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種迷你小尾巴鋪天蓋地一樣地席捲隨身HIFI領域之前,Chord和弦家的Mojo一直是許多人的「手機伴侶」首選,我曾經無數次在展會現場看到頭髮花白的老燒帶著一台Mojo捆在手機上進行試音。雖然目前便攜型小尾巴產品有後來居上之勢,但從品牌認可度、保有量來說,Mojo的體量依舊不容小覷,二代的更新也是遲早的事,而Mojo2目前已經正式發布,國行定價為4380元。
Mojo2我拿到首台樣機後就第一時間進行了開箱試玩,短時間內即便並不能體驗到它的全貌,但我也敢肯定地說Mojo2的升級點是非常之巨大的。雖然在外形方面和前作沒有太大出入、甚至在接口配置方面都仍舊有保守之處,但Mojo2除了在聲學素質上的大幅度升級外,全新的無損UHD DSP(對不同頻段可以實現±9dB的調節)功能在耳機的適配性、可玩性方面,幾乎對所有的同類型產品都是降維打擊,更別提其品牌美譽度的信仰加成能夠在銷售端帶來巨大的營銷優勢。
開箱環節就不多做介紹,打開即是本體,給了非常多的紙片資料和說明,而原配的附件則僅有一根Micro-USB轉USB-A口的線,可以用作充電以及PC端的USB信號輸入。但大家大可不必擔心,Mojo2是標配了USB-C口的,並且有獨立的Micro-USB充電口,同軸、光纖的輸入口也保留了下來。機身的設計語言和外殼工藝方面和上一代幾乎如出一轍,但燈球(按鈕)從原先的三個改為了四個,在開關機、加減號的基礎之上多了一個M的菜單按鈕,可以結合加減號來實現多種功能的切換與調節。
大家在購買之時需要注意,原包裝內的附贈線材有且只有一根Micro-USB轉USB-A,如果想要連接手機的話需要自備對應的線材,基本上如果你們手頭有小尾巴產品的話倒是不缺這類線材的。數字類的這種短線雖然理論上對音質的影響不大,但實際聽感中還是會有可聞的區別,預算充足的燒友當然也可以儘可能去選擇另購用料更好的USB線材。
和同類型的「大尾巴」相比,Chord家在硬體結構方面使用了比較特殊的FPGA方案,通俗點說就是沒有傳統的所謂DAC晶片,通過一塊FPGA晶片就可以完成數位訊號處理、解碼、放大、包括EQ、電源管理等所有的功能,放到當下而言,這種FPGA技術也可以讓廠家不受部分DAC晶片停產、價格大幅度上漲、缺貨等情況的桎梏,而且依然能夠實現768Khz的頂級PCM解碼能力,DSD硬解支持到256。在硬體方面,升級過的FPGA晶片與全新的隔離電池和重新設計的電源模塊,MOJO2擁有更快的充電速度、更低的發熱、更高的電源使用效率。Mojo2現在採用了直流耦合與數字直流伺服系統,以及具備改進的WAT濾波器,使用40個DSP核來提供40960個點位,加上對4e脈衝陣列DAC的改進,實現了更好的噪聲指標、並帶來更為中性還原的聽感。
Mojo2相比於一代來說最大、也是他們官方最引以為傲的功能在於「UHD DSP」功能,號稱可以在完全不影響音質的前提下實現無損的EQ調節,而且官方給出了4種頻段、提供±9dB、總計18dB的調節,這也直接導致了我並不打算去詳細展開來聊Mojo2的聽感,因為其可玩性簡直是大到了離譜的程度——4個頻段範圍的總計18個dB的無損調節,其對耳機的適配能力已經達到了沒有競品可比的地步。
什麼,你說無損就無損了?那我們上AP測試。
在剛開始測試的時候,我選取的是2個極限頻段,也就是低頻和高頻部分的調節,接入32歐負載、把輸出功率調節固定在100mW(1.7Vrms左右),播放192Khz測試文件,分別測試總諧波失真和動態範圍,可以直觀地看出EQ調節是否引入了額外的失真與噪聲。
這是在關閉所有EQ的前提下測試出來的總諧波失真和動態範圍,分別約為0.0013%和114dB。
