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對於孩子三觀的影響,遠超過母親

2019-07-31     只爭朝夕愛生活

1

高曉松落淚

我和父親關係很冷淡

網絡綜藝《奇葩說》曾播出一期節目。

那一期的辯題是:爸爸應不應該每天陪孩子一個半小時?

辯手顏如晶的觀點是應該。

她說:「孩子的人生,是一部連續劇。」

「電視劇你不看,我們可以補,但是孩子的人生連續劇,是補不回去的。」

「1到20歲你不看,你就永遠都看不了了。」


話音剛落,作為嘉賓的高曉松,卻落下淚來……

他說:

「小時候我跟父親關係就很冷淡,到我二十幾歲的時候,我實在忍不住,然後痛哭流涕地跟我爸說:你要不要跟我談談心呢?你想不想聽聽我是怎麼成長的?這些年我的內心是什麼樣的,我的夢想、我所有的掙扎?」

「結果,還是被拒絕了。」


高曉松眼含淚水,還想說得更多,但一旁的李誕卻打斷了他。

畢竟這是一檔綜藝節目,誰又需要你太多的真情流露呢?


但高曉松的眼淚,卻不是演戲。

近幾年,高曉松主持了很多談話節目,從自己的生活、家庭,到歷史、世界、人生,他幾乎把自己榨乾了。




  但對於「父親」,他卻所言不多。

」父親「,對於高曉松,始終是個沒癒合的傷疤,一碰就會痛。


高曉松說:

「我從小到大就是一個極不合群的人。」

「我從小就生活在一個冷漠的家庭,小時候同學來我家玩,一到飯點時我就特緊張,因為我家裡人不會留他們吃飯。」

可在外人看來,高曉松明明擁有一個神仙般的家庭啊!




父母都是清華畢業。

母親張克群出身名門,父親是清華大學副校長,張克群師從梁思成,從事建築。

父親高立人就讀清華大學土木系,也成為了清華的教授。




可光鮮的社會地位,並不代表幸福的家庭生活。

對於高曉松,「從小就自己長大」,父母長期在國外,對孩子的關心也不多。

父子之間的關係,極其冷淡。

  「我一輩子沒有問過父親一個問題,無論是學習問題還是什麼。」




正是因為極為冷淡的父子關係,高曉松在長達二十年的時間中,長期處於「叛逆」狀態,愛較勁、討厭別人干預自己。

「我跟我父親之間極為不好的關係,確實導致我年輕時候出現了很多問題。」




四十歲時,高曉鬆開始意識到父子彼此的問題。

但此時,為時已晚。

「到父親死,我們也沒有和解。」



高曉松和母親


2


背影的秘密

朱自清父子斷絕來往


高曉松的遺憾,一生無解。

因為,「解鈴還須繫鈴人」,可系上鈴鐺的那個人,已經隨風而去……

在朱自清的《背影》中,我們也見到了這樣的無解。

文章中,朱自清的父親與兒子無話可說,但卻費盡心力,臨別時給孩子買上一筐橘子。

這個橘子,就代表著父親對兒子無聲的關心,與愛。




但現實中,朱自清與自己的父親朱鴻鈞關係極其糟糕。

朱自清是家中長子,朱鴻鈞對他寄予很大希望,從小督教甚嚴。

放學回來,他要過目兒子的作文。如果作文得到先生好評,就默默頷首。

如果作文沒有得到先生好評或字句被刪改太多,朱鴻鈞就訓斥兒子,甚至一把火燒掉!

