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職場不委屈?」:一文帶你全面了解職場「玻璃心」

2019-10-29     人生充電堡

01

玻璃心,是病,得治

前幾天,同事因為工作中途接打電話,慢待了客戶,導致訂單丟失,被領導K了。

快下班的時候,同事說,他要辭職。

我很震驚,損失訂單被老闆罵幾句很正常,至於嗎?

況且老闆也沒說什麼難聽的話,只是讓同事注意,慢待客戶是件很沒有禮貌的事。

同事憤憤不平地說:「老闆看我不順眼,我呆不下去了。」

這讓我想起知乎上格子學姐說過的一個案例:

老闆批評新來的實習生,設計太土了,色彩不夠強烈,沒有辨識度,讓他重新改。

實習生覺得老闆說話太直太難聽,教育老闆說:

你這樣很影響我的情緒!你明明可以說,你哪裡哪裡做得很棒,只需要修改一點點就完美了,這樣我就會愉快地去修改了……

老闆覺得不可理喻,怒道:

我給你工資,不是讓你來教我說話的藝術的。愛做做,不愛走!

於是,實習生真的辭職了。

其實在激烈的職場競爭中,被罵是家常便飯。

工作中,重要的不是你的感受,而是工作的效率。

被老闆罵幾句,就受不了離職,這種不堪重負的心理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玻璃心」。

02

三類「玻璃心」,拖垮你的職場

玻璃心在職場中,非常常見。

老闆說幾句,就覺得受不了,不幹了,辭職走人;

同事小聲討論問題,就覺得好像在說自己,處處針對自己,和自己過不去;

做錯了事情,沒等別人開口,自己就委屈地哭;

總覺得自己做的什麼都對,別人一提意見就生氣;

簡單的概括,「玻璃心」主要有三種典型的行為。

1、 有「被迫害妄想症」,超愛飆淚。

公司新入職一個小可愛,性格陰晴不定。

上一秒還在跟我嘻嘻笑笑的,下一秒就因為沒有認真聽她嘮嗑而感覺受到了我的忽視,接著就會看到她撅著小嘴離我遠遠的,時不時還會投來幽怨的目光。

當我終於反應過來她好像不開心了,然後去哄她,她就會告訴你:「哼,我覺得你一點都不重視我,都不認真聽我說話。」

我內心抓狂無比,工作這麼多,能敷衍著聽你說完就已經很不容易了好嗎?」

幾乎每隔幾天,都能在廁所,樓梯口,公司的每個角落看到哭泣的小可愛。

如果你問她發生了什麼事情,得到的答案永遠都是:

「我覺得老闆不喜歡我,總是針對我」

「為什麼她們吃飯都不帶我一起」

「我聽說她們周末有聚會但是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被孤立了…

其實,這種「玻璃心」同事,很多行為都是因為沒有存在感。

她們敏感多疑,是希望時時刻刻得到大家的關注,更準確的說是希望得到大家的偏愛。

一旦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就會陷入「自我否定」、「別人都對不起他」的漩渦中無法自拔。

