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管理」走向「治理」

2024-10-16     中國教育新聞網

班主任通常都是從早忙到晚,這一現象直接導致青年教師寧可躺平也不願意擔任班主任。其實,班主任可以在班級管理中嘗試放手,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讓學生從「管理」走向「治理」,這樣就能有效緩解班主任的工作壓力。

管理與治理的區別。「管理」是傳統班主任的工作方式,通常強調班主任的權威和在班級的核心地位,雖然會由班幹部協助班主任完成班級的日常管理工作,卻忽視了其他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無法滿足當前學生個性化、自主性發展的需求。相比之下,「治理」的方式更注重學生的參與和合作,一般由師生共同解決問題並達成共識。班主任將班級內的一些事務設計成各種具體的崗位,以招標的形式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特長毛遂自薦,競標成功的學生組成自主管理小組。這種治理模式讓每個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都能參與班級的各類事務,有效提高學生的責任感和班級歸屬感。尤其是在接手一個新班級時,班主任要把班級的各項工作進行細化,大到處理班級矛盾糾紛,小到每個角落的衛生保持,落實到人,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班主任的小助手。「治理」模式可以把班主任從煩瑣的班級事務中解放出來。

治理離不開班主任的培訓。教師運用「治理」模式需要對學生進行相關培訓,強化習慣養成。如學校規定學生7:40到校,但許多家長7點前就把孩子放在學校門口,學生無事可做就會追逐打鬧,甚至引發各種想不到的安全隱患。於是,我設計了一個「校門安全維穩」崗位,讓學生自己思考如何做才能讓同學既不亂跑還能彰顯班級的文明形象,寫成競標方案。最終,10名學生入選,他們自發地從家裡帶來油漆,在校門口畫上小圓點,讓早到的同學站在圓點上背誦重點課文或者古詩詞。剛開始學生很不適應,於是我也7點到校,領著學生背誦課文,規範他們的行為,並安排一個組員在學生身邊巡視,對沒有站在圓點上或讀書聲音小的學生及時進行提醒。經過一星期的訓練,學生每天都能標準地站在學校門口,大聲誦讀課文等待學校開門。其他班級也紛紛效仿,這一舉措不僅杜絕了安全隱患還贏得了家長的讚譽。

經過對學生的培訓,班級各部門的「工作人員」紛紛上崗。「領讀小組」的學生每天站在講台帶領大家開展激情朗讀,晨讀結束後抽查誦讀成果;「學生法庭」的小法官經過討論列出日常的違紀現象,制定獎懲規則,及時處理學生之間產生的矛盾;「衛生糾察部」監督學生在校園或班級亂丟垃圾現象;「紀檢部」使課堂紀律煥然一新……由於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職責,他們也樂意配合其他學生的管理。

治理需要激勵性評價。在實施學生治理過程中,教師需要面對一些挑戰。比如,如何合理分配任務,避免某些小組成員的消極態度?如何保證項目的治理質量……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我及時跟進項目進度,設計出有針對性的激勵性評價。激勵性評價分兩類,一類是對治理小組的學生,一類是對其他學生。

仍以「校門安全維穩」小組為例。經過一段時間,當教材內容都已熟讀成誦時,學生便逐漸變得浮躁,不再好好地站在原地誦讀,維穩小組成員的批評也沒了效果。於是,我先讓小組成員自己想辦法。他們經過商討,合作搜集了小學乃至初中的古詩詞並整理出來,每天放學後寫在黑板上讓同學在家預習,第二天在學校門口誦讀。對他們的應對方案,我不僅在班級里給予表揚,還給這一組學生家長打了電話,對他們的治理能力和創新思維作出肯定。這種精神層面的激勵更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就感。與此同時,我藉助班會開展「誦讀」評比,對獲獎者以小組為單位頒發「誦讀小能手」獎狀,一人獲獎全組沾光。誦讀的成就感讓小組內的學生開始相互監督。針對浮躁現象,我也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讓他們感悟自己哪裡做得好應該發揚,哪裡還存在不足需要改進。

班主任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應以學生為中心,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通過學生之間的民主協商、合作共建、自我管理等方式開展班級「治理」,這樣既避免了學生的「無事生非」,也可以有效實現班級內部秩序井然、人際關係和諧的治理效果。

(作者單位系山東省巨野縣核桃園鎮山西小學)

《中國教師報》2024年10月16日第9版

作者:黃 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2c96b09218ad60f2a665cd2f0edae6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