  朱鴻鈞有著極強的家長作風,篤信「父為子綱」,兒子必須無條件服從父親。

1920年,朱自清從北大畢業,任揚州省立八中教務主任。

父親憑藉與校長的私交,不打招呼,直接拿走了兒子執教第一個月的全部薪水。

這種行為激怒了朱自清,他憤然離開揚州,到外地執教。




從此,父子徹底失和。

晚年,朱鴻鈞與朱自清互不認錯。

朱鴻鈞只是以關愛孫輩為名,投之書信。

這也就是朱自清《背影》里寫道的:

「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

「但最近兩年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



朱自清全家福,前排居中為父親,後排左二為朱自清


朱自清在文章中自問:

「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但不知何時,便沒有定期。

至死,朱鴻鈞與兒子都沒有和解,朱自清卻不自覺延續著父親的樣子。

在《兒女》中,朱自清寫道:

「我是個徹頭徹尾自私的人,做丈夫已是勉強,做父親更是不成。」

「我曾給(葉)聖陶寫信,說孩子們的折磨,實在無法奈何,有時竟覺著還是自殺的好。這雖是氣憤的話,但這樣的心情,確也有過的。」

一日,因為嫌孩子吵鬧,朱自清關了門,將兩歲半的兒子按在地上,狠狠打了一頓……

最終,他也活成了「嚴父」,變成了他最討厭的那種樣子。


3


父親的重要

孩子越大越需要父愛

父親對一個人到底有著怎樣的影響?

我想,這個答案無論如何回答,都不誇大!

著名心理學家格爾迪曾說:

「父親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

那麼,何為獨特?何為特別?

首先,父親之所以獨特,正因為他不是母親!

有一句話說:「母親決定人生的下限,父親決定人的上限。」

對於孩子來說,母親往往代表著生命最初的關懷,母親的愛無微不至,溫暖人生最小的細節之處。

可父親,則是高山仰止的存在。

孩子越成長,越靠近自己的父親。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就曾發布《中美日韓四國高中生價值觀比較研究報告》。

報告顯示,對中國高中生人生觀影響最大的就是父親!

在被調查的四國高中生中,認為對自己人生觀影響最大的是父母,而在中國的高中生眼中,父親對於三觀的影響,超過了母親。




研究表明,孩子不斷長大,需要的母愛不斷遞減,而父愛則不斷遞增。

尤其當孩子進入中學,這個階段,孩子成長曆程中天真爛漫的階段終結,孩子開始認知現實、思考社會,這時候,保護性的母愛就越發為父愛讓位,孩子渴望父親的指導、陪伴,就如迷失的旅人渴望北極星的指引,才能走出迷霧重重的青春森林……

然而,有多少父親,認識到了自己的重要呢?


在熱播的電影《銀河補習班》中,鄧超扮演的父親本是一位建築師,但因事故入獄,錯過了孩子的小學階段,出獄時,孩子已經進入中學。




在學校,孩子叛逆、不聽講,和老師唱對台戲。




老師告訴鄧超:「你家孩子是個煤球,無論怎麼洗,都不可能成為鑽石!」


但鄧超卻深深相信:「在我心中,我家孩子是最棒的!」




他無法找回失去的時光,只有與兒子一步一步走過青春期。




孩子的母親希望孩子聽話、愛讀書,願意投入大把的時間、金錢,讓兒子考上北大清華。




但鄧超卻不斷發掘兒子內心的激情:




「考上了大學,然後呢?」

「如果不知道人生的靶子在哪裡,每天拚命拉弓,又是為了什麼呢?」




在父親的步步啟發下,兒子最終找到了自己內心的志向,成為了一名驕傲的航天員!




兒子給父親留下字條:

「爸爸,像你一樣,永遠不認輸……」




故事至此,令人唏噓。

雖說藝術誇張了生活,但誰又能說,自己的生命中不需要一個這樣不放棄自己、不拋棄自己的父親呢?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說過:

「父親對於孩子,不止傳遞DNA。」

更是,傳遞三觀、發掘內心、找到內心激情的導師啊!



歐巴馬:「爸爸是我最好的工作。」

4


父親的重要

孩子情緒的壓艙石

「每個爸爸,都是孩子心目中的超人。」

這句話,我真是百分百的同意!

美國哈佛大學一項持續了12年之久的研究表明:由男性帶大的孩子,在學校里的成績往往更好,進入社會後更容易成功。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呢?

