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最「火熱」的一條魚,非加州鱸莫屬。隨著酸菜鱸魚的深入人心,和清蒸鱸魚日漸走上更多老百姓的餐桌,作為一條「明星魚」,加州鱸火熱的市場行情,當然也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許多「新人」也加入了加州鱸的「養殖大軍」,加州鱸養殖幾乎在全國遍地開花,正逐步演變成中國「第五大家魚」。2019年,加州鱸的產量已超過47萬噸,預估2020年加州鱸產量將至少有5-10萬噸的增幅。
然而,隨著加州鱸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伴隨而來的是與日俱增的疾病危害,夏季是加州鱸病害高發期,氣溫逐漸升高,給不耐高溫的加州鱸養殖帶來一定困難。
加州鱸正常的生長水溫在18℃~30℃。當養殖水溫超過30℃,其體內的各種生化反應就會紊亂,表現為熱應激狀態,消化腺不能正常分泌消化酶,食量減退,尤其是脂肪代謝和糖代謝會出現障礙,造成免疫力的下降,病害頻繁發生。
此外,夏季天氣變化頻繁,高溫往往伴隨著降雨,雨後放晴再轉高溫,使得魚塘水質變化很快,波動巨大。外部環境劇烈頻繁變化時,加州鱸在高密度養殖的情況下是有很大風險的:水質嚴重惡化,氨氮、亞硝酸鹽嚴重超標,藍藻爆發,加州鱸吃食情況不佳,肝膽病變嚴重;天氣突變造成魚缺氧浮頭,泛塘的情況。
本期為大家介紹一些高溫期加州鱸常見疾病症狀和流行情況,以方便養殖者和技術服務人員更加清楚認識加州鱸病害,採取相應措施對疾病進行預防,同時做到早發現早治療,以減少經濟損失。
01、諾卡氏菌病
病因:由鰤魚諾卡氏菌引起的一種細菌性疾病,鰤魚諾卡氏菌是一種革蘭氏陽性菌,其生長繁殖較慢,對常見抗生素較為耐藥,且可在內臟、肌肉等處形成結節包裹菌絲,阻礙了藥物對菌體的觸殺作用,因此,本病的治療見效慢、成功率低、成本高。
症狀:主要症狀為體表花身,創口鮮紅,或體表有濃瘡,擠壓有乳白色膿液流出;解剖可見肝、脾、腎等有白色結節,後腎常見巨大的囊腫物,剪開肌肉可見灰白色結節。取病灶或後腎膿液壓片鏡檢,見交錯成團的分枝菌絲即可診斷。
危害及流行情況:諾卡氏菌病是加州鱸中成魚階段流行最廣、危害最大的一種細菌病,主要危害50g/尾以上規格魚,全年均可發病,通常更易發生在高溫期環境較差的魚塘,諾卡氏菌侵染病魚免疫器官等原因,本病的治療難度很大,且高溫期發病快,病情急,一旦發病損失往往十分慘重。但是,在準確診斷的前提下,經分離病原菌進行藥敏試驗,並依據藥敏結果選藥、用藥,內服敏感藥物足夠長的療程,也有較高的治癒率。
防治方法:日常飼養過程中及時清理魚塘中的糞便,定期換水,高溫期對魚塘進行增氧;定期使用殺菌消毒藥物進行改底並在次日施用益生菌;定期使用中草藥製劑拌服餌料,保護肝腎健康與增強加州鱸體質。在高溫情況下儘量減少換水與殺蟲,避免過度投喂,營造良好、穩定的環境,促進機體康復;否則,水質突變或消化不良將使病情惡化,增加損耗。
在發病後應及時對病原進行分離並進行藥敏試驗,精準診斷並篩選出對諾卡氏菌敏感的治療藥物,然後將治療藥物與維生素C、護肝類藥物一起進行拌服,同時對養殖環境與水質進行改善,持續15天以上,即可獲得較為良好的治療效果。
02、爛嘴爛尾
病因:由柱狀黃桿菌感染引起的一種細菌性疾病。
症狀:病魚主要症狀為嘴部和尾部出現潰爛,粘附絮狀有機物及污泥,有時也會出現腹部及背部的淺表性潰瘍。解剖常可見肝、脾萎縮,膽汁外滲等。取病灶處表皮及鱗片鏡檢,可見仙人柱或仙人球狀典型柱狀黃桿菌菌落。
危害及流行情況:該病為主要危害當年魚。各種規格的加州鱸均可發生,發病時間短,死亡率高達60%。發病季節在春末夏季,28~35℃是最適流行溫度。需要指出,柱狀黃桿菌主要由體表入侵,形成體表病灶,但也可侵入肝、脾、腎等內臟組織。
防治方法:用生石灰進行徹底清塘,暴雨或「白撞雨」後及時使用復合碘等溫和型消毒劑進行水體消毒;平時定期施用乳酸菌、芽孢桿菌等有益菌;以及使用適量的微肥等維持水體適宜的肥度,維持水體pH弱鹼性等。發病後則可使用復合碘、硫醚沙星等進行水體消毒,若情況嚴重則需隔天再消毒一次;並拌喂4-5天敏感抗生素與膽汁酸、多維等抗菌保健藥物,同時保持正常投餌量以保證魚能夠儘可能多地攝食到藥餌。