2、心眼小,愛生氣,遇事總往壞處想

公司里有一個前輩,心眼特別小。

工作中,我們基本不敢提意見。

如果跟老大彙報工作時,你對他的提案提出一點點意見,哪怕是為了讓整個提案更完美,那你也算是得罪他了。

之後的工作中,你若去向他請教,他會酸溜溜的說:「我哪懂呀,這方面你比我強多了,我可受不起你的請教……」

這個時候,你只能百爪撓心,有口難言,自己在心裡多翻幾個白眼。

如果你敢辯白幾句,那就是火上澆油,在前輩的認知里,你已不僅僅是對他有意見,你是公然對抗。

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就會演變成職場宮斗劇,你死我活的那種。

3、抗壓能力差

公司前段時間組織了實習生培訓,淘汰制,每次考核的最後一名直接pass。

有一個高個子男生,實習期間,我還挺看好他的。

但第一天培訓,他就讓我大跌眼鏡。

8個人,兩小時以內背會4頁培訓內容。

前半小時還好,到一個小時左右的時候,他開始坐立不安,不停的握緊了拳頭又伸開,嘴裡念念有詞。

這時,另外一個實習生問了他一個問題,他突然暴躁起來,狠狠地把本子摔在地上,爆粗口:「TMD,讓不讓人活了,這麼多,誰能背的完……?」

職場上,人人壓力都很大.這個世界上,沒有一份工作是輕鬆的。

這時,最怕的就是有一個充滿負能量的同事,消磨我們的積極心態。

人與人之間的能量氣場是相通的,難免不會受他的影響。

所以這種自己心態不好的同事,還是遠離一點好。

生活已然不易,積極樂觀才能撐下去。

03

「玻璃心」是怎麼形成的?

南方醫科大學心理系副教授肖蓉,曾在一次採訪中講了「玻璃心」形成的原因。

她說除了與生俱來的人格特質,家庭教育、成長經歷、社會導向等,都會影響一個人的心理素質。

說白了,一個人「玻璃心」就是心理素質太差。

而心理素質差大概有兩方面原因:

存在感的缺失

存在主義心理學家羅洛梅(Rollo May)認為:

存在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存在感的缺失會導致無意義感,也會帶來價值感的缺失。就好像一塊獨立出來的拼圖,存在感的缺失會無法使我們建立起外界的聯繫,獨立出來的拼圖也無法知曉自己的價值是什麼。

換句話說,存在感並不是自己的動作,言語的發出,而是外界的有效回應。

武志紅老師在《為何家會傷人》中講,如果一位媽媽,想要你的孩子心理健康,在他嬰幼兒時,多和他互動,看到他,並帶著喜悅是至關重要的。

嬰幼兒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回應,就會採用大哭大鬧的方式來贏取關注。

如果哭鬧也沒有用,孩子的存在感就會大大受挫。

而沒有存在感的孩子自然也沒有安全感。

沒有安全感的孩子長大後,會有兩種不同的表現:

一種會存在有「被迫害妄想症」,希望自己被別人重視,被別人看見,總是從別人對待自己的態度行為中獲取能量,別人稍有怠慢,就會聯想云云……

另一種,會因過度的自我保護而渾身長刺,心眼小,愛生氣,遇事愛往壞處想,總是無端揣測人家是不是別有用心,是不是話裡帶刺,易怒。

就像哲學家馬斯洛說的那樣:缺乏安全感的人,帶有強烈的攻擊性。

自我認知的偏差

自我認知的偏差,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自卑,一種是自傲。

自卑的人可以參考以上兩點,自傲的人就是太把自己當回事兒了。

覺得誰都應該把自己當成小公主或是大爺(第二聲)一樣的捧著,以為到哪別人都要慣著他。

這種人一定是被溺愛著長大的,從小享受慣了眾星捧月,就會極度的以自我為中心,覺得自己就是太陽,所有的人都要圍著他轉。

心理學家柯里說:「如果一個人只看到自己比別人好,別人都比不上自己,這樣就會產生盲目樂觀的情緒,自我欣賞,自以為是,因此就不能處理好人際關係,調動主客觀雙方的積極性,而且還會遇到社會挫折,產生苦悶。

這就是為什麼自傲的人,一旦被人忽視,就會受不了,覺得受到了傷害,從而變得不可理喻。

04

如何擺脫「玻璃心」?

印度寂天大師說:身上有瘡的地方,最容易受碰撞。

玻璃心其實每個人都有,畢竟誰的內心還沒點兒傷疤和痛點。

但「玻璃心」並不是無藥可救,如何擺脫玻璃心,就看我們能否做到以下幾點:

1、控制自己的情緒

生活中,如果你經常因為一點點小事,就在心裡掀起驚濤駭浪,並且將這些負面情緒留在你心裡久久不能散去。

用心理學的知識解釋,這是一種情緒不成熟的表現。

情緒成熟的人,在面對人生中遇到的各種各樣(包括好與不好的)問題時,具有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

而情緒不成熟的人,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反而會被情緒控制。

那我們該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呢?