研究人員解釋道:主要是因為情緒。

那些沒有足夠父愛的孩子,更容易發生情感障礙,出現焦慮、多動、自制力弱、攻擊性強等行為缺陷。孩子成年後,也更容易遭受到焦慮、抑鬱、低自尊、易衝動、缺乏自信等心理問題的困擾,相應出現精神疾病的幾率也更高。

因為,爸爸與孩子日復一日的互動,相比媽媽,更能塑造孩子未來的人格!

比如,一位嚴父對於孩子要求苛刻,他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可能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帶來強烈的壓力,久而久之,孩子對自己的期許高,卻能力不及,就可能出現「破罐子破摔」的狀態。

「既然我達不到你的期望,乾脆就做個廢物好了!」

又或者,孩子可能出現強烈的叛逆!

就如高曉松對自我的形容:

「愛較勁,很討厭別人干預自己。」




又比如,與父親斷絕來往的朱自清,明明憎惡父親對自己的操縱,但卻又不知不覺活成自己討厭的父親,正如他在《子女》中寫道的:

「兒童本位的哲理或倫理,我也有些知道……可惜這只是理論,實際上我是仍舊按照古老的傳統,在野蠻地對付著,和普通的父親一樣。」




正因如此,父親的重要,無論如何強調,都不過分!

父親是孩子的指路人,是孩子情緒的壓艙石,因為他不是母親,與孩子沒有天然的連結,所以,他成為了孩子與外界接觸的第一座橋樑,孩子通過他了解外界、看到社會、融入世界。

母親給予了孩子對生命本身的認同,但父親卻塑造了孩子與世界相處的模式!

5


父親的重要

做一點簡單事

當一個好爸爸從來不是輕鬆的事,這甚至比成為一個好媽媽更難。

但至少,做一個更好的爸爸,您可以做到:

一、抽時間陪孩子,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心!

和孩子一起運動、一起冒險、一起動手,製造父子之間的美好回憶。

像孩子詢問他的學校生活,課程難不難?同學好不好?老師教得如何?

是的,您忙著掙錢、忙著餬口,忙著做一些很重要的事情,但孩子的成長啊,不是電視劇,錯過就是錯過,從不能倒帶。

至少讓孩子感受到,父親在百忙之中,依然在關注他。



二、不要將你的想法強加於孩子:

很多父親骨子裡依然有著傳統的大男子主義,將孩子視作個人意志的延伸,自認為正確的事情,孩子一定要做到。

但遠如朱自清,近如高曉松,您覺得那種「父命子從」、「父志子承」的綱常倫理,真的能帶給孩子幸福嗎?

相反,請花點時間了解孩子的喜好。

  當你嘗試去理解孩子,孩子也會更理解您。


  三、分享人生與感悟:

父親是孩子窺探世界的最重要的窗口!

請別吝嗇分享您的人生經歷與生活感悟,父親不是只供孩子遠觀的山巒,他更是孩子身邊的導師,手把手地牽著孩子,走向未知的人生。




四、愛媽媽: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

「您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真心喜愛自己的妻子。」

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和媽媽相互的尊敬和愛,他才能獲得真正的安全感與滿足感!

這不僅影響著孩子的精神健康和情感發展,也影響著日後他和異性的相處方式。


總之,父愛對於孩子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人們的想像!

父親對孩子的陪伴,也絕不是一場單方面的付出,而是一場雙向的關愛。

正如《奇葩說》辯手顏如晶說的:

「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觀眾。」

「而孩子是父母后半生唯一的觀眾。」

父子之間,彼此相望。

誰又敢說,自己只是付出,沒有收穫呢?


李宗盛在《新寫的舊歌》里唱道:

比起母親的總是憂心忡忡

他更像是個若無其事的 旁觀者

爸 我想你了

到臨老 才想到要反省父子關係

一首新寫的舊歌

它早該寫了

寫一個人子 和逝去的父親講和

兩個男人

極有可能終其一生只是長得像而已

有幸運的 成為知己

有不幸的 只能是甲乙

有一天當我乘風去見你

再聊聊 這歌里

來不及說 的千言萬語

下一次 我們都不缺席


爸爸啊,千言萬語。

趁時光還早,別缺席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KwTHWmwBUcHTFCnfTCz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