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漸成熟的年輕人,困在養老焦慮里

2023-10-25     單向街書店

原標題:日漸成熟的年輕人,困在養老焦慮里

《我和媽媽的最後一年》

劇烈變化的時代環境、昂貴的城市生活與疲於為工作奔波的日夜,讓早些年間「夕陽紅」式的退休生活慢慢被焦慮感籠罩。而養老的命題也從物質真正匱乏時期的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到老有所愛、老有所為,已經成為了一個龐大又複雜的問題。

退休後的安全感不再局限於子女孝順和起居無憂,平衡責任與自我,重拾理想的家與愛同樣成為了重要的話題。

為了嘗試找到答案,我們試著從養老焦慮的源頭說起。

#養老焦慮,焦慮的是什麼?

曾幾何時,談起 35 歲的年齡,意味著自身的技藝純熟、心智穩定,意味著成為家庭的管理員和事業的頂樑柱。而現在鋪天蓋地反覆談論的卻常常是扎眼的詞彙:就業危機、年齡歧視、生育斷崖......,人到中年似乎不再是一件意氣風發的事情,處處都有被社會問題裹挾著的擔憂和焦慮。

對於本就分身乏術的的獨生子女來說,高齡社會與少子化同時到來,搭配上延後的退休時間,確實很難不擔心自己退休時的經濟狀況。但當我們真正打量生活里每一件讓人頭疼的小事的時候,似乎又不能完全用經濟帳來衡量。

《桃姐》

20 歲就該讀書,30 歲必須結婚生娃,40 歲要能夠照應兩家老小,50 歲開始帶孫子孫女,60 歲該儘量少給子女添麻煩......這樣被人戲稱為東亞文化特有的時間線,也是80、90 後們從觀測父輩的生活軌跡中得到的經驗。然而在更加忙碌的日常節奏里,這樣的劇本不斷被生活細節衝擊和撕扯,對未來生活的擔憂,本質上成為一個包含金錢、時間分配、自由意志和社會責任等越來越多參數的難解方程。

很多時候,我們把頭埋在沙子裡,去延緩或者迴避這種壓力的到來。但也有那麼一些人,決定跳出既定的生活選項,像《流浪地球》里那樣,孤注一擲,將自己的星球推離既定軌道。

於是,兩個獨居的韓國女生。厭倦了獨居的生活,共同買下一間房子,以朋友的身份,開始了一場無關愛情的同居實驗,並將這些經歷出版成書。

《拼團人生》

作者:[韓]黃善宇 [韓]金荷娜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年:2022-10

她們之所以選擇與不是家人的 「家人」組成生活「搭子」,除了解決當下的經濟和生存焦慮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跳出那些社會給予女性的責任框架,嘗試新的可能:她們一起吃飯、運動、喝酒、養貓,時而是拌嘴的家人,時而是對方情緒的「安全網」。沒有成為誰的妻子的壓力,也沒有贍養對方父母的義務,互相照顧、彼此幫扶。

㊟《賣房子的女人》

而在 2022 年上映的電影《火山摯戀》里,同樣描述了一對熱衷於探索火山的夫婦。在二十多年的時間裡,他們的足跡遍布多個火山口,用攝像機記錄嘆為觀止的自然奇觀。從中年步入老年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始終步履不停。

㊟ 火山學家伉儷卡蒂婭與莫里斯,圖片來源:紀錄片《火山摯戀》官方劇照

某種程度上,無論是火山口的伉儷,還是天津大橋上跳水的大爺,他們讓焦慮著的我們所羨慕的,並不是沒有去做這樣的事情的金錢與時間,而是當自己成為老人時,是否還能像他們那樣,放下社會強加給每個人的社會身份與相應的責任,保有一份所愛之事,與志趣相同的人一起持續賦予生活意義。

#養老的 B 面:一種方式,兩處孤獨

關於孤獨的研究有很多:一項發表在權威心血管期刊 Heart 上的研究發現,孤獨感最強烈的人群,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 30%;去年香港中文大學和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發表的一篇論文也發現,孤獨和傷心等負面情緒更容易讓人衰老。

對於人們來說,「老年孤獨」像是水下的冰山,在航程行駛到退休的時刻浮出水面,撞了你一個措手不及。

一些有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老人,願意去養老院,去社交,會自己消化孤獨的感受。但是很多中國老人仍然把孩子作為話題的核心,就算擁有專業護理,他們的心理問題依然無法解決。因此,選擇某個養老機構度過晚年,是孩子們避免父母老年孤獨的常見選擇。

但孤獨似乎並不會因此消除,許多子女與父母,在兩個地點分別孤獨著自己的孤獨。

㊟ 《大象席地而坐》

對於當下的人們來說,「技術型」的養老選擇更多了。但當人們關注養老的「A 面」,既設施完備的郊區養老公寓,專業技能全面的居家護理服務和紛繁複雜的養老保險的時候,卻往往忽視了養老其實還有「B 面」:老人的情感需要。

歐美的老年共享居住社區從上世紀 60 年代開始興起。與傳統的養老院不同的是,這類社區通常是由參與者自發組織而成,這裡沒有醫療功能,人們只是住在一起,卻擁有更加完善的社交支持和情感連接體系:

