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蕩的女人拯救肉體,純潔的女人拯救靈魂

2019-10-16     辣評社

​相對於費里尼早期拍攝的幾部新現實主義電影而言,《騙子》並不是一部受到特別關注的作品,它被收錄在「孤獨三部曲」系列的第二部,與《大路》和《卡比利亞之夜》相比雖不起眼,卻也不妨礙它成為費里尼最好的作品之一。餅乾水平有限,其實本不該落筆寫下這篇文字,但看完電影之後仍是有著不小感觸,所以以下觀點僅代表個人所想,如有差池,還請指正。

導演: 費德里科·費里尼

編劇: 費德里科·費里尼 / 恩尼奧·弗拉亞諾 / 圖里奧·皮內利

主演: 布羅德里克·克勞福德 / 朱麗葉塔·馬西納 / 理察·貝斯哈特 / 佛朗哥·法布里齊 / Sue Ellen Blake...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義大利 / 法國

語言: 義大利語 / 英語

上映日期: 1955-10-07

片長: Argentina: 100 分鐘 / Spain: 95 分鐘 / USA: 92 分鐘 / 112 分鐘(original version)

又名: The Swindle / The Swindlers / IL bidone

第16屆威尼斯電影節 (1955)

金獅獎 (提名) 費德里科·費里尼

經典辣評

關於快餐式審美的受眾視覺認知

被列為「五大電影流派」之一的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作為世界電影發展里程碑一般的存在,對後世的影響力是不容小覷的。事實上中國電影從誕生之始就秉承著現實主義的創作路線,甚至早在30年代就創造了現實主義的輝煌。但這種現實主義卻在近年的中國電影市場上遭遇著尷尬的境地。當中國電影越來越好萊塢,這是個好事嗎?


賈樟柯曾說過:「我們整個民族對視覺的認識和理解的確是非常需要進行提高和改進的。」換而言之,便是目前整個中國電影市場主要受眾的視覺認識還趨於通俗化,這也正是大多數觀眾寧願花錢去看被劇情與特效共同堆砌起來的商業片,卻疑惑於國際電影節上嶄露頭角的獨立電影為何如此枯燥的根源所在。


《騙子》這部電影現實主義的很徹底,但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可看性,尤其是电影後半段,奧古斯托披著主教的外衣,面對人性的巨大掙扎,仍然選擇了維護自己的一己私慾,最終淒涼死去的情節設計,正對應了黑色幽默電影里極富戲劇性的結尾與因果循環的設定套路,這種「騙中騙」的解構,不僅為觀眾帶來了真實與荒誕並存的複雜感受,還打破了觀眾全程自認為的上帝視角觀影體驗。


紀實美學的適用

騙子喬裝打扮成傳教士騙人錢財,因為分贓不公而被同伴打死在懸崖邊,最後的欺騙失敗帶來的結果便是雙重自私後的罪有應得。這部電影的情節雖不比類型電影的跌宕起伏,卻尊重了生活事件自身的完整性,用一種平視和傾聽的方式帶給了觀眾真實的觀感體驗,而真實感便是紀實美學所推崇的一個核心理念。



以《騙子》為例,可以發現在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中,紀實性得到了格外重視,對於如今太多的電影來講,為了更好的滿足觀眾的觀感體驗,導演不得不將劇情更加複雜化、戲劇化,卻讓電影本身失去了除了承載影片劇情以外更多能帶給人思考的有價值的東西。


二戰後的義大利電影在蘇聯電影與社會現實的共同影響下出現了急劇變化,費里尼開始更偏向於將鏡頭對準現實社會,將大量普通人的形象推向熒幕,基於此,一批批新現實主義電影作品才得到相繼推出,義大利電影在這股浪潮的衝擊下得以迅速發展,在引起了世界電影關注的同時,也用紀實的拍攝手法保留了戰後義大利社會底層人民的悲涼與心酸。受此影響,《騙子》這部電影用了大量的長鏡頭與固定鏡頭,不僅帶給觀眾現場感與間離意識並存的獨特體驗,還透露出了部分戰爭後人們如鬧劇一般的生活喧囂背後隱藏的真實本質。


人物的個體悲憐

電影中的騙子團體都是急於擺脫容易受騙的窮人階層,貧窮是他們自私的原罪,而且他們不加隱藏的劣根性則間接成了為上層買單攢富的幫凶,電影將「騙子」這一特殊角色作為突破口,展示了現實生活中被蒙昧的底層人民之殤。他們作為不幸的人,渴望得到幸福,卻掠奪著與自己處在同一階層的不幸人群,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最終的結尾也正照應了這一點。


在電影最後,暮年時的騙子,佝僂著背,衣衫襤褸,攀爬在一條去往地獄的泥濘路,或許在瀕死前,他一生的罪惡,都會在腦海中一幀一幀浮現,青年的乖戾,中年的荒唐,如刺刀一般割破時光,血脈僨張,生途淬凝為塵,可是往來光景儘是虛無,風吹即散。結尾處的音樂也格外應景,蕭索寒風中,漸漸失去生命的騙子在這一刻用自身向觀眾詮釋了何為人性的孤獨。


放蕩的女人拯救肉體,純潔的女人拯救靈魂

浪蕩兒的肉體要靠路邊的蕩婦才能救贖,而對於有家庭的男人而言,女兒與妻子才是自己最終的精神歸宿。無論是影片中青年騙子畢卡索的妻子,還是老騙子奧古斯托的女兒,以及影片最後讓奧古斯托動了一點點善念的坡腳姑娘,這些以具體鏡頭刻畫的女性人物形象本身就是對男性的救贖,這種角色設計不僅是義大利傳統家庭中女性對於男性的不可缺失的展現,也包含著導演早期作品中男性的懺悔以及對女性負疚的教化傾向。





費里尼在這部電影中所展示的孤獨,也許更多的是通過一個溫情中帶著絕望的故事,這個關於騙子的故事很普通,甚至會讓人感到睏倦,但仔細品味,你會在裡面看到隱藏在熱鬧背後的孤獨,那是一種獨屬於生活的殘酷。

-END-

文 | 夾心餅乾

審核 | 小紅 編輯 | 辣黍黍

版權歸夾心餅乾所有,辣評社整理髮布

轉載請聯繫辣評社授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eol_m0BMH2_cNUg3F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