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普三度拜相,背後是怎樣的出招與變招?

2019-09-18     岱岱岱安

這是一個宦海浮沉終溺水的故事。

宋朝,發跡於陳橋驛(河南新鄉),開國皇帝趙匡胤宿醉過後,被動披上黃袍,一場不流血的王朝更替,就此完成。

在這個擺拍痕跡明顯的政治事件中,趙普脫穎而出。

當我們提到趙普,關鍵詞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拜相」、「雪夜訪普」。

這讓很多人把趙普當做一個仕途贏家,甚至由此杜撰出了豐富多彩的忠臣故事和君臣兄弟情。

想像是美好的,現實是冷酷的。

趙普,人生的大部分時間是諍臣加忠臣,仕途的三分之一時間,擔當過皇帝倚重的肱股之臣。

量化評估趙普的職業生涯,甚至還不如一個明朝大太監來的風光。

1、而立之年,當立不立

趙普生在官僚世家,其曾祖父是史書上有名有姓的縣令一枚,祖父和父親,都是地方司馬,屬於根正苗紅的職業軍人。

家庭出身決定了趙普做不成博古通今的大儒,也註定了此生勢必圍著軍營轉。

人生的前30年,趙普籍籍無名。

34歲時,趙普靠著侍奉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跟趙匡胤有了一面之緣,《宋史 · 趙普傳》記載:「嘗與語,奇之」。

趙弘殷

趙匡胤的這個評價,略顯曖昧,說趙普這人,有點意思。那究竟是正面的有意思還是負面的有意思呢,一千個讀者,有一千種解讀。

我選擇用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來解讀趙普的「奇」。

趙普任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的高級秘書時,曾審理過一起團伙盜竊案。這個盜竊團伙,共有一百多號人,是個特大涉黑組織,犯罪行為極其惡劣,當時的司法慣例是,抓到算你倒霉,團伙作案,不分主次,大家共赴黃泉。但趙普認為,一百多人聚在一起,共同犯罪,其中必然有罪責輕的個體,甚至有些人可能是被脅迫犯罪的,一刀切都砍頭,未免矯枉過正。於是,趙普進行了二審,拯救了犯罪團伙中一部分沒有實質犯罪行為的人。

這個現在看來理所應當的公正執法行為,在五代十國這種亂世,確實罕見,但並沒什麼實際意義。

兵連禍結的時代,權貴們玩著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權力遊戲,樂此不疲,實在沒功夫褒獎小小官員的一次小小執法公正行為。

而百姓呢,管你是否主動為非作歹,你出現在犯罪團伙里,就是罪不可赦,人張王李趙家老實務農的兒子們,怎麼就沒有被當成盜匪呢?被砍頭簡直活該!

權貴無心理政,百姓愚昧無知,趙普的執政為民,顯得滑稽且不合時宜,很奇。

三十而立,趙普當立,然而立不起來。是生不逢時,也是自身疲軟,此時的他,對趙匡胤而言,利用價值可以忽略不計。

2、彀中人,以其不惑而功成

公元959年,後周的權力場出現了重大變故,周世宗柴榮撒手人寰,帝國權柄被硬塞進了7歲的柴宗訓手中。

幼主臨朝,成年臣子們難免心猿意馬,尤其是手中有兵、目中無人的武將們。

趙匡胤在各種蠢蠢欲動的勢力中,顯得低眉順眼、忠心耿耿,換來了殿前都點檢這個實權職位,掌握了後周禁軍。

歷朝歷代,掌握了禁軍這個直接拱衛皇帝的軍隊體系話語權,幾乎等同於擁有了最高話語權,趙匡胤這時候再來低眉順眼的那一套,就顯得表演痕跡太重了。

所以在公元960年,趙匡胤以率軍北征為藉口,調動兵馬,駐紮在開封東北方向的陳橋驛,坐等風雲變色。

趙匡胤的想法很簡單,不管三七二十一,穿上黃袍再做打算。

於是馬仔們投其所好,搞了一出民心所向、強制上位。趙匡胤擺手三連,不行啊、不好吧、可以嗎?

可以可以,當然可以!

