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作為驅動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重要引擎,推動了各行各業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高校作為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陣地,不僅要引領這一教育變革,還要不斷完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一大批能夠適應和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創新型技術人才。
當前,人工智慧為思政教育向數字化、智能化發展帶來了重要機遇和驅動力,為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注入了新活力、擴展了新範式。拔尖創新人才是推動科技創新、引領產業革新的核心要素,是人才資源中最關鍵、最稀缺的頂尖部分,對於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重大意義。他們具備較強的專業素質、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往往對獨立思考和獨立行動的個性化需求較強,更加重視自身綜合能力的提升。思政教育必須與時俱進,緊扣拔尖創新人才的特點,準確把握人工智慧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規律,通過人工智慧賦能思政教育,助力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教學理念守正創新
在教學理論上,人工智慧賦能思政教育既是對傳統思政教育理念的守正,實現了學生全面發展的價值追求,也是對思政教學模式的創新,以主體、過程、空間等創新方式擺脫了教學困境。人工智慧的算法技術並非單純的工具技術,而是蘊含明確價值取向的新興力量。因此,高校要培育拔尖創新人才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突破西方國家算法技術優勢,解決我國「卡脖子」難題,將拔尖創新人才的獨立行動轉變為有組織的科技創新和產業革新行為。
從內在邏輯看,人工智慧的數據和算法將深刻改變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教育者可以利用人工智慧的海量數據,更全面地觀察學生的學習動態,掌握其思想觀念、價值觀念等方面的變化,進而匹配相應的思政教育資源、思政元素。通過立足專業基礎,厚植拔尖創新人才的家國情懷,培樹全球視野,培育精益求精的精神,堅定理想信念,立志為黨、為祖國、為人民多作貢獻。
從外在邏輯看,人工智慧構建高校思政教育人機協同的智能系統,使思政教育的育人內容和方式由傳統的「連結式教學」向「互嵌式教學」轉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在人工智慧的教學情境中更加平等和開放。
教學內容因「智」而新
在教育供給側,人工智慧通過數位技術的應用,生成並提供海量的知識內容和教學數據信息,與傳統教材內容形成立體知識網絡,逐步建立思政教育的「數字知識庫」。
在教育需求側,人工智慧通過數據分析、整合、共享及評估等方式,識別受教育者的學習狀態和學業水平,對人才培養進行實時評價,並與傳統教育感知相融合,共同構建智慧教育生態,逐步建立思政教育的「智能評價庫」。
在教育主客體交互環節,可以利用人工智慧建設以學生為中心的多維度、智能化、科技化的全立體復合式教學場景平台。以虛擬仿真技術搭建虛擬場景,可以使思政教學從物理空間拓展到多維空間,增強課堂活力。
通過上述「兩庫一平台」的搭建,可以大幅提升思政教育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例如,利用智能化在線學習平台開展線上線下混合的教學活動,通過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擴展現實、信息可視化等技術,發揮智能算法和大數據資源在計算上的全面性、準確性、系統性優勢,監測跟蹤線上線下展現的各種價值觀交鋒對抗、接納互補、碰撞融合等動態過程,以便及時對思政教育各環節進行結構優化與功能升級。
教學形式乘「智」而上
拔尖創新人才的思維更活躍,個性化需求更強,對教育的精細化水平要求更高。因此,我們一是要利用人工智慧對思政教育的內容生產、過濾和推送等環節進行精準定位,實現課程的個性化定製。思政課教師通過使用人工智慧技術能夠精準掌握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習慣,實現教學從「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激發他們的學習主動性。
二是要根據教學目標、課程內容、實施環節的特點,將人工智慧技術有機融入教學過程,並持續優化教學過程。同時,利用人工智慧技術進行教育過程的監測和分析,結構化搭建預測模型,實時進行教與學的調試,做到教學匹配度的最大化。
三是要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對思政理論進行形象化詮釋,使思政教學成為能讓學生真實感觸和體驗的教育場景,開創一種新的主客體「共在」模式,進而更有效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比如,高校藉助增強現實、虛擬現實等技術,將學理性較強的理論概念變得形象直觀、有理有趣,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提升思政課的感染力和實效性。
教學載體依「智」而為
思政教育越立體、越直觀,越能吸引人、啟發人。人工智慧化的教學載體為思政教育教學提供了更便捷、高效、優質的支持和保障。因此,我們一是要順應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強調跨領域、跨學科性的特徵,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建立不同學科領域之間的學術聯繫,實現思政內容與跨學科知識的有機融合,特別是與學生成長發展相關的學科,比如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
二是要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幫助思政教育及時捕捉熱點、發現並分析問題,結合問題與實際需求對思政教育內容進行實時優化,使其更容易被學生接受。三是要加強算法設計、模型搭建、圖像識別等人工智慧技術的培育與應用場景的實踐,深化師生對人工智慧技術內涵與應用情境的全方位理解,藉助人工智慧技術實現虛擬場景與現實場景的銜接,在虛擬式、交互式的學習場景中,內化抽象的價值觀,從傳統的「宏大敘事」和「大道理」的灌輸式教育方式,向啟發受教育者主動探索的教育敘事轉變,切實提升教育實效性。
(作者系廣東工業大學副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4年10月21日 第06版
作者:王亞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