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在《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一書中說:我們總認為情緒是由人和事情引起的,其實並非如此,情緒是我們對待事情的不同看法引起的。

也就是說,我們的情緒和我們的思維方式有很大的關係。

埃利斯在治療不良情緒的「ABC法則」中講到,要用理性思考代替感性思考,事物本身並不能影響人,人們只受對事物看法的影響。

因此,事情發生時我們需要找到自己產生情緒的來源,多問問自己真的是這樣嗎?

領導說你,真的是針對你嗎?

還是發生了什麼事情,領導希望你能發揮更大能力解決它?

比如,努力了很久的方案,還是遭到了領導的批評。

有些人會覺得委屈,覺得領導否認了他的努力,會產生不滿,想要放棄的念頭。

這時,如果你調整一下自己的思維方式,把別人對你的批評也好、不同意見也罷,當作是對我們的補充,而不是糾正或者是否定。

這樣去思考,我們是不是好受多了。

2.學會自我接納

「玻璃心」的人一般都帶有「高度敏感」的特質。

心理學家說,過於敏感的「玻璃心」其實是一種「自我局限」,「自我否定」的表現。

我們總覺得自己「應該這樣」,「不能那樣」,給自己設置了很多限制和要求。

當工作中出現問題時,就會不斷的否定和壓抑自己。

所以,敏感的來源就是因為我們無法面對真實的自己,給自己設置了許多絕對化的信念。

比如,我一定要這樣,如果不這樣,就會怎樣怎樣?

那麼,想要克服這種「玻璃心」,就必須要打破「自我設限」,允許自己脆弱,允許自己犯錯,允許自己做不好,承認和接受自己不完美的那部分。

心理學家說:敏感不是你的一項特質,也不是你的一個缺點,敏感就是你自己。

所以克服敏感,首先要接受自己,對自己不要有著不切實際的過高要求。

李銀河在《我們都是宇宙中的微塵》中寫道:人在生活中難免有難以啟齒的弱點——不夠漂亮,不夠聰明,不夠成功,不夠幸福,不夠幸運。

我們能夠正視這些不足,接納這些不完美,就能夠變得平靜而自信。

要明白,所有的成功,都必須經歷一個時間,經歷一個過程,沒有什麼理所當然和一蹴而就。

全然接受自己,才能充分煥發自己的內在力量。

3.管理對別人的期待

有一種「玻璃心」會讓人覺得特別不舒服,就是拿自己對待別人的一套標準來要求別人對待自己。

拿著自己的玻璃心打著善良的幌子去要求這個世界與自己想的一樣。

這是一種自私的表現,對別人來說就是逼迫。

沒有人會喜歡「逼迫就範」的感覺,所以,我們的這種「玻璃心」勢必會遭到反噬。

心理學家說:人生的很多焦慮、痛苦、和問題都是來自於——我們試圖去控制那些明明不受我們控制的事物。

控制的形式就是我們對別人「強迫」的「幻想」和「期待」。

「幻想」別人能夠理解我們的情緒和感受,「期待」別人能夠允許我們的受傷和敏感。

一旦這種「幻想」和「期待」落空,就會感覺自己受到了傷害。

所以,寬容別人就是寬容自己。

我們要明白根本不可能有人滿足我們的這種「幻想」和「期待」,我們一定要建立自己和別人的邊界感。

邊界以內是自己,是可控的。

邊界以外,是別人,不可控。

我們不能把自身感受的控制權交給別人,因為別人能不能理解是我們不可控制的。

如果我們強迫別人理解,無疑是自己把自己置於危險之中。

所以只有我們放棄對別人的「幻想」和「期待」,才能沉靜下來,平衡自己的內心。

最後我想說,擺脫「玻璃心」其實就是要我們勇於面對慘澹的人生。

多受幾次傷,玻璃心碎成渣了,其實也就麻木了。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柔軟的一塊地方,只不過玻璃心的人隱藏的更淺顯。

這並沒有什麼錯。

成功的人也都是經歷過殘酷歲月的雕刻才變得隱忍堅強。

我們的「玻璃心」也要經過不斷的打碎,不斷的粘起來,直到碎到納米級別,就無堅可摧了。

祝所有的玻璃心都能修煉成光芒璀璨的鑽石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yYcHm4BMH2_cNUgvQV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