宋朝建立了,趙匡胤完成了從掌兵權臣到開國皇帝的身份認證,黃袍穿好了。接下來,就要考驗真正的技術了。

趙匡胤有點迷茫,手下的狂歡者們,除了沒頭腦,就是太高興,起鬨水平一流,謀略手段堪憂。

38歲的趙普,雖年界不惑,但很清醒,他看到了「黃袍加身」的彀中局限,據《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趙普振臂一呼,叫醒了沉迷於改朝換代成功的人群。

他說:革命尚未成功,低調,低調!誰做皇帝,不僅要看天意,更要看人心,當務之急是穩住軍心,擺平柴宗訓,防止其他藩鎮勢力趁火打劫。

趙匡胤深以為然,他派人安撫留守後周都城的石守信和王審琦,安撫工作很成功,倒不是使者能力超群,而是這兩位仁兄本來就跟趙匡胤交好,好兄弟一朝登上皇位,當然是祝福啊!

柴宗訓以捏尿泥之低齡,氣度恢弘的發布了禪位詔書,帝國交替,和平演變。

論功行賞的時刻到了,開國功臣和前朝權貴都獲得了適當幅度的升職加薪,朝中喜氣洋洋,一派祥和。

趙普是個例外,雖然他擔當了一語驚醒夢中人的關鍵角色,但分享勝利果實時,他只撈到了一個正四品下的閒職。

彀中人趙普,並未不惑,他知道,屬於自己的時代終會到來,此時此刻,忍耐,是通往成功之路的唯一捷徑!



3、首次拜相,請開始你的表演

戰亂是宋朝開國時的主旋律,無論如何洗白,趙匡胤的上位之路都是存在爭議的,有爭議,就有鬥爭。

效忠後周的節度使李筠聯合北漢睿宗,誓要推翻趙匡胤的新王朝,這是個勁敵,論武力值,李筠跟趙匡胤五五開,又有北漢政權加持,相當於開掛上陣,趙匡胤處於理論上的下風。

閒人趙普,此時開啟了仕途進階衝擊,在趙匡胤晃神的時刻,趙普一劑清涼油激的皇帝汗毛倒立。

趙普表示:趙匡胤必須御駕親征,雖然兇險,但收益是不可多得的。

趙匡胤心裡打鼓,覺得李筠是個狠角色,自己沒有必勝的把握。

趙普苦口婆心:陛下的皇位說到底不是正路得來的,與其以後買水軍造輿論洗白,不如趁現在因勢制宜,李筠效忠前朝,但策略失誤,居然找了北漢做靠山,要知道北漢可是後周的死對頭啊,即便是打著為後周皇室討伐逆臣的旗號,也不應該認賊作父,如果我們反咬一口,說李筠勾結北漢,企圖瓦解後周兩代帝王打下的疆土,在道義上,我們就反轉了。屁民哪懂得這其中的彎彎繞,只要我們嗓門高,正義就是我們的!

趙匡胤恍然大悟:有道理,北漢跟李筠合作,無非想坐收漁翁之利,空手套白狼而已,血讓李筠流,成果由北漢收,北漢時刻都在提防李筠勢力膨脹。這兩方勢力的結合,並不是強強聯合,而是各懷鬼胎。

君臣二人越聊越明朗,御駕親征,勢在必行!

事實正如二人的預判,甚至更糟糕一些,北漢的掌權者心眼兒如針尖兒,逼的李筠只能分兵,極大地削弱了戰鬥實力。

而趙匡胤,從後周的篡權者,搖身一變,成為清除後周投敵勢力的正義力量,輕輕鬆鬆滅掉了李筠的軍隊,逼的李筠自焚而終。

嗯,趙普很靠譜,太祖很滿意。

當一個人運勢上升時,機會就層出不窮。

滅掉李筠後三個月, 又有人給趙普送大禮了。後周開國皇帝郭威的外甥李重進,舉兵伐宋。

跟李筠不一樣,李重進是後周的貴戚,討伐趙匡胤,於家於國都是師出有名的,於家這是報血海深仇,於國這是報效君主。

這就是為什麼歷朝的開國之君,總是熱衷於把前朝的姻親有生勢力全部殲滅,因為在任何時候,一旦這些前朝姻親要討伐自己,於法理道統之上,都能壓自己一頭。

派誰去迎戰李重進呢,趙匡胤手下的將領,無一不是北周舊臣,放他們帶兵出征,說不準他們就被李重進策反了,割據的時代,沒有永遠的老闆,只有更會忽悠的創業領袖。

趙普冷眼旁觀,知道自己的高光時刻又一次到來了,《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趙普又一次力勸趙匡胤御駕親征。

這一次,趙普給出的理由更加有理有據:李重進據守在揚州孤城,唯一的優勢是占據了輿論先機,但劣勢一抓一大把,比如揚州補給有限啦、李重進沒有強大的外部勢力支援啦、沒有打持久戰的實力啦。

理由充分的讓趙匡胤沒辦法拒絕,所以,趙匡胤又御駕親征了,結果是李重進大敗,走了李筠自焚的老路。

兩次御駕親征,撲滅了兩股強勁的滅國之火,趙匡胤不得不對趙普另眼相看了。

趙普,繼續表演,不要停,屬於你的燦爛仕途,即將開啟!

