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聚更多青春力量助力非遺傳承

2024-1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

當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到傳承非遺的隊伍中,使承載歷史記憶、文化情感與民族認同的非遺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一項調查顯示,82.9%的青年受訪者期待更多年輕人加入傳承非遺的青春接力中。

非遺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民族記憶。非遺的傳承與發展對於延續歷史文脈、培育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當前很多傳統非遺技藝依靠家族式傳承、手傳心授,甚至出現部分非遺技藝僅局限於傳承人。這種傳承模式面向的傳承人少、局限性大,使非遺技藝面臨「斷層」「失傳」的風險加劇。

青年的熱情加入讓非遺傳承與發展得到了新的無限可能,讓非遺在青春之力的助推下迸發出無窮的生命力。《2022非物質文化遺產消費創新報告》顯示,非遺商品消費者規模達億級。在這部分消費群體中,「90後」和「00後」成為消費主力。在消費非遺商品時,新時代青年也在探尋非遺的製作技藝。例如,南京絨花本是一門瀕臨失傳的手藝,但在古風圈被一群「簪娘」研究出了各種花樣。這群「簪娘」在研究傳統絨花技藝的基礎上,對絨花的製作材料和技藝進行了創新。如今,在短視頻平台、古風圈隨處可以看到絨花的影子,甚至可以說,製作絨花成為「簪娘」的一項必備技藝。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了中華文明幾千年的興衰演替,承載著中華民族悠久厚重的精神信仰。以新技術、新理念賦能非遺傳承與發展,以新視角、新樣態活化非遺創新與轉化,是賦予非遺以新生獨特魅力的時代命題。聚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年輕人,我們可以找到很多非遺傳承中「少年敢當」的青春力量。例如,B站百萬粉絲手工大神雁鴻用易拉罐做出絕美頭飾,甚至帶著自己的非遺作品登上米蘭時裝周,而她正是一名「90後」。自幼接觸竹編的「90後」竹編技藝傳承人刁寬打破偏見,立志成為竹編非遺傳承人。這些優秀的非遺傳承人用他們精湛的非遺技藝和虔誠的工匠精神讓我們看到青年在非遺傳承中的力量。在他們的努力下,花絲鑲嵌、竹編、獨竹漂從悠悠歲月中走來,帶著厚重的文化底蘊和民族印記在現代社會中散發光芒。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創新需要敢破敢立的自覺和勇氣,離不開與時俱進的實踐探索,更需要不斷嘗試的融合創新。調查顯示,被調查的多數年輕人希望通過開展多樣化的非遺體驗活動,舉辦非遺文化節、文化展覽活動,創造出貼近生活的非遺產品,以及推動非遺品牌建設、藉助網際網路平台的宣傳等方式對非遺進行創新。當前,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已成為青年關注的新潮流與新方向,越來越多的青年主動加入非遺傳承人隊伍中。例如,當下新媒體平台湧現出了一大批青年人創作的展示非遺技藝的短視頻作品。這些作品將非遺技藝的製作、展示環節囊括在內,同時展示了非遺技藝的精妙,以及厚重的歷史文化和手藝人偉大的傳承精神。這種基於新媒體平台的傳播方式符合當下年輕人視聽內容的觀看特點,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非遺、傳承非遺、創新非遺,也使非遺不斷「火出圈」。新時代青年用青春之力傳承古法,找准歷史賡續、時代需求與現實需要的結合點發力,藉助科技創新,無疑能讓非遺在中華大地上「火」起來。

時代的洪流奔騰而下,古老非遺的外在形式必然會有所改變和創新,但始終不變的是支撐它們得以流傳千年的精神內核。新時代非遺的傳承與發展中展示出強大的青年力量,只有充分發揮這種青春力量,讓更多人認識非遺,走進非遺,才能使得非遺傳承穿越千年依然能夠找到歸處,才能薪火相傳、光芒不息。我們必須繼續重視推動青年作為新一代的非遺傳承者,繼續培養青年對傳承傳統文化的興趣與責任感,並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非遺在新時代煥發更大的生機與活力。

(作者系南昌工程學院發展規劃處副處長、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

《中國教育報》2024年10月24日 第02版

作者:張榮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24fa85f20ab42cc56371efc387b55a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