這裡我使用一個匯總圖來給大家展示了在調節低頻和高頻EQ時,分別選取±9dB的兩個極限場景的調節下,失真和動態範圍的數據,不難看出即便把EQ開滿也都是完全沒有劣化這兩項指標的,而部分圖片中失真達到了0.0014%是屬於正常情況,因為我測試的時候瀕臨沒電關機,本身就會影響硬體性能,而且同一機器的同一條件下,失真本身也不是完全固定的。
那麼此時也許會有了解過AP測試原理的人質疑說,測試文件都是1Khz的,但你測極限的高低頻,避開了這個頻段,是不是作弊了?首先,即便是播放1Khz測試文件,其他頻段的改變也會影響總體測試結果,但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口舌之爭,我還是根據官方文檔中的介紹,選擇了覆蓋到1Khz的「中低音」調節來重新跑了一遍測試。
還是和之前的測試結果一樣,完全沒有帶來絲毫的影響。
所以,從測試結果加上我個人的主觀聽感,我敢為【Mojo2確實做到了無損EQ調節】這一觀點負責。
除了UHD DSP以外,我還想單獨聊聊、並測試一下Crossfeed功能,也就是「交叉饋電」。這一功能最直觀的調節點在於聲場規模的大小,尤其是能給縱深帶來讓人咋舌的加強。從字面意思上理解的話,其實很好解釋,那就是左右互饋一些聲音信息,那至於為什麼互饋就能達到改變聲場的作用,甚至官方還強調了是可以「模擬出音箱」的效果來的,在這裡給大家舉一個通俗的例子:耳機在播放音樂時,你的左耳雖然能夠感受到右側的聲音信息,但本質上左耳是聽不到右單元發出的聲音的,但音箱不一樣,你的任意一隻耳朵都可以聽到兩邊單元發出來的聲音,而Chord通過這一原理,使用特殊算法的Crossfeed方式來實現了聲場大小的調節。
這是在關閉Crossfeed模式下,我播放只具備左聲道信息的測試文件的波形,能看到右耳也存在一些信息,但基本上是平的。
以上三張圖是分別把聲場調節開到最小、中等、最大模式下的波形,不難看出隨著調節程度的加深,右耳所多出來的聲音信息也是更多的,能夠直觀反映在輸出電平上,而且看波形也是一個正常的形狀和幅度。
和UHD DSP不同的是,既然兩個聲道引入了額外的聲音信息,那必然是會對失真有所影響的(但官方並沒有宣傳無損Crossfeed),最小、中等、最大聲場下的失真分別約為0.003%、0.0038%、0.0033%,雖然比原本的0.0013%有所增加,但本質依然是處在一個低失真的範疇之內,而且沒有引入額外的噪聲,114dB的動態範圍參數自始至終沒有任何的變化。
而Mojo2本體的硬體測試我自然也是沒落下,雖然體積沒大到哪裡去,但既然官方都宣傳「可驅動任何耳機」了,除了必測的16歐和32歐負載以外,我還是加入 了300歐的測試。
在比較常見的32歐負載下,Mojo2可以達到121dB+的信噪比與動態範圍,輸出功率達到461mW(THD+N<0.1%),16歐下的輸出功率和32歐基本持平,噪聲表現有輕微下降,而300歐下可以達到62mW的輸出功率,作為單端設備來說表現還不錯。
在實際聽感表現中,雖然Mojo2比類似P6p這種旗艦播放器在高阻模式下的輸出功率高不了多少,但驅動頭戴的聲音表現力(動態、空間感、結像、兩端延展等)是明顯勝過傳統便攜播放器的,如果是低阻頭戴那就更不在話下了。驅動我手頭Sendy 孔雀的聲音表現已經堪比一個小型台機的表現,像如果手持Meze Empyrean這種易驅動型的頭戴,Mojo2所呈現出來的聲音上限已經相當夠高。
而關於聲音部分,我這裡並不打算長篇大論地去展開講聲音細節、搭配什麼的,而因為即便是有這麼強大的EQ調節功能,其也具備一個基礎的聲音底子,而且隨著EQ的調節,Mojo2在透明度、音色冷暖等方面也不會帶來明顯的變化。如果讓我來概括的話我還是願意用「現代型數碼聲」來形容一下Mojo2的調音:極其變態的透明度,可以用純潔無瑕來形容,而且在不開啟任何Crossfeed效果的前提下聲場也足夠的寬廣,並且縱向高度和深度是充沛的。Mojo2的結像表現非常優秀,可以說和「HUFI」沒有半毛錢關係,清晰、凝聚、甚至帶點銳利感,尤其是高頻部分的器樂表達會顯得較為有攻擊性、有明顯的金屬質感。
