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球王后」鄧亞萍一直是乒壇神話,老公也是世界冠軍。若培養兒子走上桌球之路,自是無可厚非。
然而,鄧亞萍卻坦言,兒子從小對桌球興趣不濃。
她很尊重孩子。她認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不可以去強求,即使自己的孩子也不可以。
兒子9歲時,她和兒子坦誠地交流了一次,也是從那時起,兒子才決定試學一下。
不禁為鄧亞萍淡然的態度和獨特的想法拍手。
看一看身邊,很多父母千方百計地給孩子報各種班,花時間,花金錢,以期待孩子百般技能加身。
不僅如此,在學習過程中,父母更是常常陷入誤區,引導不當或用力過猛。孩子痛苦,家長煎熬,半途而廢,甚至興趣變噩夢。
1
誤區一:替孩子選擇「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沒有興趣,任何有意義的事情都可能變成無聊,甚至痛苦的東西。
《虎媽戰歌》的作者蔡美兒,讓小女兒學小提琴,僅僅是因為小提琴代表著高雅、卓越。
然而,女兒對小提琴並不感興趣,多年來,一直在媽媽的高壓下被動學習。因為練琴,母女經常爭吵,仿佛打一場「全面升級的核戰爭」。
蔡美兒以為只要幫女兒取得好成績,假以時日,她自然會愛上。
可事實是,即使12歲就成為了耶魯青年管弦樂團首席小提琴手,女兒依然對小提琴充滿了排斥。
在一次爭吵中,女兒對媽媽喊出了心裡話:「我討厭小提琴,我恨你。」「是你毀了我的生活。」
無奈之下,她被迫同意女兒放棄小提琴。
之後,女兒選擇了自己喜歡的網球。因為熱愛,儘管從零開始,她卻激情澎湃,全力以赴,短期內成績顯著。
皮亞傑認為:「一切有成效的活動必須以興趣為先決條件。」
而在選擇時,父母很少考慮孩子的意見,總是按照自己的主觀意向去「規定」孩子的愛好。
在學習過程中,父母往往以成績為評價導向,追求功利性的結果,喜歡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
於是興趣不再是陶冶情操,愉悅身心的東西,反而成為了父母攀比和炫耀的名利場。
父母的「為你好」,最終傷害的卻是孩子,讓他們承受了巨大的壓力,牴觸情緒嚴重。
2
誤區二:興趣不允許試錯
毋庸置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然卻鮮有人知道,找到興趣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前不久,育兒群里有位媽媽發消息求助:
「給孩子報了古箏,學了一期,就放棄了,又想學畫畫,現在畫畫也不願學了。一家人鬧翻了,我不想勉強她,他爸覺得一定要逼她學下去。姐妹們,到底該怎麼辦?」
消息一出,群里炸開了鍋。
A媽說,如果孩子實在不願意,就不要勉強了,可能這不是她真正的興趣,強扭的瓜不甜。
B媽說,一定要逼她一把,堅持才能出效果,越有效果她越學得起勁。
在選擇興趣時,孩子可不可以反覆試錯呢?
賓夕法尼亞大學副教授安傑拉·達克沃思,採訪了數百位不同領域的成就人士,發現一些共同特點:
一、他們所從事的事都是自己非常熱愛的,也就是他們真正的興趣所在。
二、在找到這份 「興趣和激情」之前,他們大多花了很多年來探索,而且那個讓他們最終「孜孜以求」的事情,很多時候並不是他們一見傾心的那個。
她建議: 「在找到固定的激情,並準備辛勤磨練此技能之前,孩子們必須先探索,從而激發出真正的興趣。」
有些孩子十分幸運,在童年時就鎖定了一生的興趣方向。而大多數孩子卻需要在不斷接觸、嘗試中逐漸認識自己,做出判斷。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興趣點,只有允許孩子多次試錯,才能幫孩子找到他的最佳才能區。
3
誤區三:選擇了,就要堅持到底
選擇了就要堅持下去,堅持就能成功。這句話誤導了多少孩子。
看過一個電視節目:
男孩13歲,從小學游泳,父母一直希望他走專業道路。而就目前的表現和成績來看,並不容易,甚至渺茫。
孩子想放棄游泳,專心文化學習,因為訓練占用了大量時間,他兼顧乏術。媽媽卻覺得放棄太可惜了。
媽媽請專家給出出主意。
幾個專家都鼓勵孩子堅持下去,只要堅持,就能成功。
然而,一位專家卻建議尊重孩子。他說:我們只鼓勵孩子哭著堅持,卻從沒告訴過孩子笑著放棄。
父母總希望孩子咬牙堅持,以此磨練意志,走上成功之路。
過分強調成功,只會使孩子過分看重結果,只爭第一,抗挫力差,無法承受失敗。
堅持是個好品質,但是堅持也有界限,那就是孩子自己的承受能力。
選擇了,就必須堅持到底,是孩子成長中最大的謊言。
4
心理學家認為,在引導孩子學習時,必須考慮興趣這一心理因素,才能使孩子從事符合自己心愿的事情,從而讓興趣發揮最佳的效能。
1、多觀察和嘗試,找到興趣點
兒童性教育專家胡萍說:在孩子發展愛好時,要讓孩子進行各種各樣的嘗試,嘗試越多,認識就越多,最後留下他最感興趣的。
兒子很小時,胡萍就帶兒子嘗試了很多事情,最後只留下他最感興趣的廚藝。
遺憾的是,兒子最感興趣的恰恰是她最不中意的,她還是決定尊重和支持兒子。
因為熱愛,兒子在廚藝這條路上越走越遠,甚至達到五星酒店大廚的水平。廚藝逐漸成了孩子高尚的情趣。
選擇是一個過程,需要以經歷和感悟為引領。
幫孩子選擇時,首先看孩子願不願意,如果孩子很喜歡,就學,學了兩次不想學了,就不學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增加,孩子會進行分析和選擇,調整自己的興趣,逐漸找到最愛的那個。
2、多理解和支持,幫助孩子體驗成功
孩子好奇心強,容易對新鮮事物產生興趣,而這種熱情往往很短暫,容易消退。
當孩子的興趣暫時陷入低谷時,要幫孩子小心呵護,並找到合適的方法去喚醒它。
在帶兒子學桌球時,鄧亞萍抓住兒子喜歡贏的天性,先教他最快的贏球方法,發球,讓他贏。
他讓兒子什麼都不練,只發一個點的長球,連續發了兩個半小時。
第二天去比賽,他表現非常好,從那以後,完全相信媽媽。練習的熱情也就更高了。
充分信任和尊重孩子,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合理期待。
幫孩子將較高的目標分解成不同層次的小目標,逐一實現,體驗成功,找到成就感。
3、學會放棄同樣重要
孩子遇到困難時,先聽聽他的真實想法,找到原因。多多共情,適時輕推,幫他重拾信心。
如果孩子卻已盡力了,就給孩子一個瀟洒的退場。
堅持不止「成功了」這一種結果,堅持更是一個過程。看重過程比看重結果更有益於孩子。
張載說:「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不成。」
一個人能夠找到自己的興趣,已經非常了不起了,能夠從事自己的熱愛,更是幸福的事情。
請尊重孩子的興趣,我們沒辦法代替孩子,他們的路只能自己走。
讓孩子堅持走自己的路,把自己的優勢做到極致。當他的優勢長到無人可及時,就是他最大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