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關三
前段時間走廣州市場,當值的業務嘆息他今年的業績下滑嚴重,因為所屬區域拆了四五個城中村。雖然這些地方變成了工地,可以補一些量,可依然遠不如城中村的消費能力。原地起的房子不知何時建成,房東們都不知道何時住回自己的房子,而他們未來又會有多少房子租出去,沒有人,那就是一潭消費的「死水」。
城中村,對一個老業務來講,這個詞有一些遙遠,但卻記憶猶新。畢竟,那是多少一線同仁起步的地方。
城中村與渠道體系
跟一個70後老前輩聊天,他說每一代打工者都有自己的「時代紅利」,只是一個時代比一個時代難。這也讓越來越多的打工者遠離城市,回到小鎮。而他那個時代的紅利是做保健品。1999年,他拿到人生第一個100萬,那年他25歲。可往後的數十年他一直為當年做保健品的事情而後悔。
相較於70一代人,我們80後打工者的時代紅利應該就跟城中村有關。剛剛大學畢業,拿著1200多塊的基本工資,如果業績好,再拿到1000-2000的提成,找個城中村200-300的房間,基本你可以消費2000-3000元左右,在2005年,那絕對是一筆「巨款」。
因為城中村的存在,才有了那複雜的營銷體系。當時,康師傅、統一、可口可樂們已經有些渠道扁平的味道,但所謂精耕與深分是不存在的。大部分的企業從廠家到終端是個漫長的過程,從廠家——省代——市代——批發——郵差——終端這樣五六級的過程。而之所以能夠養活如此繁雜的層級,其原因就在於各企業設計的產品利潤。而各層級主要的支出大頭在人工費以及配送費。
因為城中村的存在,大量的農村人跑到城市求活,人工費降到一個很低的水平,基本工資500-600的遍地都是,彼時基本薪水的概念就是城中村住一個月+一個月吃飯。其它看你的銷售提成。一個城中村的人口量,遠大於如今的鄉鎮。但這個配送距離要比鄉鎮近太多。
同時,因為城中村的存在,經銷商的倉庫也往往與城中村離的很近。當你的配送半徑從現在的60公里覆蓋到當時覆蓋5、6公里時,這個配送費要低多少。並且,因為大量城中村的存在,經銷商的倉庫大部分都是鄉改房,也就是在城中村租幾個門面來做倉庫,這個租賃費要遠低於現在的集中倉庫。
所以,經銷商的運營成本低,他不介意有更多的渠道分層,因為每一層都能過的很舒服,經銷商的利潤大部分來自於擴大經營規模——這句話雖然現在也適合,但當時太多機會給你擴大經營。
居於城中村的業務人員,正規公司有辦事處報道,但大部分企業沒有辦事處就去經銷商處報道。經銷商、二批商、終端都在一個村裡,浪費在路上的時間大大減少,最主要是各種零售點的密集。哪個城中村沒十幾二十個門店。拜訪頻率、拜訪用時,甚至是給終端的各類費用都大大節約了。畢竟,大家都希望自己的生意蓋過其它家的,所以你來做活動要什麼費用呢,只要來做就好了。
當然,這些城中村的門店有的是房東開的,但絕大部分還是外來打工者。尤其是以河南、安徽為主。在城中村各個拆遷後,他們也在全國各地尋找著新的地方開店,深入到各個村鎮。
最為主要的是、當時的消費者或者說是住在城中村裡的青年們,如今他們有了更好的名稱「小鎮青年」或「下沉市場青年」,但消費能力與消費意願確實是不如住在城中村時的人們。在公司勞碌了一天,有些年紀大的還是習慣自己做飯,但絕大多數的人還是在村裡的各種地攤上吃,那時餐飲店的飲料、店裡的零食等等那是真的流到各個青年的胃裡。
