爽,精力旺盛,脾氣急躁,心境變化劇烈,易動感情,具有外傾性。典型的人物代表如豬八戒、李逵、魯智深、張飛等。


多血質:夢想家

多血質的寶寶活潑、好動、敏感、反應迅速、喜歡與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轉移、興趣和情感易變化等。典型的人物代表如孫悟空、王熙鳳、曹操、趙雲、薛寶釵等。

黏液質:實幹家

平靜,善於克制忍讓,生活有規律,不為無關事情分心,埋頭苦幹,有耐久力,態度持重,不卑不亢,不愛空談,嚴肅認真,但也有缺乏靈活性的問題。典型人物代表如沙和尚、林沖、諸葛亮等。


抑鬱質:思想家

抑鬱質的孩子很容易顯得孤僻、不合群,但是他觀察細緻、非常敏感、表情靦腆、多愁善感、行動遲緩、優柔寡斷,具有明顯的內傾性。典型的人物代表如唐僧、林黛玉等。


孩子氣質類型不同,會展現出不同的特點,孩子還可能同時具備多種氣質類型。


孩子的氣質並沒有缺點,只是各自的特點而已,而且人的氣質類型也並不一定是單一的,有很多人會同時具備多種氣質類型。


2、成長中的「南風效應」,控制好情緒,正確的教育、溝通方式

有則寓言,說北風和南風比賽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


北風首先發威、來了一個呼嘯凜冽、寒風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把大衣裹得緊緊的。


接著南風徐徐吹動,行人頓時覺得風和日麗,春暖上身,於是始而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


南風獲得了勝利,這就是「南風效應」。


教育也是一樣,想要取得好的教育結果,不能一味的激烈狂暴。


之前看到一個新聞,一位媽媽,在街邊大吼、拉扯甚至辱罵、暴揍孩子。


實際上這種激烈的教育只會讓孩子感到恐懼、不安、沮喪、退縮、甚至破壞孩子對媽媽的安全感。


只有我們情緒柔和的向孩子傳遞溫暖和善意才能讓孩子更願意和我們合作。


大人要控住好自己的情緒,管理好自己的心態,才能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學會管理情緒,成長為情緒穩定的大人。


3、給孩子鼓勵和信任


鼓勵和信任是一種很強大的力量,在我們家庭教育中,要向孩子傳遞積極地鼓勵,讓孩子獲得天天向上的勇氣,成就更自信的自己。


如果你都認為孩子是一塊朽木,那麼她很難突破這個魔咒成長為一顆參天大樹。如果你能看到孩子最獨特的方面,不斷地鼓勵她,她就會有信心不斷努力,從而走向成功。


每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玫瑰有玫瑰的熱情,百合有百合的清香,大樹有大樹的挺拔,小草也有小草的堅強,我們能為孩子做的,就是提供一片可以讓他們自然生長的土壤,讓他們更好地生根發芽,長成他自己的模樣。


我們只需坐在路邊為他們加油鼓掌就行了。


關於育兒,或許你還有很多問題

沒關係,小七老師一直關注家長們的需求

我們將不斷推出能解決大家育兒問題的內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NV1Wdm8BMH2_cNUgqDl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