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跑出千億鋰電「新黑馬」

2023-08-31     支點財經

原標題:湖北跑出千億鋰電「新黑馬」

楚能新能源智慧工廠

一塊塊「楚能造」的鋰電池,正「飛」向全國各地。

成立剛滿兩年,武漢、孝感、宜昌三大鋰電池基地就已投產,一期項目合計年產能超100GWh(百萬度)。再過三年,總投資1375億元的三大基地,就會全面投產,年總產能將達350GWh。屆時,三大基地預計能實現年工業總產值2650億元,帶動就業8萬人。

千億鋰電「新黑馬」,已經悄然崛起。這匹「新黑馬」名叫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楚能新能源),由六年蟬聯武漢民營企業100強前三甲——恆信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代德明,於2021年8月創辦於湖北。(相關閱讀:武漢民企百強榜單有哪些看點)

楚能新能源集新能源儲能電池、動力電池、能源管理系統的研發、生產、銷售、服務於一體,是一家致力於為全球新能源用戶提供一流整體式解決方案和服務的新能源創新科技企業。

作為楚能新能源董事長,代德明在接受支點財經記者採訪時透露,目前公司產品產銷兩旺,基本沒有庫存,銷售規模已有數十億元,隨著產能的不斷爬坡,供應量會更加充足。

楚能新能源,何以在兩年時間強勢崛起?

楚能新能源董事長代德明

三大基地「閃電」投產

8月28日,楚能新能源宜昌鋰電池產業園,隨著啟動儀式的進行,一期項目正式投產。

70萬平方米的廠房內,布有4個長523米、寬123米的智能化、現代化超級電芯工廠,22條全自動生產線,可生產包括電芯、模組PACK、大型儲能貨櫃等在內的20多款產品。其中,動力產品可應用於乘用車、商用車、船舶、重卡等領域,儲能產品則覆蓋用戶側、工商業側、電網側、電源側等多種應用場景。

一年前,這裡還是一片平地。如今,一塊塊「楚能造」的鋰電池,在經過合漿、塗布、輥壓、模切、超聲焊、注液、容量測試等數十道工序後,從生產線上「新鮮出爐」。

兩個月前,宜昌基地的東面——楚能新能源孝感鋰電池基地,年產35GWh的一期項目投產。從開工到投產,該基地用時13個月,這裡已建有3個電芯工廠、9條全自動生產線、2個模組PACK工廠。(相關閱讀:楚能新能源孝感超級智能工廠今日投產)

更早之前,也就是去年11月初,與孝感基地相鄰的楚能新能源武漢鋰電池基地,年產10GWh的一期項目投產。

產能一期比一期大,投產速度卻越來越快,「閃電」投產的楚能新能源跑出了「楚能速度」。

「短短兩年時間,楚能新能源就在多個基地實現投產,產能在行業內處於前列,展現了極大的潛力和實力,是非常值得關注的公司。」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工程副主任袁帥在接受支點財經記者採訪時感慨。

中國鋰電行業權威諮詢機構高工鋰電評價更高:「楚能新能源憑藉超級『起跑力』,走在新勢力前列」。

首創「浸默」系統「彎道超車」

作為新勢力進入鋰電行業時,楚能新能源也曾飽受質疑。

「兩年前,大家還在說不可能(指「楚能造」鋰電池);一年前,也還有人在質疑我們。」回顧楚能新能源的發展歷程,代德明坦誠地說,「但我相信努力可以改變一切,沒有人我們可以招,有困難我們就逐一突破,我們用事實證明了一切。」

楚能新能源與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材料研發南方基地——中科院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共建楚能創新研究院(相關閱讀:又一創新研究院落地武漢!與楚能新能源有關),並聘請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教授黃學傑及胡勇勝、電科院資深專家來小康、武漢理工大學首席教授麥立強、三峽大學教授楊學林、華北電力大學副教授鄭華等6位國內新能源電池領域研發界領軍人物,為楚能新能源專家委員會首批專家。

截至目前,楚能新能源擁有研發人員超1500人,提交鋰電相關專利超2800項,相關產品獲得國內外權威機構認證50餘項。

首創的「浸默」電池安全系統,讓楚能新能源實現了「彎道超車」。眾所周知,安全是鋰電池的「生命」。代德明介紹,關於產品安全問題,楚能新能源開了上百次會議,專門探討產品的安全性和一致性問題。

2022年底,楚能新能源成功自主研發「浸默」電池安全系統,通過將有熱失控風險的區域,採用液體消防介質完全浸沒起來,可將該區域與外界隔離不對外擴展,實現PACK級消防。

具體而言,電芯熱失控發生時防爆閥開啟、3秒內消防報警、10秒內啟動抑制動作,70秒完成液態抑制劑電池包浸沒,並將電芯溫度從最高150℃左右降至70℃左右,確保電池模塊無熱蔓延等風險。

今年5月,在2023國際光伏展上,楚能新能源「浸默」電池安全系統獲得「儲能技術卓越獎」;8月中旬,由楚能新能源研究團隊撰寫的《針對電化學儲能的浸默式消防系統研究》一文,被中文核心期刊《消防科學與技術》錄用並刊發;同月底,在EESA第二屆中國國際儲能展覽會&第十屆中國國際光儲充大會上,楚能新能源「浸默」電池安全系統再獲「2023年度最佳儲能消防解決方案獎」,楚能新能源則榮獲「2023年度最佳儲能電池供應商獎」。