這些餐飲店裡造就了王老吉、可口可樂、維他豆奶等品牌,零食是旺旺以及各種福建品牌的天下,什麼達利、盼盼、雅客等一系列品牌在這裡跑了量,成為品牌。那個時候,我們叫這是增量市場。高漲的消費意願——每個人都對未來有美好的嚮往,今天花的錢我未來還能掙更多;密集的人口——幾乎各個村鎮的青年都跑到省會城市,住在城中村裡,每天早上上班的公交車那追跑的人群,是一道風景;各類的終端門店,是每個企業存活的資本。
城中村最後的品牌思維
我一直覺得,城中村的時代、我們的消費市場是一種品牌思維,而如今又回到了最初的賣貨思維。什麼叫賣貨思維,所謂賣貨思維就是憑產品價格低來吸引消費者。比如,我們現在的抖音上會有大量的10元買條褲子這種,消費者認為可以消費,就算質量再不好,10元你能吃多大虧;再比如9.9元的25卷的衛生紙這類產品……都是典型的賣貨思維。
其實,在供不應求的早年,我們都是賣貨思維,這可以理解,因為生產材料少,需求大。只要生產出來幾乎都能賣出去,所以我們看那個時代興起的品牌,其拼的也不是說品牌力量,更多是產品的價格以及你能生產出來。所以,我們看到早年的各類保健品的溫床。
在城中村時代,我們的城鎮化改革,無論是台企的康師傅、統一還是百事可樂、可口可樂這些外資品牌,他們在中國其實一直持續輸出品牌思維,也就是你不只是賣貨,更要關注終端、消費者的體驗等。在他們之下我們也有了娃哈哈,福建的各類企業,雖然他們如今被定位為下深市場品牌,但他們已經有了初步的品牌思維。比如,娃哈哈聯銷體就關注經銷商、二批商的體驗。
至於伊利、蒙牛、光明等乳企更是強調自己的品牌思維,每年營銷費用的支出、廣告創意、消費者活動等等都是巨量的。
只是當淘寶出現後,大家又重新回到了賣貨思維。雖然,淘寶也造了幾個品牌,但其本質還是低價賣貨。而拼多多則是壓倒品牌思維的最後一根稻草,抖音則是讓一切回到最初消費了。
其實,城中村時,消費者除了有消費意願、消費能力外,最主要也是關注消費品牌的。因為,在同一個地方,你終端推薦的產品要保質,你終端店老闆進的產品要有知名度,不能消費者來購買某個品牌,你不知道。所以,當時城中村的十幾平方米的小店,是一個信息中轉站,什麼品牌賣得好,什麼品牌知名度高看店裡的擺放位置就知道了。
隨著城中村的拆遷,那些房東是獲得了財富自由。那些晚拆的房租也越漲越高,從500漲到1000元,可大家的基本工資,卻沒怎麼漲。於是,大量的青年回到自己的老家,成為小鎮中年人。消費水平急速下降不說,最主要的是你不知道他們都去哪兒了,他們什麼時候會出來集中消費。要知道消費是有帶動作用的。當你路過城中村那些飯店,看到那些喝著飲料的青年,你也會讓自己消費一把。
消費者走了,各個廠家的售價是沒怎麼變的。當年2元可樂,10幾年後才賣到3元。好多包裝水當年賣1元現在賣的可能更便宜了。物價沒上去,可是各類渠道費用在增長,你做陳列要陳列費,你要把貨露出來,要有割箱費,你送冰櫃要有電費,你要做活動,也要給場地費。
而那些顯赫一時的批發城都搬遷到了幾環之外,以前的批發部都是批發零售都有的。搬出去,那些批發的客戶可能還存在,但那些零售的一定不存在了。其實,這些零售也都是一波小小的批發生意。
成本在上升,大家就只能扁平再扁平,把渠道層級壓縮,這也是為何所謂b2c曾紅火一時,沒有中間商掙差價。可,弄了幾年廠家發現:術業有專攻,沒有中間商掙差價,就沒有企業的銷量。於是大部分企業推出的變革,也就是市代—批發—終端,只是市代與二批的差距也越來越小。
城中村,越來越少了,在存量經濟中,我們掙扎著。2012年,我沒能留在省會,跟那個陪我住城中村的女生在老家買了房。
而你們,有多少關於城中村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