如果說有什麼音色上的缺陷,那麼過於強調素質感或許就是Mojo2的短板,細節給的比較撲面而來的感覺、線條感強且密度較大,相對缺乏一些蓬鬆感和厚度,如果碰上本身比較刺激、聲音偏亮的塞子會讓高頻顯得比較沖——此時UHD DSP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壓制一下中高頻和極高頻會對這種能量感有很好的收束效果。
我知道很多人會關心Mojo2和一代在聲音方面有什麼區別,我也特意借了一台來現場做AB,但實際聽過以後我覺得這一部分的內容可以簡單概括一下,不需要去把某些方面拎出來單獨對比,總結一下就是【全面提升的素質+更為均衡的素質+更好的雜食度】。而即便你沒有聽過Mojo一代,應該也對它的「流行味」有所耳聞,總體而言是中低頻表現比較出彩的機器,人聲的表現較為清爽甜亮、位置相對貼臉,橫向聲場不算突出。而Mojo2的人聲有一定的潤澤度,但結像的形體感較小,不是那種會把人聲的位置和味道做的比較突出的類型,對兩端的延展度和質量較為看重,而且聲場規模明顯要大了一圈,而且在驅動頭戴時的聲音全面性碾壓Mojo一代的表現。從適配性來說,Mojo2是屬於不會給後端引入明顯染色的類型,能夠很好地打開耳機的聲場、層次感,對於偏暗、偏糊的塞子有非常好的改善作用,也比較適合搭配類似耳塞中的Dark Sky、FW1800、Khaos,頭戴中的HD600、DT1990Pro、Empyrean這種厚聲型的風格。
如果要說還有什麼遺憾,我覺得可能是一些涉及到「體驗」的部分,比如不支持USB-C口的充電,沒有附贈手機OTG線材、以及一些方便連接播放器作為轉盤的數字線材等,而即便是數字線材,從實際聽感上也會對聲音帶來小幅度的變化,所以不同用戶對Mojo系列的產品可能會存在一些評價方面的差異。而手機OTG線的話,大家可以根據自己所需要的接口、長短等需求進行另購,我們國產的ddHIFI、揚仕、澤豐都有便宜好聲的型號可選,當然,我也不排除在正式上市時,經銷商會自發地進行附贈。而在純HIFI的角度上,最戳到一些用戶心裡的應該就是平衡口的缺失了,我作為單端黨來說雖然並不介意,但站在評測者的角度,2022年的隨身產品如果不配備平衡口,那無疑是實打實的槽點,而按照Chord的產品疊代速度,可能未來幾年內都很難看到配備平衡口的Mojo問世。
這可能是近幾年來寫的最為費事、費腦子、甚至連處理圖片素材都消耗了巨大精力的一篇前端類產品的文章,但Mojo2確實值得為它耗費的時間,尤其是在測試UHD DSP和Crossfeed時,不論是聽感還是在AP測試儀上的參數反映,也都讓我感受到了無數樂趣。但即便是一篇長達4K字的文章,我也沒有真正地全方位去給大家展示到它的全貌,這篇文章就當做是拋磚引玉吧,相信大家上市後還能夠看到各路媒體、民間大佬們的分享,而因為目前全國只有兩台樣機,另一台在三耳工作室手裡,我也非常期待三耳林俊聲老師的分享體驗。
我有預感Mojo2會長期活躍在隨身HIFI市場裡為人津津樂道和長期持有,在展會上也會是又一款用戶手中、品牌方展台上的搭配香餑餑。其聲音硬實力和各種玩法上的軟實力結合起來的這種高素質+高度可玩性+高度耳機適配性的結合,暫時沒有什麼競品可言,和上一代基本持平的發售價可以說很有誠意,會是目前我認為新年後最得值得關注的隨身新品,暫時沒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