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周易》中存在系統性矛盾

2019-07-26     蔡氏意學


對乾卦要破除兩種錯誤理解,在破除兩種錯誤理解基礎之上建立正確理解。第一個是把干解讀成天,又把天地看成萬事萬物的創造者。這是創世紀的解讀。另外一個,要破除「九五之尊」的說法,認為「九五」代表很高官位,代表尊貴。實際上這是對官方、對朝廷的崇拜。這也是錯誤的解讀。易經乾卦的真正奧義,是在表達人格獨立,就是心性獨立,人的內心是獨立的,憑藉著自己的本心本性去做事情。

對於把乾卦解讀成天,解讀成萬物創造者這種看法,在彖傳中很清楚。《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萬物靠著它才出生。典型的神學觀,不符合易經本身理念。

易經理念認為,這個世界自然存在的,世界是永遠變化的過程,變化是對立雙方相剋相生的變化。最開始,用奇偶、剛柔來表達對立的雙方,後來用陰陽。萬事萬物內部都包含陰陽,它不是創造的,是自然存在的。陰陽為什麼變化?它不是誰讓它變化的,是自然存在的。這和西方意義上的自然不同,我們的是自然而然的狀態。

《周易》是存在系統性矛盾的。《彖傳》中把干解讀成天,但在「用九」經文中,「見群龍無首吉」,又是否定世界是有首的,有創造者的。彖傳中把干則看成元首。《彖傳》中還講「首出庶物,萬國咸寧」,這個也是表達了世界有首的思想,彖傳是有首的思想。首是世界的元首,是世界的創造者,負責世界的實體創造。但「用九」是表達無首思想。所以周易本身是一個矛盾的系統,不是自恰的系統。

為什麼會矛盾,這和歷史有關係。《周易》和易經不是一回事。易經是總原則,總學問,很古老,但不同歷史階段會出現不同思想,每個時代會有不同思想混入易經,甚至和易經本身思想相違背。《周易》就是易經的特殊階段的易經,這個特殊歷史時期的新的思想混入易經,最典型的就是這種神學化的解讀,這種宗教的多神教的思想是後來混入易經的。所以我們要能夠識別出來,且剝離出來,還原易經原貌。

說到這裡,說下《五經》的問題,為什麼會在民國時期出現《五經》信心崩潰?以前很長時期我們是信仰《五經》的,但到了民國時期信心崩潰了。原因在於《五經》中存在大量系統的矛盾。清朝之前也有人發現這種矛盾,但他們並未深究,而是有意掩蓋,因為他們以相信為主。

《周易》中把干解讀成天,抽象實體,接近於神和上帝。《詩經》中「頌」裡面很多詩歌中,上帝是會說話的,管理人間萬物,天子不行就會把他的權力剝奪掉,替代它,所謂的「君權神授」。《周易》也繼承了這種思想,並且在後來一直在影響著儒家,有時期嚴重影響,有時期不嚴重,比如董仲舒天人感應,這就是一種很迷信的神學思想影響儒家,整個漢朝都是很迷信的。

到了宋明理學,理是天理,這個天理和《周易》中的把干解讀成天,本質上是一樣的,只是不是很嚴重。宋明理學叫「性即理」,用天理支撐人性,這樣就把人性也陷入先驗化,神學化、實體化了,陷入一種空談心性的狀態,這是宋明理學的問題。王陽明講心即理,他說這個「理」是內在的,根植於人心的,但還是認為這個「理」是先驗的實體。它把理封存起來了,人天生心裡有個箱子,裝滿一箱子「理」。清朝反對宋明理學這種神學化的思維,清朝企圖用文獻上追溯歷史真相,產生兩種結果,一個是對宋明理學的神學化做出了批評。

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在極力破除理的神學化觀點。他說:「意見殺人」,意思是你把理看成實體化的東西,所謂的「理」都是人們觀察世界思考世界感悟到的東西,但他們不是實體,不是理創造的東西,如果把這些看成實體,會殺人的。對戴震,儘管梁啟超等人很重視他,但理解他的人不多。普遍認為清朝儒家之所以愛考據怕文字獄,膽小,人們對清朝學問有偏見,對清朝考據學成果有忽略。

本來清朝考據學是想重建五經信心,結果他發生了意想不到的,曝光了《五經》中系統性的矛盾。廖平總結了五經中的矛盾。

一個例子就是「刑人在君側」的問題。受過刑罰的人能不能在皇帝身邊做官,五經的解讀和記載是不一樣的。公羊傳解讀邢人是不可以在君側的,我們中國傳統有個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如果受了邢身體缺陷,是不吉祥的。但《禮記》中記載是可以的。鄭玄注意到這點,他按照朝代不同解讀的。清朝考據發現的諸如此類東西太多了。廖平系統地對五經中的矛盾進行總結,也試圖解讀,但他解讀成陰謀論,認為王莽篡位,篡改五經。這種觀點被康有為知道之後,杜撰成《新學偽經考》,他的這本書正好在甲午海戰之後,社會環境發生根本性變化,觸發了五經信心崩潰。

我們現在有了新的歷史資料,包括考古資料,和對中國之外的歷史的了解,這些可以幫助我們更多地了解五經的矛盾原因。結論是,神學思想混入了五經裡面。我們能夠復原這些歷史,怎麼混入易經的,一次次地進行剝離,呈現原貌。以前信心崩潰是因為它有矛盾,現在識別出來,易經的內核原貌對我們非常有價值。