其中的老人們相互了解,相互照應。更重要的是,他們能繼續在集體生活中被看見被需要,減少親人照料的負擔,也能繼續找到自身的價值。

英國的新園(New Ground)就是這樣的一個共享居住社區,這裡是英國唯一一個由老年女性組成的共享居住社區。這裡的 25 間公寓里,居住了 26 位 50 – 90 歲的單身女性。她們兩兩結成「健康夥伴」在對方需要的時候提供幫助,或者相伴一起去醫院,減輕各自家人照顧的負擔。更重要的是,她們志趣相投,共同地為家園作出規劃和選擇。

老人的親人小孩也不需要負擔過重的照料工作,更像一個隨時可以來訪的客人,分享各自的消息,享受高質量的時光。

㊟ 圖片來源:OWCH:Older Women CoHousing 官網

而在丹麥哥本哈根的郊區,一個叫作「Saettedammen」(意為建立池塘)的社區早在 1972 就被建立,是最早的共居社區。居住的幾十戶人家包括單身、已婚、退休老人和有娃家庭,土地屬合作社所有,居民通過自置業進入社區。所有居民每年另附 3500 美元,用於支持共享社區的公用設施、和社區組織的集體活動:比如每周五次的共同用餐,由居民輪流負責為其他人準備餐食。這裡的居民深信,鄰里之間不該只是點頭之交,而應是知己好友。在銀髮青絲的頻繁交流中,每個人都努力地實踐守望相助的美好理想。

一位在這裡居住了 30 年的 70 歲住戶在媒體採訪中說到「與不同年齡段的人一起生活對我來說特別重要,因為如果都是老人家,那我們談論的將只有病痛了。」

㊟ 圖片來源:PBS News Weekend, Saettedammen 社區居民共同進餐的場景

這些案例中,老人們與其他人共同生活,養老與日常無異,甚至更有樂趣。這樣的日常互動為他們提供情感上的支援,居住方式也保留對個人空間的尊重。

# 屬於國人自己的理想養老

歐美共同居住案例也許看起來有種烏托邦一樣的存在:陌生的人們出於不同的考量加入這樣的社區,圍繞著共同制定的一套規則生活,每個人都可以為社區貢獻價值,也能從這裡各取所需。

但實際在傳統的鄉村或四合院式的居住方式里,就存在著類似的以宗族關係和街坊情誼維繫著的社區、不同年齡的人們共同生活、互相照應,上一代的生活經驗在這樣的耳濡目染中被下一代所習得。

而當下的中國人面對老齡化和少子化的雙重壓力,卻少了與來自「附近」的支持。竇文濤就曾經在一期《圓桌派》里談獨生子女的養老困境:「我為獨生子女一代擔憂,上面有四個老人,下面有小孩,到底怎麼能承擔?常言久病床前無孝子,這不盡然是貶義,而是一種無奈。」

在這個時代,重拾我們理想的愛與家,還需要一個中國式的解決方式。

在剛剛過去的這個重陽節,單向空間就聯合大家保險集團用一場跨界圓桌對談,邀請馬家輝、許子東、周軼君、趙然和張天嬌,以「何以為家」為題,針對老齡化社會裡中國人如何重拾理想愛與家,展開了一次圓桌對談。

嘉賓們從對「老的處境」的觀察出發,分別從三代人的視角,審視當下中國社會代際關係的矛盾所在。在與觀眾分享個人與家庭之間那些既親切又複雜的情感體驗的過程中,也探討了,究竟什麼樣的家庭觀與養老觀最符合當下中國人的精神需要。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嘉賓金句

其中,嘉賓們聊到最多的,就是與父母建立一種「既親密,又獨立」的關係。

嘗試去一點點理解相互的生活,又不做過多做干涉,鼓勵父母對快樂的追求。拉近與父母之間物理上距離,在有機會的時候,爭取一起度過多一些有質量的時光。再或者,如果有條件的話,住在他們的附近,可以經常碰頭、偶爾一起吃飯。只是,想要達到這樣理想的狀態,在這個每代人有每代人的煩惱的時代,絕對不是一件容易事。

大家保險作為一家新成立的集團,在成立以來的 4 年的時間裡,一直將「當代中國人需要的養老生活」作為思考的起點,推出了「城心醫養」產品。這樣一系列位於城市中心地帶的養老社區,讓父母可以既離子女很近、離醫療很近,又能在充滿煙火氣的地方度過更有意義的晚年生活。

當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即是年輕人的養老焦慮問題上時,已經有了不一樣的看法。

養老不應該是一個名詞,更應該是一個動詞。是不再一味地迴避最終的孤獨,而是共同去探索新的解決方案。就像主持人張天嬌所總結的那樣,我們營造生活環境、締結社會關係,變量與條件都與過去不同,人際相處模式更加多元、開放。年輕人應不被成見框定,將更多的可能性帶給親人。

當我們能夠與親人產生更深的連接,又能夠擁有追求自己快樂的空間與自由的時候,誰能說這不是一種理想的養老生活呢。

參考資料:

《誰養誰?親密關係的背後》,《圓桌派》第三季第十二期, 2018

《Cohousing communities help prevent social isolation》, PBS News Weekends, 2017

《哥本哈根共同社會》,ibsgaarden國際共居社區官網, 2011

《沈帥青:資助照顧長者 不如找青年共住?》, topick.hket, 2017

《「孤獨」相當於抽15根煙,50歲後你想跟誰住?她們花20年催生英國第一個熟女共居社區》,CSR@天下, 2019

撰稿:陸發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3a0d3733cafdbdd6e34b80f80d63a97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