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才開學,就面臨放假,各種學期考驗蜂擁而至,整個學期在家「裸奔」,拿到孩子的成績單,幾家歡喜幾家愁。
昨天,閨蜜打來電話,說她兒子語文聽寫考了個30分回來,她腦子裡始終盤旋著兩個問題:
「這是我親兒子嗎?」
「我娃這智商……到底隨誰?」
閨蜜和老公都是985畢業的高材生,從小學到大學一路是尖子生,沒想到世事難料,兒子卻走向了「物極必反」的路——成績始終穩居全班倒數10名內。
我安慰閨蜜,父母學霸,孩子「學渣」並不是個例,不信你網上搜搜。果然,閨蜜搜完後心情平靜了一些:
@TheOne
爸爸提前一年上學,從小學到高中承包了全市智力競賽數學競賽物理競賽第一名。媽媽是復旦經濟學博士。娃呢,簡直就是......不聊了,那幾道爹幼兒園就心算秒殺的數學題,他做不出來,喊爸爸輔導呢。
@HH
剛讀書時,娃常在班上吹噓,我媽是英語老師,當他考了個20分回來,我誠懇地懇求他:以後再別跟別人說,媽媽是英語老師了。
@熊貓晚晚
朋友是博士,大學副教授,研究生導師,女兒在班裡倒數,一年補課費用十多萬。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為什麼聰明父母的孩子反而不聰明?說好的基因遺傳呢?
01智力受基因影響,但遺傳力不是100%
提到學霸、學渣,我們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智力,很多父母的疑問是:「我的高學歷,到底能不能遺傳給孩子?」
牛津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體分析了10個西方國家的調查數據,認為基因遺傳因素的確影響了後代學歷,學歷高的父親可能智商更高,這些優點已經寫在了DNA里,可以遺傳給下一代,使他們的後代更可能考上大學。
但這項調查數據也同時指出,遺傳基因的作用有限,更重要的是社會文化因素。
換言之,受過高教育的父親能更好地利用手上的高端社會資源,從而保證孩子考上大學。
雖然智商可遺傳 ,但遺傳力不是100%。
美國平等福利協會近來發表的一項名為「教育程度是否具有遺傳性」的研究表明:智力,包括抽象思維、表達意念以及記憶能力在內,只有大約60%的遺傳可能性。
如果父母雙方都是高智商,子女還有可能為智商「交點稅」。
弗朗西斯·高爾頓
《遺傳的天才》這本書的作者,英國科學家弗朗西斯·高爾頓曾提出「均值回歸」的現象。他測量了205對夫妻和他們928個成年子女的身高發現:
父母身高很高的話,孩子也比普通人高,但通常會比父母矮;
相反的,如果父母很矮,孩子高於父母的可能性比矮於父母的可能性大。
受高爾頓的啟發,後代的科學家研究發現:智商的遺傳也可能存在這種回歸現象。即智商高的父母,孩子的智商不會一直高下去;普通父母,孩子的智商也不一定始終普通。
網上流傳的一張圖,僅供玩笑
02「管你當年學霸學渣,有了娃,打回起跑線重新出發」
網上流傳一句話戳中無數家長——
「管你當年學霸學渣,有了娃,打回起跑線重新出發」
So true!
學霸爸媽想不通,為什麼自己當年就是一路第一名,但是孩子再怎麼努力,也就是班裡的中不溜,甚至還跟不上。
因為競爭環境變了。
大批學霸爸媽小時候,其實是自發自覺地成長起來了。那個時候競爭沒那麼激烈,也不會上那麼多興趣班,只要好好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比其他孩子刻苦些,學習成績優秀並不是特別難的事。
和爸媽時代生活的小城市不一樣,現在的孩子成長的城市(尤其是經濟發達城市)的學霸家庭要多得多。2010年,在北京和上海,有大學學歷的人占比分別為31.5%和21.95%。在經濟發達的大城市中,高學歷人才占比能比全國平均高出2~3倍。
想當學霸,門檻也提高了很多。
前幾天一位學霸同事,帶女兒參加某重點小學招生考試,受了打擊——自己雖是學霸,但比起一同參加考試的孩子家長對學習的重視程度,差了一大截。
真是沒有對比,沒有傷害。
事實上,父母是學霸,並不等於他在子女教育方面投入時間精力夠多;就算在孩子身上盡心盡力,讓自己成功的經驗,適不適合孩子,能不能幫助孩子充分發揮優勢潛能,又是另一回事。
如果以自己是學霸為傲,很難接受孩子學習差,對孩子高壓高要求,把孩子帶進溝里也說不定。
知名科幻作者、雨果獎得主郝景芳曾說過,雖然他們夫妻都是清華北大畢業,但是,「現在的孩子考清北比我們那個時候困難太多,幾乎不敢期待同樣能上清北。」
其實,學霸爸媽們真的不該太苛責孩子,畢竟在一群從小接受雙語教育、左手鋼琴網球舞蹈特長興趣,右手天文地理博物的孩子們中間,能排個中游已經很不容易了。更何況,孩子某方面不擅長,還有其他優勢,那麼多種優秀基因,娃不可能一個沒遺傳上。
03好的成長環境 是爸媽給孩子最可貴的財富
寫這篇文章時,小編看到一條消息:
不久前,演員陳沖在微博官宣,女兒從哈佛正式畢業,得到了學校的最高榮譽Summa Cum Laude和英語系畢業論文的最高獎項George B.Sohier Prize。
陳沖女兒
有網友科普:能拿到這樣榮譽的學生,在哈佛本科生學年排名起碼要達到前5%,是優秀中的優秀了。
有其女必有其母,女兒的學霸體質,讓我想到陳沖本人其實也是個學霸。
陳衝出生於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外公是著名藥理學家張昌紹,爺爺是著名外科專家陳文鏡,外婆和媽媽也是藥理學家,爸爸是醫生。
陳沖說,在他們家,吃過晚飯後,各人都會自動退到書房裡看書寫作,她從小就這樣看著自己家長用功。上大學時,陳沖拍了《小花》,成為金雞百花電影節最年輕的最佳女主角。拍完後她提著一箱子心愛的書本、衣服,繼續到美國讀書。
除了遺傳父母的智力,孩子也成長在家庭之中。
德克薩斯大學的一項研究證實,孩子的學習行為是基因與環境交互的產物,環境對孩子的學習行為有40%的影響。父母對知識的崇拜,對孩子從小耳濡目染的影響,是孩子一生最寶貴的財富。
「成績好」、「學霸」不是評價孩子的唯一標準,也根本沒有天生的學渣,每個孩子就像一顆種子,需要在父母日積月累的陪伴中,一點點去挖掘和發現,找到適合孩子的培育方法,才能讓他開枝散葉,長出屬於自己的獨特的美!
參考資料:
VERENA CARL:孩子從我身上遺傳了什麼?
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stats.gov.cn/tjsj/tjgb/
上海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stats.gov.cn/tjsj/tjgb/
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stats.gov.cn/tjsj/zxfb/
科幻作家郝景芳:我和老公清北畢業,能接受孩子讀三流學校嗎?
營養新主張,活力一整天
今天京東直播間
更多好禮,快來掃碼圍觀!
進入速食宵夜江湖
美味一起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Ld43vnIBfGB4SiUwuwO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