雖然平息了眼前的戰火,但誰知道未來還有什麼樣的磨難呢,趙匡胤希望自己建立的王朝可以千秋百代,不要只領風騷幾十年。

面對皇帝的思慮,趙普有備而來:不是您的皇位不穩當,是下面傭兵的藩鎮勢力太穩當了,要建立只效忠於自己的軍隊,讓別人沒有軍隊守護!用糖衣炮彈腐蝕掉有著鋼鐵般意志的割據勢力,讓他們膨脹、瘋狂、淪落!

趙匡胤一拍大腿:不用說了,我都知道了!

很魔幻,你都知道為什麼還要問趙普呢?不裝能死?

不管怎麼說,趙匡胤還是採納了趙普的建議,收回了部分軍權,但面對當年幫助自己上位的老戰友們,趙匡胤開始面軟了,都是老哥們兒,你們辦事,我放心。

趙普不以為然,說即便他們自己不想謀反,難保他們的馬仔不會再來一出黃袍加身的戲碼。

趙匡胤無言以對,在公元961年,「杯酒釋兵權」,從此消除了武裝叛亂的隱患。

趙普徹底俘獲了趙匡胤的心,這個曾經只是「奇之」的小官員,現在是一時一刻也不能離開的心腹之臣啊。

在這個時期,發生了「雪夜訪趙普」的君臣佳話,有圖有真相。

公元964年,42歲的趙普出任平章事,成為大宋王朝實際意義上的宰相,仕途的煙花,已經升空,漸次爆裂,美不勝收。

然而,煙花只是一瞬繁華,盛寵之下,趙普迷失了自我。




4、宦海沉底,心態決定命運

職業生涯到達頂峰後,趙普諍臣的一面完全顯露出來,當年那個堅持公正司法、不殺無辜之人的木訥老趙,再次上線。

可惜宋太祖不是唐太宗,他的後宮缺少深明大義的長孫皇后,所以趙普的耿直中正成了他的性格缺陷。

《東都事略 · 趙普傳》記載,趙普舉薦官員,第一次上書,趙匡胤沒反應,趙普再接再厲,第二次上書,趙匡胤黑了臉,趙普選擇性無視,第三次上書,趙匡胤暴怒,撕爛了奏摺,趙普毫不氣餒,並第四次上書,趙匡胤血壓爆表,但無可奈何,遇上這樣死心眼兒的臣子,自認倒霉吧,只好接納了趙普的舉薦,同時,也對這個肱股之臣生髮出了一絲不滿。

很多人覺得趙普此時的舉動非常不明智,完全喪失了當年替趙匡胤籌謀時的智商水準。

其實,趙普從來都是如此的,當年看出李筠和李重進弱點的人,不止趙普一個,但只有他敢不計後果的主張皇帝御駕親征,直言不諱從來都是趙普的特質。

江山未定時,趙匡胤需要有這麼個人做主心骨,因為趙匡胤不是個心堅志硬的鐵血派,作為皇帝,他稍微仁厚了點。

這一點,在「金匱之盟」事件中,可以印證。

公元961年,趙匡胤建立宋朝才兩年,生母杜太后就跟趙匡胤和趙普秘密商議,希望未來趙匡胤的皇位可以傳給弟弟趙光義,然後趙光義再傳給三弟趙光美,再由趙光美傳給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如此循環往復,帝國的繼承者在三兄弟及其後嗣之間,形成閉環。

杜太后的理由是,這樣可以確保大宋江山一直由趙家的成年人接管,有效避免了主少國疑的危險局面。

說起來冠冕堂皇,並不能掩蓋杜太后的狹隘心機。

親生的三個兒子,都能有機會做皇帝,自己這個當媽的,與有榮焉還在其次,關鍵是一碗水端平,兒子們都能享受至高無上的榮耀啊。不然趙匡胤異母的兄弟還有很多,幹嘛不把繼承權擴大下,在更大的範圍內擇優繼位,不是更有利於大宋江山的長治久安麼?