03、虹彩病毒性爛身病
病因:由虹彩病毒病感染引起的一種病毒性疾病。
症狀:常見病魚體表(體側、尾部或頭部等)出現大面積、深度潰爛,病灶處肌肉呈灰白色、糜爛狀,魚刺裸露,嚴重者甚至可見內臟,且病灶附近肌肉鬆軟,有惡臭,鏡檢可見大量活潑細菌(圖1);但也偶見病魚僅表現為體表小面積、淺表性潰瘍病。(圖2)。
危害及流行情況:虹彩病毒是加州鱸最常見的病原之一,以5-10月份為流行高峰,幾乎所有規格的加州鱸都可感染,發病十分迅猛,死亡率極高,治療難度大,周期長,損耗甚至可達80%以上,近幾年來,對加州鱸養殖戶造成了非常嚴重的經濟損失。
防治方法:
由於目前業內缺乏漁用的抗病毒藥物,對於加州鱸虹彩病毒性花身爛身並無有效治療藥物。在處理時,應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其一,發現病魚時及時撈出,避免與其他健康魚接觸。使用溫和高效的消毒劑、中草藥等進行水體消毒,遏制病毒的水平傳播,防止病情進一步蔓延、惡化,再通過護腸護肝的膽汁酸進行調理。
其二,停料,水體潑灑五黃、Vc等解毒抗應激產品,並多開增氧機,以減輕魚體應激,提高抵抗力。此外,該類病魚常常伴有嚴重的肝臟病變,如肝臟腫大或萎縮、脂肪化等,體質較差,切忌使用強刺激性消毒劑或過度拌喂抗生素,以免加重病情。
04、血痘病
病因:病魚並無寄生蟲,內臟分離不到疑似病原菌,脾、腎虹彩病毒陰性,具體病因上不明確。但也有部分報道為虹彩病毒病引起的慢性型疾病。
症狀:該病的主要症狀為鰓腔後緣有一「血痘」。主要症狀為心臟前端動脈球處出現腫瘤,一般掀開鰓蓋即可觀察到鰓腔下緣明顯淤血並腫脹凸起,出現「血痘」似瘤狀物。
危害及流行情況:該病通常為熱應激引起的代謝紊亂導致血細胞淤積,與水溫關係較大,在高溫期易發病。
防治措施:該病重在預防,應以水體潑灑碘類等溫和型消毒劑和清熱解毒的中草藥,同時內服清熱、抗病毒中草藥為主。同時在養殖過程中保證養殖環境,在高溫天氣時應及時施用抗應激藥物並保證水體溶氧充足。
05、偷死病
病因:該類病魚往往檢測不到寄生蟲,內臟也分離不到疑似致病菌,但部分病魚脾腎檢測呈虹彩病毒陰性;疑與生理性缺氧有關。
症狀:該類病魚體表無明顯症狀,「皮光肉滑」,部分病魚腹部膨大,擠壓有糞便流出;解剖一般無明顯異常,且胃內常有飼料。
危害及流行情況:多發於6-9月份,高溫多雨季節,特別是艷陽高照時突然下陣雨的時候,造成魚塘水溫劇烈變化、水體溶解氧降低、水中氨氮和亞鹽含量升高等,此外夏季半夜溶氧低的時候也極易發生。
預防措施:定期使用復合碘等溫和型消毒劑進行水體消毒;平時定期施用乳酸菌、芽孢桿菌等進行補菌,維持水質「肥、活、嫩、爽」,在天氣劇變時適當控料,並及時採取增氧措施,可降低發病風險。
06、高溫季節病害防控措施
保持水體有充足溶氧,在高溫季節的晴天中午以及悶熱天等惡劣天氣的半夜增加開增氧機時間,同時養殖戶要在平時儲備一些化學增氧劑和抗應激藥物,如粒粒氧、高力氧、水產應激靈等,以應對緊急情況。
平時注意調節魚塘水質,重視底質的改良,並施用益生菌,避免亞硝酸鹽或氨態氮嚴重超標。用藥時儘量選用微生物製劑或中草藥,養殖過程儘量少用刺激性大的殺蟲藥和消毒劑,維持水體生態平衡。
在魚發病時,儘量採用中草藥治療為主,配合內服氟苯尼考或恩諾沙星加維生素C、免疫多糖以及甘草、大青葉等清熱抗病毒的中草藥,外用刺激性小的消毒劑潑灑,並將死魚及時撈出池塘。
8月高溫天氣與颱風仍將持續,養殖戶不但要做好防暑降溫工作,還要在病害防治上加強力度,調節好池塘水質,科學投喂,積極預防及時治療,將病害發病率與損失降到最低。
最後,祝願大家都能養出優質的加州鱸魚,讓大家吃上美味的魚肉呀!( 本文轉自【水產先聲】。如有版權問題,敬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
【關鍵字】:加州鱸病害防治水產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