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養廢」後發現:用力夸孩子的父母,往往難養出有出息的娃

2022-10-15     母嬰參考

原標題:把孩子「養廢」後發現:用力夸孩子的父母,往往難養出有出息的娃

把孩子「養廢」後發現:用力夸孩子的父母,往往難養出有出息的娃

「誇獎教育」,是我們這幾年一直在給父母灌輸的教育理念。

然而,在實踐的過程中,不少父母卻遇上了難題。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用力夸孩子,怎麼成為我的錯?

曉琳家孩子今年初三,正面臨著升學的壓力。今年上半年,在一次測試之中,孩子的考試成績不佳,相較過去下滑了十幾個名次。

看著孩子悶悶不樂的樣子,曉琳心裡也擔憂不已,害怕兒子的自信心受挫。於是便安慰孩子道:「沒關係,你已經很努力了,這一次只是失誤而已,下一次一定能考好。」

結果小孩反而突然發怒,責怪母親在諷刺自己。

後面的幾次小考中,兒子依舊發揮失常。曉琳雖然內心也焦慮,但是又不敢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只是一次次地安慰、誇獎著孩子的努力。

結果發現兒子非但不受用,還開始有些自暴自棄,成天心不在焉,不願意好好學習,連老師都說,孩子平時上課經常走神,跟同學之間的交流也變少。

後面曉琳特意去諮詢一位有著多年教育經驗的朋友,朋友便發現漏洞,說明可能是父母的誇獎,刺激到了小孩敏感又脆弱的自尊心。

「我夸孩子難道也不成,怎麼成了我的錯呢?」曉琳十分不解。

「誇獎本身沒錯,錯的是誇獎的時機和方式出了問題。」朋友耐心解釋。

誇獎≠鼓勵,不當的誇獎也是一種「隱形暴力」

很多父母像曉琳一樣,把誇獎當作一種鼓勵,以為能藉此激勵孩子,激發其內驅力。

可正如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所說,只有適當表揚,才能激發孩子的主動性。

敷衍空洞的誇獎、不看場合和時機的鼓勵,反而可能成為「隱形暴力」,給孩子的心理留下難以磨滅的陰影。

A:敷衍空洞的誇獎,容易引起無數聯想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歷過這種事情,很多時候我們被別人誇獎「你真的很努力」時,心情都尤為複雜,總覺得對方是不是在說自己「不夠聰明」、「天分不夠」,所以才只能夸努力。

當被誇「你真可愛」時,又會懷疑是不是別人覺得自己「不夠漂亮」,被誇「你人真好」,又懷疑別人是在說自己「好欺負」。

所以你們發現沒有,很多時候,大家敷衍空洞的一句誇獎,很多時候容易引起無數聯想,讓人懷疑你誇獎時的真心。

還記得《奇葩說》曾經有一個辯論題,「TA真的很努力是一句好話嗎?」

辯手陳銘的一段發言令人印象深刻,他提到「夸人努力」是一句不太好的話。

並從傳播學上來解釋,這句話是一句「噪聲很大」的話,會影響意思的表達,引發歧義,讓被誇獎者浮想聯翩。

而且再用「真的」來強調,更會讓人有不好的聯想,讓大家把關注度都放在「不太好」的結果上,而不是「努力」這個過程。

「明明這麼努力,結果還不太好,是不是你自身……」

後面的形容詞,想必大家心中早有答案。

其實孩子們的內心過程也是如此,很多時候父母敷衍的誇獎,反而會導致孩子們想得太多,覺得父母是在諷刺或者否定自己,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受到打擊。

因此,教育專家們建議,在讚美或者鼓勵一個人時,要學會誇獎某個具體的點,告訴他具體是哪個地方做得好,而不是空洞的評論。

B:不停地誇獎孩子的天賦,反而可能扼殺孩子未來更多可能性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做過相關實驗,發現那些被誇「聰明」的小孩,抗挫折能力較弱,在遇到困難後容易放棄。

專家分析,這是因為被誇「聰明」,是在表揚孩子的天賦,潛意識中在暗示孩子:你先天就有優勢,後天不用太努力就能輕而易舉取得好成績。

這也會無意識地讓孩子們忽視了努力的重要性,扼殺其「成長型思維」。長期下去,只會消耗自己的天賦,自視甚高,抗挫折能力差,結果未來的發展反而不如那些後天努力的人。

另外,專家還發現,如果父母不停地誇獎孩子,一味地讚揚他們的天賦,其實是在給孩子們施加壓力,特別是那些天賦可能本身一般的小孩,父母不停的誇讚只會令他們背負枷鎖,未來難有大出息。

父母說話的方式,決定了孩子將來有沒有出息

「父母說話的方式,決定了孩子將來有沒有出息」,這句話不知道大家是否聽說過。

作為父母,我們在教育孩子時,言語中要多表揚,這是一種尤為重要的教育方式,但如何「說好話」,這還真是一門學問。

我們既要出自真心,還能讓孩子不產生歧義,這樣才能讓孩子日後更有出息。那麼究竟該如何做呢?

1、多表揚事實,而不是人格。多落實到孩子具體的行為的優秀,例如誇他「家務做得好」,比只會誇他是「好孩子」顯得更加真誠。

2、多表揚過程,而不是結果。可以具體讚美孩子處理問題的過程很優秀,例如「你解這道題的時候,提供了很多關鍵性的想法,對我很有啟發」,這比單純夸孩子「聰明」更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67c0ef5c44ce04fb87a5d9f0d0eb2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