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放縱自我、休閒娛樂的一周。
溫故了小時候迷戀過的劇集,奔著情懷去的,結果勾出了吐槽和考據的意念。
好吧,那就從。。。。。。古裝影視劇的辣眼睛道具搞起!
1-線裝書的穿越?
小時候追過一部《秦王李世民》,當年看到神魂顛倒,這次溫故,雖然談不上不忍直視,但總覺得有什麼地方怪怪的。
回顧到第三集,看到這一摞一摞的線裝書,終於找到了答案!
劇的時間背景是隋唐交替之際,這個時候,哪來的線裝書?穿越嗎?
有了這個疑問,於是谷歌搜狗百度了一下,發現這種不追求細節的影視劇作品不在少數。
其中最知名的,是范爺領銜的某唐大大女主劇集,唐朝小美女兒手持精緻線裝書,擺拍poss滿分,但這道具,emmm~~
所以恢復更文的第一篇,想聊聊中國的書籍裝訂演進。
這是個看起來沒什麼娛樂價值的主題,只能說,會心者懂吧。
2-唐代沒有線裝書,那什麼朝代有?
因吹斯汀!這裡可以非常明確的講,唐代,真的不可能有線裝書。
線裝書,大概長這樣:
名字就透露了工藝,用線裝訂成冊的書。
有唐一代,不管是皇帝宰相、還是文人墨客,都只能讀到捲軸書,以及捲軸書的多種變化體。
根據現有的史料記載,線裝書是從宋代開始出現並慢慢發展起來的,到明代中後期,線裝書成為書籍裝訂方式的主流。
雖然曾經無數次感慨過,但現在還要再一次感慨,宋朝真是個好時代啊!
3-歷朝歷代,書的材質有什麼差別?
一般來說,從古至今,書籍的形態,大概可以概括為甲骨、簡牘、金石、縑帛和紙書幾類。
甲骨和金石不用說了。竹書和木書,因為材料的關係,裝訂方式很難freestyle,打孔穿串論卷放,重且占地方。
這種類型的書籍道具一般會出現在講述東漢之前故事的電視劇中,沒什麼爭議,出錯率較低。
到了帛書和紙書階段,現代影視劇在製作方面就百家爭鳴了。
東漢蔡倫發明改進了造紙術是小學生都了解的通識性知識點,不用敲黑板,都懂。
但這並不意味著東漢之前紙不存在。
在甘肅天水放馬灘、敦煌馬圈灣烽燧遺址和敦煌甜水井漢懸泉郵驛遺址中,都出土了西漢紙。
有物為證,西漢,已經有了紙,也是目前能證明的,紙最早出現的朝代。
當然,經蔡倫技術升級後的紙,才開始適合書寫。
書籍由木竹帛材質,開始向紙帛材質演進,是從兩漢時期開始,隨後木竹材質慢慢退出書寫舞台,紙帛材質笑傲天下,再往後,帛也被紙幹掉了,紙,成了文字的最佳載體。
此處應有電紙書的凝視!
4-書的裝訂是怎麼演化的?
終於進入了今天的主題,通過前面的鋪墊,我們可以知道,所謂書的裝訂演進,是以紙為主體的。
東漢有了適宜書寫的紙,但人們的慣性思維更強大一些,還是習慣使用竹簡和縑帛,仿佛現在推廣了多年的無痛分娩,因為各種莫名其妙的理由,被產婦和家屬們拒絕。
到了東晉,執政皇帝表示:「古者無紙故用簡,今諸用簡者,宜以黃紙代之。」
最高統治者都這麼說了,臣子屁民們當然要奉為圭臬,竹簡、縑帛都拿走,唯有紙張是王道!
紙的形態,纖薄易折,決定了用紙書寫成冊的書籍,必須得在裝訂方面搞搞創新,才有助於閱讀和存放。
捲軸裝、經折裝、旋風裝、蝴蝶裝、線裝、平裝,就是紙質書籍的幾大裝訂方式。
逐一拆解,慢慢聊。
5-捲軸裝
剛開始用紙寫書,怎麼成冊?慣性思維是首選!
