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出生於1881年,蔡元培出生於1868年,年齡相差13歲。
魯迅是浙江紹興人,蔡元培也是浙江紹興人,標標準準的老鄉。
因為相差13歲,兩人年少時的經歷大不相同。
蔡元培乃是晚清的進士(全國第三十七名),成了清朝的翰林編修。
通俗點說,年齡老則入行早,比如甲午戰爭時,蔡元培已經在提倡西學了,而魯迅(原名周樟壽)剛剛改名為周樹人,剛剛在南京開始求學之旅。
魯迅是留日學醫不成,改為習文的「海歸」。
當然,他自己說是看了一部震撼極大的電影,頓時感悟到學醫無用,改為習文:「醫學並非一件緊要的事情,如果中國人思想不能覺醒,不能改變精神,中國就沒有希望!」
理由轉折的很好,很高大上,讓後人由衷的敬佩。
但兩人有一件事,是不約而同的一致:髮妻放在一邊,然後和自己的女學生結了婚。
新時代,忘了兔子不吃窩邊草,卻記得老兔子也愛吃嫩草。
魯迅和蔡元培二人,原本是沒有交集的。
以魯迅的性格,真心的朋友可謂寥寥無幾,許壽裳算是一個。
1912年,通過許壽裳,魯迅認識了同鄉蔡元培。
當時,臨時政府剛剛在南京成立。蔡元培出任教育總長,可謂教育界的「扛把子」。
正是因為蔡元培的任命,魯迅才成了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的科長。
這個科長,魯迅一當就是14年(周科長)。
1916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長,魯迅又被聘為北大教師(講師)。
魯迅又靠著蔡元培的關係,把自家老三周建人安排進了商務印書館。
還沒算完,魯迅在北京混不下去了(因為公開罵人被通緝),只能南下教書。
在廈門大學和廣州中山又和林語堂、顧頡剛等人鬧得不歡而散。
幸好趕上北伐勝利,魯迅急忙帶著家人到上海謀出路。
因生活所迫,情急之下再次託人向蔡元培求助。
已是國民政府大學院院長的蔡元培,在1927年大筆一揮,為魯迅送來一個不用上班就可以拿到300塊薪水的鐵飯碗:「特約著述員(又稱特約著述員)。」
當時復旦大學的教授,月薪僅是200塊。
這筆錢,魯迅一領就是4年(1927到1931年),解決了魯迅的大問題。
被魯迅罵過的郭沫若說過:「影響魯迅生活頗深的人應該首推蔡元培吧?這位有名的自由主義者(指蔡元培),對於中國文化教育界貢獻相當大,而他對魯迅始終是刮目相看的。魯迅進教育部乃至進北京教育界都是由於蔡元培的援引。一直到魯迅的病歿,蔡元培是盡了沒世不渝的友誼。」
然而,在思想上,魯迅與蔡元培早已經是南轅北轍、完全不同了。
蔡元培的理論可分為兩大部分:
教育上,他提倡教育模式要新穎,要不拘一格,思想要靈活,兼容並包,不因學術爭議而排斥,廣泛吸收各家所長。蔡元培反對呆板僵化,提倡健康教育、人格教育。
思想上,蔡元培倡導「兼容並包」。所以,在他任北大校長期間,北大成了「自由的高地」任何一種思想,無論是封建主義,還是資本主義,無論是保守,還是開放,在北大都可以自由的談論和探討,一時間,北大成了自由的沃土。
魯迅的理論,簡言之:一個字「左」,兩個字「很左」,三個字「特別左」。
左到在當時幾乎沒朋友,只有年輕的崇拜者。
魯迅和蔡元培正式「分道而馳」應該是1926年,蔡元培成了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之後。
當時自由主義者蔡元培倡導「潛心研究與冷眼旁觀」,這與自由主義者胡適「多研究些問題,少談寫主義」,非常之相似。二人都是自由主義者嘛。
魯迅對此嗤之以鼻,談到蔡元培時,曾說:「其實,我和此公,氣味不相投者也。」
1936年10月,一代文豪魯迅病逝在上海的寓所。
蔡元培參加魯迅治喪委員會,送輓聯:
「著作最嚴謹,豈唯中國小說史;遺言太沉痛,莫作空頭文學家。」
葬禮上,蔡元培又致詞:
「我們要使魯迅先生的精神永遠不死,必須擔負起繼續發揚他精神的責任來。」
1937年,蔡元培親自寫信給中央宣傳部部長邵力子,請其親自審查《魯迅全集》。
務必確保《魯迅全集》出版。
許廣平請蔡元培為之作序,蔡元培花了一個多月,才認真的為《魯迅全文》寫出了序文。
並欣然在紀念本上題字。
本文由後知後覺吳原創,歡迎關注和評論。
蔡元培
魯迅
魯迅、蕭伯納、蔡元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