趙普當然一眼看破了杜太后的小把戲,這個耿直boy,鑽進了牛角尖。

換一個心思活絡的佞臣,深諳看破不說破之道,此時的要務就是揣測趙匡胤的心思,隨幫唱曲。

而趙普呢,完全忽略了趙匡胤的想法,陷入了家國天下的情懷之中。

皇位要由三支血脈輪流坐莊,這無疑是在給未來的帝位更替埋雷:三兄弟的後人,理論上都是皇位的合法繼承者,一旦有野心家想提前上位,就會發生流血事件,這太可怕了,趙普不能接受。

此時的趙匡胤,更傾向於聽取母親的建議,這個仁厚的長子,並不覺得帝位由自己的兩個弟弟繼任有什麼不妥。

至此,曾經兩心相印的君臣二人,開始產生了分歧,趙普不希望趙光義上位,阻撓趙光義的親信出任要職,並公然反對趙光義封王。

事實證明,一母同胞的兄弟之情是堅不可摧的,趙普的行為激怒了趙匡胤,皇帝在職位劃定上,默默架空了趙普的權力。

坦白講,趙姓一家天下,誰來做皇帝,真的沒什麼區別,到了流血衝突的時刻,自然有強勢者出面統一局面,帝國更替,從來如此。

趙普看不開,一心為趙家江山操沒用的心。

更要命的是,趙普為官耿直,卻不注重私德。

他讓自己的兒子娶樞密使李崇矩的女兒,搞政治聯姻,刺痛了趙家皇帝的私密心事——擔心實權臣子搞串聯。

同時還無所顧忌的收取吳越王錢俶的黃金賄賂,甚至縱容下屬倒賣違禁商品。

凡此種種,成了趙普淪為政治棄子的最後幾根稻草,如果趙普謹慎一些,或許他的仕途滑坡速度能減緩一些,甚至可以熬到某個危局時刻,重新在皇帝心中站穩腳跟。

然而,歷史沒有如果。

公元974年,52歲的趙普,在大宋權力中心揮汗如雨了10年後,皇帝一紙詔書將他外派為河陽三城節度。

仕途的輪盤重新開啟,趙普在做離心運動,而對手趙光義,則憑著強大的血緣向心力,一步步趨近權力中心。

趙普被放逐前,趙匡胤封趙光義為晉王,這是用實際行動告訴趙普,朕的弟弟,朕來封賞,朕的江山,也是弟弟的江山,你們這些外人,早點洗洗睡吧。

當危機來臨,趙普的智商引擎升級為轉子動力,他知道,趙光義的上位,幾乎成了不可阻擋的定局,自己決不能坐以待斃。

於是,趙普離京前上書皇帝,一改之前的態度,大讚晉王趙光義,並不露聲色的表達出對杜太后主導的「金匱之盟」十分贊同。

這個看似馬後炮的舉動,成了趙光義登基後的一面旗幟,象徵著法統的純正性。趙普這一步棋,為自己未來二十年人生,埋下了保命符。

這都是後話,總之此時此刻,趙普被外派了,在鼠目寸光的官場角力者眼中,趙普敗了。




5、二度拜相,向權力妥協

公元976年,趙普離京兩年後,宋太祖趙匡胤突然離世,留下了「燭影斧聲」的疑案。

宋太宗趙光義承繼大統,不知是出於什麼目的,趙光義在哥哥去世僅兩個月後,就急吼吼的改元太平興國,這是個不尋常的舉動,歷代新君繼位,都要等前任皇帝去世周年,才昭告天下更改年號。

很多人說,這是因為趙光義內心有愧,覺得自己的皇位來路不正,才急著向天下人證明自己。

講真,杜太后生的三個兒子,論公信力和領袖號召力,趙匡胤最佳。而論政治手腕和治國才能,當屬趙光義最強,三子趙廷美(避太宗諱,改名廷美)遠遠不及兩個哥哥。

所以趙光義急著改年號,更大程度上,是為了用強權鎮壓不同的聲音,心虛之說,聽聽就好,趙光義,不是個軟柿子。

此時的趙普,正在遭受排擠,由新皇帝趙光義支持的地方勢力,正潤物細無聲的給趙普下絆子,這個偏安一隅養老的差事,自己也干不長了。

與其坐等聖旨,不如主動出擊。

趙普上書趙光義,請求進京為老領導趙匡胤弔唁,趙光義准了。

趙普這次進京,擺出了一副不想離京的態度,趙光義樂得成全,索性免了他三城節度的職位,只賜了個太子少保的閒職。

新朝官場,颳起了一股嘲笑趙普的歪風,大家都等著看這位曾經位高權重的開國功臣,怎樣苟延殘喘。

很遺憾,能玩弄權術的人,從來都是少數。

那些等著看熱鬧的人們,根本不懂何為弄權,正在谷底蹉跎的趙普,馬上就要給他們上演一場令人嘆為觀止的官場實踐教學了,你們,都學著點!