人們習慣了書都是一卷一卷的,即便換了書寫材質,也還是一卷一卷的看起來像樣子。
所以最開始,紙質書,被做成了捲軸形態。
文人把文章詩詞寫在紙上,然後按順序,依次粘貼在長條形絲織布條或紙條上(裱),成為長卷,在卷的開頭粘一根絲繩,卷的末尾粘一根軸,讀書是攤開捲軸,不讀時捲起捲軸,用絲帶系好,一卷一卷的存放在書桌書架上,有時候也被豎插進圓柱形容器存放。
劉曉慶1995年主演的《武則天》,就能看到這種捲軸書。
20年後范冰冰出演的《武媚娘》,就成了線裝書的天下,可能是一種美好的希望吧,主創們希望書籍的發展演化再往前推進一些,給我們的傳統文化撐撐門面,emmm~~好吧,我編不下去了。。。。。。
6-經折裝
紙被應用的多了,造紙的技術當然會越來越好,根據人的使用習慣,紙張的韌性趨於優化。
裝裱捲軸書,很費功夫,寫字一個時辰,裝裱十二個時辰,不行,太累了!
閱讀捲軸書,很不方便,必須全部展開,才能進行閱讀,不行,太麻煩了!
於是,經折裝出現了。
嚴格來說,經折裝是捲軸裝的一種變體,書還是長卷形式的,只不過不捲了,一節一節摺疊起來。卷首也卷尾粘上硬紙板等,書籍合上成長方形扁體狀,可以平摞在書桌上,減少了存放空間不說,還方便了閱讀,想看哪頁展哪頁,so easy!
佛教經典和書籍法帖多用這種裝裱方式,簡約又實用。
現在,這種經折裝,多被用來做產品說明書和企業宣傳折頁,能傳承千年,實用性不是蓋的。
7-旋風裝
這個名字很霸氣,多少有點名實不符的意思。
旋風裝也可以看做是捲軸裝的變體形式,美國芝加哥大學名譽教授錢存訓甚至認為旋風裝就是經折裝,
是與非,咱們展示完大家可以自行評斷。
旋風裝由捲軸裝演變而來。它形同捲軸,由一長紙做底,首葉全幅裱貼在底上,從第二葉右側無字處用一紙條粘連在底上,其餘書葉逐頁向左粘在上一頁的底下。書葉鱗次相積,閱讀時從右向左逐葉翻閱,收藏時從卷首向卷尾捲起。展開時,書葉又如鱗狀有序排列,故又稱龍鱗裝。
是不是沒看懂?很正常,官方解釋文字哪能讓人隨隨便便看懂啊,看懂就破功了!
舉個例子吧,如果大家在公司企業里貼過發票,一定被財務教導過魚鱗貼票法,like this:
沒錯,旋風裝的粘貼方式,就是這樣的,不同的是,發票粘完要平平展展的提交給財務,而旋風裝書籍,則要捲起來存放。
現存故宮博物院的唐朝吳彩鸞手寫的《唐韻》用的就是這種裝訂形式
有點奇怪是麼,這麼複雜,就用經折裝好了,何必還一層一層貼呢?
問題是,沒有那麼多大長條的紙讓你摺疊啊喂!
即便有,也要考慮書寫者的寫作習慣,有的人就喜歡短小精悍一頁一頁的寫。
所以,旋風裝在類別劃分上,存在爭議,到底是自成一類還是歸屬於經折裝,見仁見智唄~~
8-蝴蝶裝
聽起來很美好的名字,說起來其實很常規啦!
唐代有了雕版印刷術,文人們解放了雙手,書籍終於不用抄到手軟啦!
