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5種傳統民俗,就別說你了解河北,更別說你是河北人

2020-04-07     定興微傳媒

中國,一個有著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悠久的時光,留下許多文化遺產,這些都是人類文化的瑰寶。我們每一個人對遺產都要心存敬畏、對文化充滿自信。

1、吳橋雜技

在吳橋,雜技藝術俗稱「耍玩藝兒」。民謠說:「上至九十九,下至才會走,吳橋耍玩藝兒,人人有一手」。吳橋人對雜技有著特殊的愛好,無論在街頭巷尾,還是田間麥場,甚至在飯桌前和土炕上,他們隨時都會翻一串跟斗,疊幾組羅漢,打幾趟拳跤,變幾套戲法魔術。

2、武強木版年畫

傳統的武強年畫製作是在木版上雕刻細線圖像,以紙印刷,並套色、填色,便於大量複製。武強年畫一般在春節前上市,以滿足人們貼年畫的民俗需要。舊時,武強年畫有單幅、對幅和多幅連環畫,有門畫、窗畫、炕畫、斗方、條屏、貢箋、燈畫、對聯、中堂畫、年曆畫等不同的形式。

3、樂亭皮影戲

樂亭皮影,俗稱樂亭影和老呔影,是集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說唱為一體的戲曲表演藝術,發源於河北省樂亭縣,成形於金代,盛行於清中晚期,發展於建國後。影人和場景均用驢皮雕刻,又稱驢皮影。

清代初期已遍及永平府各州縣,乾隆年間進入北京,得到朝廷的確認,清中晚期至民國初,樂亭影戲風靡盛行,班社蜂起爭奇鬥豔,代表性的班社有:楊寡婦班、慶豐堂班、崔家大小班等五十餘個。

4、唐山評劇

評劇早期唱腔,在冀東蓮花落的基礎上,吸收唐山民歌、唐山皮影、樂亭大鼓以及京梆唱腔、扳式,創造了自己的基本腔調,以及小悲調、大悲調、古三咳等,並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板腔體,諸如慢板、二六板、垛板等,伴奏樂隊文場以板胡為主奏樂器(主弦),伴以三弦、竹笛、嗩吶等。武場基本移用了梆子武場,依據評劇唱腔特點,將高音梆子改為中音梆子,鑼鼓經從為我所用,逐漸豐富。評劇表演藝術依據中國戲曲表演程式,諸如「五功四法」「唱念做打」等。它比較貼近百姓生活,念白俗稱「老呔話」有濃重唐山地方特色。

5、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聲腔劇種,又名京梆子、直隸梆子、衛梆子、秦腔等。清代中葉,流入北京的秦腔、山西梆子與河北地區方言、民間音樂相結合,於道光年間正式形成。河北梆子鼎盛時期,曾流行於北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烏蘭巴托,南至廣州,東至今俄羅斯的海參崴,西至新疆的廣大區域,後影響範圍縮小,目前主要流行於河北、北京、天津及山東、東北的部分地區。

以上5大民間藝術,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珍貴的藝術瑰寶。它們凸顯出「中國范兒」,不僅廣受國際友人的歡迎,也在中國人民的世代傳承之下,不斷發揮出新的光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Hx9QXXEBfwtFQPkdDnb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