趙普是了解趙光義的,有手段有心機,新帝登基,趙光義就把舊朝老臣個個安撫的舒舒服服,堵上了他們的進諫之口。

而對前任皇帝哥哥的子孫們,採用了明褒暗貶的手段,給他們看起來有實權的外派官職,讓他們遠離權力核心。

至於自己的弟弟趙廷美,趙光義大方的封王,似乎要把兄終弟及的傳統繼承下去。

朝野上下,只有趙普看穿了趙光義的用心,皇位,只能被留在趙光義子孫一脈。

這時,一個突發事件,讓趙普確定了自己的判斷:被外派的太祖兒子趙德昭,大宋王朝的第二順位繼承人,居然因趙光義的猜忌而自殺身亡了。

趙普知道,自己復出的時刻到了,只要他能利用好皇帝和第一順位繼承人趙廷美之間的矛盾關係,前途將無可限量。

趙德昭死後,趙廷美真的慌了,他知道自己這個有野心的二哥,就要對自己下手了。

趙普憑藉「金匱之盟」唯一見證人的身份,給趙光義站台,力證趙光義皇位的合法性。

當年離京時寫給先皇的文字,此時成了最好的證據,先皇是認可「金匱之盟」的,趙光義繼位名正言順。

而有關於趙廷美的繼承人身份,趙普表示,當年杜太后與先皇定下金匱之盟,並不是無條件的,繼承者必須沒有瑕疵才能繼位。

趙廷美,已經被官員以「驕恣」之名目彈劾了,很顯然,趙廷美喪失了繼位權。

趙普的這一波操作,深得趙光義讚許,於是皇帝投桃報李,讓趙普二度拜相。

這一次,趙普的相位來的多少有點猥瑣,但是,權力鬥爭,哪講什麼文明禮貌呢?




6、三度拜相,宦海溺水

剛剛重回權力頂峰的趙普,還沒來得及品嘗勝利果實,就又一次被罷相外派了。

很正常,當皇帝需要他為自己作證時,他就是個值得倚重的心腹,但皇帝的位子坐穩了,這個知道自己最多秘密的臣子,就成了眼中釘。

趙普算到了自己如何上位,卻沒算到,自己會這麼快跌倒,時耶命耶,只好領受了。

趙普第二次離京,內心愴然,給趙光義寫書剖白內心,字字泣血。

趙光義最懂安撫人心:趙普對國家有功,朕先前與他同游,現在牙齒頭髮都衰落了,不能用樞務政事煩擾他,選擇善地來安置他,因此作詩篇來表達我的本意。

君臣一來一往,高下立判,趙普,帶著皇帝的祝福,您一路走好吧!

可是走到哪裡,趙普永遠都是那個趙普,他堅持不懈的給趙光義上書提各種意見,趙光義即便內心反感,也總是做好表面功夫,擺出一副尊重老臣的姿態,滴水不漏的四兩撥千斤。

坦白說,趙光義對趙普算得上仁義了,日常賞賜和讚許不斷,只不過不允許他掌握實權而已。

公元992年,在趙光義兒子趙元僖的運作下,71歲的趙普又一次享受了宰相待遇,名義上三度拜相,實際上,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罷了。

就在這一年的7月,趙普走完了70多年的人生,也終於溺死在無邊的宦海之中。

宋太宗趙光義對外表現的悲慟不已:「趙普侍奉輔佐先帝,和我也有舊交情,他果斷能決斷大事,之前和我有些不愉快,這是很多人知道的事情。我即位以來,常常待他優厚禮遇,趙普也傾盡全力效忠於我,對國盡忠,是真正的社稷之臣。我失去他非常痛惜。」

  • 趙普死後,榮寵不絕:
  • 宋太宗追贈趙普為尚書令,追封真定郡王,賜諡忠獻。
  • 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追封韓王。
  • 咸平二年(999年)八月,趙普得以配饗宋太祖廟庭。
  • 寶慶二年(1226年),宋理宗趙昀圖二十四功臣神像於昭勛崇德閣,趙普位列其中。

這些追封,成了後世人判定趙普官位亨通的鐵證,可事實上,如果趙普魂靈有知,恐怕更希望用這些死後哀榮,換一絲生前的實際利益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McoRG0BJleJMoPMS7-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