值得關注的是,緊跟楚能新能源步伐,「浸沒消防」已成為鋰電行業「新寵」。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已有數十家鋰電企業,推出了各自的浸沒式消防系統。

生產一代、儲備一代、研發一代,具備全產業鏈覆蓋能力,是楚能新能源的產品戰略。目前,楚能新能源搭載「浸默」電池安全系統的電芯產品已有20餘款,包括「楚能一號」280Ah(在供電電流強度為1A時能持續工作280小時)電芯、聚能π314Ah大電芯、船舶專用320Ah電芯等。

其中,船舶專用320Ah電芯是最新一代產品。高安全、長壽命、低成本,被認為是鋰電行業最重要的三大元素。該產品通過對正負極、電解液、陶瓷隔膜等材料和結構的優化,進一步提高了電芯的隔熱能力,產品循環次數可達1.2萬次,使用壽命可超20年。同時,由於構件減少10%,電芯每Wh(瓦時)成本可減少3.5%。

代德明表示,自去年底武漢基地率先投產後,楚能新能源的產品已陸續交付,並滲透到了電站、乘用車等領域,公司完成了多個大型電站的發電項目,還有多個項目正在推進中。

據悉,國家能源集團、金風科技、天皓新能、京能國際、中電建江西水電、湖北港口集團……多家新能源行業的佼佼者,都已與楚能新能源簽訂採購訂單。

楚能新能源武漢基地鳥瞰圖

一聲價格「驚雷」震動全行業

今年8月,在2023高工光伏新型儲能大會上,代德明的一項宣布再次震驚鋰電行業,「楚能新能源280Ah儲能鋰電池,將以不超過0.5元/Wh的價格(不含稅)銷售,產品質量按照行業標準進行質保,價格不受上游碳酸鋰價格波動影響」。

這被行業戲稱為「一聲驚雷」,因為相比市場上的價格,該價格同比最高降低約40%。公開信息顯示,今年6月,國內儲能電池集采報價多在0.6元/Wh以上。

對宣布該政策的背景,代德明解釋說,不能只有我們賺錢,也要讓下游賺錢,只有大家都能賺錢,才能快速提升產業滲透率,推動新能源產業加快發展。

目前,楚能新能源已執行0.5元/Wh的價格。代德明稱,執行該價格的底氣,在於楚能新能源三大基地均採用了行業最新前沿技術,按照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等多項最高標準打造了超級智能工廠。

在楚能新能源的超級智能工廠,從原材料甄選到成品下線,數字化幾乎貫穿了每一道工序,AGV智能輸送小車、機械手臂、機器人,都在各自「崗位」上有序工作著,自動化率達98%。

「未來,我們會進一步通過大規模、高效率的生產能力,持續賦予楚能新能源成本管理優勢。我們的目標是,進一步降低儲能鋰電池的價格。」代德明信心十足地說。

立足國內,面向全球。楚能新能源希望,不久後的將來,「楚能造」鋰電池不僅暢銷全國各地,還要「飛」向全世界。

楚能新能源聚能π314Ah大電芯

湖北鋰電產業尚需更多「楚能」

從區域發展角度來看,楚能新能源的飛速成長,有利於湖北鋰電產業實現更好發展。

今年7月,湖北省能源局發布《關於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的函》,計劃將湖北打造成為全國有影響力的新型儲能產業發展高地,提出要完善延伸鋰電池產業鏈,引導武漢、襄陽、宜昌三大都市圈,在各自優勢領域有序發展鋰電產業。支持寧德時代、億緯鋰能、楚能新能源等龍頭企業在湖北做實做強,引領帶動一批產業鏈企業布局湖北。

《湖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則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要形成2個千億級特色產業。

目前,湖北已形成以本土楚能新能源、駱駝股份、格林美等為基礎,以外來寧德時代、億緯鋰能、中創新航等為代表的鋰電池產業集群。

不過,從綜合數據來看,湖北鋰電產業還有待進一步發展。《2022中國鋰電產業發展指數》(遂寧指數)顯示,以湖北為代表的華中地區,仍是鋰電池次主產區。

武漢市新能源汽車產業協會秘書長師廣有指出,湖北省磷礦儲量居全國首位,發展電池儲能產業具備先天優勢,寧德時代、弗迪電池、中創新航、億緯鋰能、欣旺達等電池龍頭均已在湖北布局,但湖北未能產生進入全國前十的本土企業。

這一窘境有望因楚能新能源改變。根據規劃,再過三年,楚能新能源三大基地350GWh產能將全部投產。屆時,以生產規模計算,楚能新能源將躋身行業前十,湖北也有望從鋰電池次主產區「變身」為主產區。

成為鋰電產業新高地,湖北不僅需要楚能新能源,還要有更多的「楚能」。

記者林楠 何子君

編輯丨劉定文 胡馨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4a3ed4c2118d330b38a45061735cc8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