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社群,不商業

2019-10-12     普華文化

哈佛大學伯克曼資深研究員戴維·溫伯格(David Weinberger)在《知識的邊界》一書中認為,當知識變得網絡化時,房間裡最具有價值的不再是站在我們面前對我們說教的那個人,也不是房間內所有人的集體智慧,而是房間本身,即由房間裡的人和想法,以及房間外的事物共同連接而成的網絡。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最聰明的房間以及連接房間與外界的網絡就是社群。

在移動網際網路技術、智慧型手機、社交軟體的護持下,信息交流越來越便捷,志同道合的人更容易聚在一起,形成社群。社群的力量有多大呢?數據顯示,從平均購買力來看,粉絲人群比非粉絲人群高出大約30%;從品牌線上營銷活動的轉化率來看,粉絲人群是非粉絲人群的5倍。

海爾董事局主席張瑞敏先生在2016年曾說過:「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網際網路時代誰能把線上線下融合起來,誰就能獲得成功。」而融合就體現在社群經濟上,所以網際網路商業模式的未來將是社群經濟,網際網路時代的企業也一定是社群化的。企業的財務報表原來關注的是資產增值和現金流量,現在變成了社群資產。也就是說,未來衡量企業前景的標準是企業有多少用戶,用戶中有多少粉絲,粉絲中有多少鐵粉。

然而,目前大部分社群依然在迷茫與疑惑中前行,還在為如何拉新、如何運營、如何變現等問題所困擾。那麼,社群擺脫困境的出路在何方呢?事實上,社群的破局之道在於頂層設計,我們要從平台的高度來重新定義社群。

社群的本質是共同體,社群的作用是催化出強關係。通過線上線下的互動,社群把那些具有相同興趣愛好、價值訴求,但跟企業無關係的人轉化成弱關係的用戶;再通過共同的社群文化、目標、機制把弱關係的用戶催化成強關係的粉絲;進而把強關係的粉絲感化成員工、股東、合伙人。因此,社群是每個企業與用戶溝通的最短路徑,它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社群的出現為企業贏得了廣闊的商業空間和無限的商業機會。

如今,商業的驅動力已經由「流量」轉化成了「關係」,商業的衡量標準也從「價值」轉化為了「價值觀」。從小米到小米有品,從《創業家》到黑馬會,從誠品書店到誠品生活,從「羅輯思維」到得到平台,社群演化為平台的軌跡越來越清晰。

消費升級,不只是產品功能的升級,還包括用戶認知的升級、用戶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升級。人們需要找到自己的圈層,重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當人們不再滿足於產品和服務在物質層面的功能,而更看重產品所承載的價值主張、生活態度、人格標籤等精神內涵時,產品就成了人們表達自我、彰顯個性的道具和載體。當消費者認為企業所宣揚的體驗價值、形象價值與自己所秉持的人生觀、價值觀相契合時,就容易與其產生精神共鳴,進而渴望同這個與自己具有相同認知的企業交流互動、同頻共振。由此可見,社群重新定義了企業與用戶的關係。

無社群,不商業,圈人比圈地更重要。社群3.0 時代以連接一切為目的,社群不僅僅是人的聚合手段,更是連接信息、產品、服務、內容、商業等要素的載體。未來不僅是一個萬物互聯的時代,更是一個萬群奔騰的時代,再小的個體也有品牌,再小的品牌也有社群!

推薦閱讀

內容簡介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和移動設備的普及,社群成了商業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社群經濟也成了炙手可熱的商業焦點。社群運營現已進入3.0時代,如何在新時期做好社群和平台營銷,是很多社群從業者關注的問題。

本書針對社群對商業的影響,從平台如何賦能商業、社群生態、網際網路生態環境下需要具備的商業思維、智能時代商業模式的變遷,到社群實踐等多個方面,詳細地論述了社群的價值、新時期社群運營的方式方法,以及做好社群、運營平台的關鍵要素。

本書適合從事企業營銷推廣和新媒體營銷推廣工作的人員,以及各院校市場營銷、電子商務、企業管理、商業貿易等專業的師生閱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JHZjv20BMH2_cNUgQTJq.html










別說看開點

2019-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