易經是一門學問的總稱,而且這門學問非常非常古老,是世界上最古老學問,沒有之一。中國傳統的說法是,易經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這個說法實際上在全球範圍也成立,人類學問、哲學的源頭在易經,這個話題以後會專門去講。

《周易》只是周代以及後來的戰國這個特殊的歷史階段,人們對易經這門學問的理解和闡釋,並且在這個基礎上文字化了,定型成為一本書,也是現存的記錄易經經文的唯一文本。所以,《周易》屬於易經,但也是特殊歷史階段的易經。易經與特殊歷史階段的易經,兩者並不完全重合,甚至存在諸多相矛盾的地方。

易經非常古老,起源於伏羲時代,然後又歷經了和經歷著以下九個歷史階段:包括神農、祝融、五帝夏商、西周、春秋戰國、漢、兩晉南北朝唐、宋明、清、民國至今的現代。共計十個歷史階段,下一講會專門來講。

在每一個歷史階段,都會有新的文化元素和思想潮流出現,這些新的文化和思想會直接混入易經,會讓那個歷史階段的人們對易經產生新的理解。

然而,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所出現的文化和思想,往往與易經自身的核心理念相矛盾,這樣就導致在新的歷史階段,就會有與易經自身相矛盾的內容混入易經。所以,從形式上看,易經是一個隨歷史階段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過程。每一次變化都會混入新的矛盾。

但歷經了如此漫長的歷史,跨越了那麼多的歷史階段,被混入如此多的矛盾,易經之所以還叫易經,是因為儘管易經的形式不斷地在變,卻存在一個超越歷史階段,一直恆定不變的內核層。

所以,易經在邏輯上包含兩個層次:不變的內核層,與變化的形式層。易經之所以為易經,就在於其內核層,而不在於其形式層。

學習易經,關鍵就是學習其內核層,通過其形式層感悟其內核層。做到能夠識別和排除形式層的干擾,不被每個歷史階段所混入的與內核層相矛盾的內容所欺騙,而直指和牢牢把握其內核。

然而,微妙的是,內核層與形式層的區分,只是邏輯上的,而非現實上的,只能靠感悟感知,而不能靠直接觀察。只要用心去學習和研究易經,就能覺知到這一邏輯,覺知到其內核的存在。在現實上,易經就是由不同歷史階段的具體的形式而構成,內核隱藏在形式之中。

也就是說,內核層與形式層實際上是一體的。內核離不開形式,形式離不開內核。它們之間的區分,是邏輯上的,只是靠我們的感悟感知。

這就如一個人的性格和行為。性格是他的內核層,行為是他的形式層。通過其行為,可以感悟感知其性格。但是,性格與行為是一體的,性格寓於行為之中,行為又是性格的展開。性格是不變的,而行為卻是變化的。對一個人,我們只有通過其不斷變化的行為,去感知和總結其不變的性格;然後通過其不變的性格,去推知其不斷變化的行為。

內核層是易經的性格,形式層是易經的行為。

這就是繫辭傳中所說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就是內核層,就是性格,器就是形式層,就是行為。道器是合一的,道不離器,器不離道。

《周易》是易經在周朝至戰國這段歷史時期內,易經的具體形式表現。所以,《周易》是易經在一個具體歷史階段的具體形式,也包含了易經的內核。但同時,內核層與形式層之間有存在很多矛盾。所以,《周易》是易經,又不是易經。絕不可把《周易》這本的所有字句,所有觀點都直接當成易經。


既然,每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都會有新的矛盾混入,會導致易經的形式層中存在更多的偏離內核層的內容。所以,在易經的初始階段,形式層更能清晰表達內核層。

易經的初始階段是經卦階段。易經的卦分為「經卦」和「重卦」。經卦是三畫卦,重卦是由兩個三畫卦上下相重而組成的六畫卦。2的3次方是8,6次方是64,所以,經卦共有8個卦象,重卦共有64個卦象。

經卦和重卦也是易經早期的兩個發展階段,而經卦階段又在重卦階段之前。所以,經卦階段是易經史上最早的階段,也是易經最純正的階段。具體的歷史時期是伏羲加神農時代。神農時代是農業時代的早期階段,而伏羲時代則是農業之前的野生糧食時代。在伏羲時代人們開始採集野生的小米來當做食物。

憑藉現代的考古學和人類學資料,大概可以確定,伏羲時代的存在時間大約在16000年前-10000年前之間,神農時代時代的存在時間大約在10000年前-5500年前之間。所以,整個經卦時代持續的時間非常長,大約10000年左右。

關於易經歷史的十大階段的具體情況,包括斷代的依據,下一節將更詳細地來講。

經卦以及接著的重卦時代,合起來可以稱為卦象時代。這個時候易經在記載形式上只有卦象,而無文字,沒有文字化的卦爻辭。易經的文字化,文字化的卦爻辭的出現,是從西周開始的。在易經古老的歷史中,這是非常晚的。

在卦象時代,尤其是在經卦時代,在形式上,易經完全是通過卦象來表達的。易經的內核就完全表達在易經的卦象之中。即便文字出現之後,卦爻辭開始出現之後,這種格局並沒有發生改變。從根本上說,文字只是對卦象的釋讀和說明。

《周易》一書的內容包括三個部分:卦象部分、卦爻辭部分和易傳部分。這三個部分在出現時間上是有先後順序的,卦象最古老,卦爻辭次之,易傳最晚。從接近接近內核的程度看,卦象最接近,卦爻辭次之,易傳最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9nJdp2wBvvf6VcSZBYy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