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家學寶」每天收穫專業家庭教育知識
(圖片來自網絡)
家學寶主筆團 | 穆一
1
不會和孩子說不,害娃又害己。
網上有一部叫《巨嬰》的短片,內容雖誇張,但卻真實殘酷,令人深思。
在影片開始,我們看到家裡牆上都是一家幸福的照片。
每天早上,媽媽都習慣性的為兒子穿衣,幫他剃鬍子。兒子肚子餓了,媽媽趕緊喂他吃飯,兒子只負責打遊戲,爸爸面對這樣的場景也只是抬頭看一眼而已。
(圖片來自網絡)
即便爸爸突然離世這一切仍未改變。
兒子一天的生活仍然是玩玩玩,生活起居還是靠媽媽照顧。
一天,兒子看到有自己喜歡電視購物,就像小時候一樣要求媽媽去買。因為他從小到大的所有要求父母都沒有拒絕過,所以這一次他依舊要媽媽買。
年邁的媽媽根本沒有錢再給兒子買玩具,面對逼迫不已的兒子,她狠下心來掏出了自己的腎遞給兒子,兒子在接到她的腎後,高興的走了。
當兒子再次回來的時候,他已經拿到了自己想要的玩具。
最後兒子玩累了餓了的時候,叫媽媽卻發現她已經死了。兒子也明白了他離開了媽媽也活不成,乾脆再次鑽進媽媽身體。
這個短片雖然有些荒誕誇張,但是卻反映出當前大多數家長對孩子有求必應的一種育兒態度。
因為在家長看來,孩子就是個孩子,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們。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
「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了。「
你不捨得對孩子說不,孩子不會對你有半分感激,孩子會認為一切理所應當。
正如上面短片中的兒子和媽媽一樣,媽媽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要求無一拒絕,最終的結果是既害了孩子又害了自己。
2
適時和孩子說不,讓孩子養成懂得取捨的好習慣。
教育家尹建莉老師講過一個自己教育圓圓的故事。
在圓圓小時,一次和媽媽一起去超市,她想買一種加有很多色素的飲料,這個時候媽媽告訴她:這個不能買,因為不衛生,不管什麼時候都不可以喝這樣的飲料。
圓圓一聽媽媽不給買,不肯離開超市,生氣的躺地上哭鬧。
媽媽見此場景,也不搭理圓圓,也不生氣。圓圓看媽媽不理不睬的樣子後,哭鬧的更加厲害。媽媽沉著氣不著急,耐心的等女兒釋放自己的情緒。
過了一會,圓圓看她如何哭鬧都沒有用,就停止了。也不要這個飲料了,和媽媽一起高高興興的回家去了。
在圓圓哭鬧的整個過程中,媽媽用無聲的語言和自己的行動在告訴她不,孩子也在媽媽的態度中明白,有些東西是不能要的,是需要取捨的。
父母並不能陪伴孩子走完一生,終有分別的那一天。父母在世,可以事事如孩子所願,父母離世,誰還會為孩子買單?
(圖片來自網絡)
龍應台在給安德烈寫的信里說:
你將來會碰到很多你不欣賞、不贊成的人,而且必須與他們共事。這人可能是你的上司、同事,或部屬,這人可能是你的市長或國家領導。你必須每一次都做出決定:是與他決裂、抗爭,還是妥協、接受。抗爭,值不值得?妥協,安不安心?在信仰和現實之間,很艱難地找出一條路來。你要自己找出來。
給孩子的愛,不是毫無原則的愛,是讓他在愛中明白道理,是在愛中讓他今後少走彎路。
3
為什麼要和孩子說不?
1. 「說不」可以提升孩子的抗挫能力
朋友給我說自己五歲的孩子很任性,只要他喜歡的東西就必須買,如果不買就哭鬧甚至用絕食來要挾,自己很頭疼。
現在大部分家庭都是六個大人伺候一個孩子,真是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對孩子的要求也是一再滿足。
在這樣情況下成長的孩子,幾乎沒有一點抗挫能力。
心理學認為,經歷的多樣性比經歷的單一性更好,順利會幫助一個人形成一個方向的思維,挫折會幫助一個人形成另一個方向的思維。
擁有抗挫能力,是一個孩子一生的財富。
2. 「說不」可以讓孩子擁有自制力
在電影《苦果》中,林薔和林果是一對沒有媽媽的姐弟。因姐姐心疼弟弟沒有媽媽,對弟弟一味的縱容,縱容他賭博、盜款偷物,最終弟弟因故意傷害被警察逮捕。
不要想著他就是個孩子,可以為所欲為、不要緊,結果造成他的人生中根本沒有自制力的存在,最終會害了孩子。
當孩子擁有了自制力,他可以抵制住誘惑,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目標,更好的保護自己,這樣就離成功更進一步。
3. 「說不」有助於孩子養成完整的性格
性格決定命運,一個人擁有好的性格更容易受到大家的歡迎。
當你不分青紅皂白打人,要對你「說不」,是讓你明白凡事都要清楚原因;當你愛搶小朋友玩具,要對你「說不」,是讓你知道遇到這種情況是需要先徵求別人同意;當你不遵守公共場合規定,要對你「說不」,是讓你清楚,有規矩才成方圓。
你說的「不」,只是為了砍掉他不需要的枝枝蔓蔓,只是為了他更好的茁壯成長,只是為了讓他有一個完整的性格,這才是父母給孩子一生最大的財富。
(圖片來自網絡)
4. 面對孩子不合理要求,家長該如何做?
首先,轉移孩子注意力。
這種情況適用於1-3歲小孩。這個年齡段的小孩分辨不清楚什麼是合理什麼是不合理。
朋友孩子兩歲的時候,一次來我家,因為突然間對液化氣的開關感興趣了,這可不能由著孩子來,朋友急了一身汗。
我趕緊拿了一個又大又紅的桃子,成功把孩子注意力轉移帶出了廚房。
因為這個時段的孩子並不是真正不合理要求,或許是好奇,或許是一時興起,這個時候需要家長適時的把她們的注意力稍加轉移就達到目的了。
其次,適當的時候給予一定的懲罰。
4-6歲的小孩,已經能分辨是非了,這個時候不能由著孩子性子來,適當的時候要給予一定的懲罰。
有一期的《超級育兒師》中,節目中的孩子總是無理取鬧,家人沒有辦法。因此蘭海老師就給他制定了相應的懲罰措施。
蘭海老師的懲罰措施就是當孩子遇到這樣的情況,就要讓他坐凳子三分鐘,如果不夠三分鐘就離開凳子,時間則要從新計算。
所以這個五歲的孩子在接受了幾次相應的懲罰之後,開始變的講道理了。
面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家長必要時候一定要給予一定的懲罰,讓他知道不是什麼要求都可以。
第三,堅持原則不妥協。
作家於青說:
當你不把孩子當作完整的獨立思想體看待時,孩子也會覺得自己用不著擁有理性,不用為自己的舉動負責,更不用考慮他人的感受——一個完全的利己主義者就此養成。
的確如此,家長在遇到原則性問題時,一定要堅持不妥協,讓孩子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這樣總比日後後悔來的好。
學者周國平說:
真愛孩子就應該從長計議,使孩子離得開父母,離了父母仍有能力生活得好,這乃是常識。
的確如此,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父母的責任任重而道遠,為了讓孩子有一個敞亮的未來,請在關鍵時刻對孩子「說不」!
家學寶編輯團隊以專業的心理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理論為支撐,原創圖文、音頻、視頻和測評內容,為您提供全方位的教養支持。家學寶——您手邊的家庭教育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