把文字落到紙上的方式變了,那麼書的裝訂方式,當然也要跟著變一變。
蝴蝶裝,就是將印有文字的紙面朝里對摺,再以中縫為準,把所有頁碼對齊,用糨糊粘貼在另一包背紙上,然後裁齊成書。蝴蝶裝的書籍翻閱起來就像蝴蝶飛舞的翅膀,故稱「蝴蝶裝」。
這就是最早的冊頁書,從此,書的量詞由卷變為了冊,當然了,很多時候大家都習慣通用這兩種叫法。
蝴蝶裝說起來平平無奇,但跟蝴蝶裝有關的故事,實在不能錯過:
《南嶽舊稿》是一本完整保留了宋代蝴蝶裝書籍的古籍孤本,這本書,從書廠出來時是什麼形態,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什麼形態,沒有留下後世一絲一毫的修補和改變痕跡。
這本書,是在福建省福清縣的一戶私家老宅中發現的,老宅代代相傳,據說是明代之前的建築。
老宅的最近一代繼承者,起意翻修老宅,在房梁的凹槽中發現了這本古籍。
幸好這位繼承者不是個愣頭青,沒有把書丟進廁所或糊窗戶,他請教了很多專家,確認這是一本價值連城的宋代孤本。
這本書,記錄了失傳800年的《惟揚客舍》一詩,無論從內容角度還是實物角度,這都是一本寶書。
繼承者對自己有正確的認知,他不太能科學的保留古籍,思來想去,決定把這本書賣給國家圖書館,開價180萬。國家圖書館表示,書是好書,但價格不合理,150萬我就買。
結果,30萬之差,這筆買賣沒談成。2006年,這本書被送上拍賣場,以450萬的價格成交,2010年,又以560萬的成交價格,再次被拍賣成功。
古籍文物的流失,很多時候,一言難盡,之前我寫世界四大博物館,大家在評論里對流失的文物表示痛心,其實,這裡面的門道十分複雜,單純的用可惜或可喜這樣的詞語來評判,都有些單薄。
這裡普及一個小知識,我國有明確規定,建國之後,凡是從地下挖出來的文物,都無條件歸國家所有,把文物上交給國家,不僅僅是盜墓劇集的主旋律,也是每個公民必須遵守的法則。但如果是在私人建築物內發現了古董古籍,不管是房梁里藏得,還是牆縫裡摳的,這都無可爭議的屬於私人財產,是賣是贈,全由私人所有者做主。嗯,現在知道為啥土地必須堅決國有化了吧!
9-線裝書
蝴蝶裝的書徹底改變了傳承千年的書籍形態,但粘貼的形式,只能承載文字內容較少的書籍。
試想,一本幾十萬字的巨著,書頁過百,全靠一頁一頁粘在包背上,是禁不住翻閱的,隨便翻一翻,書就散架了。
唐代以前,文言詞彙言簡意賅,一篇雋永的散文,包羅萬象,大概也只需要百餘字,被文言文背誦支配過的恐懼,真的不值得恐懼,畢竟古人廢話不多,背誦全篇也頂多背個幾百字而已。
到了宋代,書本不再是純文化人的專屬,書籍內容可以最大限度的適應市井文化,老百姓日常過日子肯定不會滿口成語典故,所以書籍內容開始了向長篇內容發展的趨勢。
這決定了蝴蝶裝書籍不再適用,線裝書,閃亮登場!
線裝,顧名思義是用線進行裝訂,是用線把書頁連封面裝訂成冊,訂線露在外邊的裝訂形式。
現在是不是很清楚了,我們看古裝電視劇時,宋代以前,人們是不可能拿著線裝書搖頭晃腦念念有詞的。
可能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電視劇嘛,就是一種娛樂,沒必要吹毛求疵。
但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多注重一下細節,真的沒什麼不好。
我們的下一代,大機率是要通過影視劇集的方式了解歷史了,如果古裝劇集中漏洞百出,孩子們要怎麼認識歷史呢?
在影視劇集中,還有那些違反歷史規律的細節?評論聊聊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