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喬峰沒有那段離奇的身世,他也許會過得更加幸福一些,他是一個真正的大俠,卻無法在民族大義面前,選擇維護任何一方,他是矛盾的,也是痛苦的,因為這些矛盾以及痛苦,他只能選擇自殺,他期望平息爭端,這是他心中最樸素的想法,也正因為這個樸素的想法,喬峰才是成為一代大俠。
俠之為何?不僅僅是仗劍走天涯的瀟洒,還有為了普通民眾的奔走呼號。
在《天龍八部》中,喬峰是個悲劇人物,他的悲劇是如何形成的呢?這裡既有命運之悲,也有歷史之悲,當然也有一位英雄的大義之悲。
一、喬峰面對抉擇時的「兩難」之悲
倉央嘉措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這世間事很難兩全其美,更可況喬峰那特殊的經歷了。
喬峰是漢人養大,並且悉心教導練就了絕世武功,他無法割捨漢人的養育之恩,然而他的血管中又流著契丹人的鮮血,這讓喬峰陷入了「兩難」的困境當中。
在講究夷夏之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漢文化背景之下,喬峰作為一個血脈中有著契丹人因子的後代,必然不會為漢人所接受。
特別是在遼宋兩國劍拔弩張的時期,喬峰更是處於「兩難」之中,這種無法抉擇的事情,本身就是一場悲劇,而喬峰又是一個具有俠義精神的人,他不會因為誰的勢力更強悍而投奔於誰,他想得更多的還是雙方的和平。
在眾人知道喬峰的真實身世後,他的大仁大義已經不重要了,在大家看來,只要他是契丹人就是一種錯誤,鮑千靈甚至說,「喬峰這廝乃是契丹狗種,就算他大仁大義,咱們也將他除了。」
從這段對話中,可以看出來,在民族對立之時,無論什麼樣的理由,都比不過身份與血統的正宗。
喬峰受到漢族文化影響,一度也非常痛苦,他也認為契丹人的身份實在不光彩,因為他們荼毒著大宋的百姓,可是當喬峰目睹了宋人和遼人打草谷的情形後,一下就改變了心中的看法,他看到了宋人殘忍的一面,他們也一樣迫害欺辱普通老百姓,與遼人並無二致。喬峰看到這一切後,忍不住感慨一句:「從今而後,不再以契丹人為恥,也不以大宋為榮」。
喬峰自小生活在大宋,心中對中原文化是非常認同的,即使後來迫不得已去做了南院大王,其實心中也有對大宋的萬般牽掛。
就像少小離家之人,無論走到天涯海角,都有對於家鄉的思念,也許想的東西都未必有多高級,可能就是門前的一棵柳樹,山後的一條小溪而已。
喬峰生於中原之地,他的朋友、愛人都在那裡,他很難與漢人為敵,同時他又極其厭惡戰爭,他心中有一份俠義之氣,他不願意兩國百姓受到戰爭的荼毒。
他還有個人的恩怨情仇,那些複雜的糾葛讓他身心俱疲,喬峰被這一樁樁一件件事情纏繞,他希望生活不要再有如此多的波瀾。
但是他只是歷史洪流下的一顆塵埃而已,怎麼能阻止事態的發展呢?耶律洪基封他為宋王、征南大元帥,就是要讓他去討伐宋朝的,但是喬峰又豈能如此去做呢?他只能去勸阻,可是他又怎麼能改變耶律洪基的想法呢?喬峰很痛苦。
喬峰不願意看到遼軍與中原群雄廝殺,他不能背叛養育他的漢人,但是也不願意看到宋遼戰火重燃,於是他只能犧牲自己,用自己的身軀擋住那份「仇恨」,喬峰的死,就像一座矗立起的精神豐碑,橫亘在雁門關外。
二、喬峰的性格也是悲劇之因
喬峰生於中原,他的思想中有漢族人的因子。
喬峰的命運多舛,他所走的道路已經註定了他的死亡,他的英雄不能容於這個濁世,不公平的命運讓他除了死以外就別無選擇。
喬峰是英雄,他之所以稱為英雄,是因為他不會完全被命運征服,他有自己的使命,他不會因為做了南院大王就忘記了自己的出身,也不會因為遼宋兩國開戰,而去選擇更有優勢的一方,他用一片赤子之心去化解雙方的矛盾。
喬峰的身世及處境,都不是他能控制的,這是命運強加於他的,在某一個一意義上來說,他也是受害者。
喬峰是一位英雄豪傑,他要救阿朱,才要一闖聚賢莊,才會於聚賢莊大戰群雄;之後喬峰又繼續追查殺害父母之人,對命運的徹底追問使他絕不能就此躲避退縮;快意恩仇、道德高蹈造就了英雄蕭峰,卻以阿朱、阿紫作為了英雄的獻祭,所以喬峰的悲劇又是他性格的使然。
大宋是養育喬峰的國土,喬峰受到儒家正統文化的薰陶,且統領當時第一大幫—丐幫屢抗遼軍,而在知道自己身世後,一切平衡被打破了,命運再一次給他開了一個玩笑,無論事情是如何轉變,但是喬峰心中卻堅守著一份大義,喬峰完全可以選擇一方而安逸生活,但是他不會如此去做,他要選擇了安逸,拋棄了任何一方,他就不會再是「大俠」了。
喬峰跳崖自盡,以悲劇結束,他的性格在悲劇中起到了催化的作用。
三、喬峰深受漢文化的影響
喬峰雖然流著契丹人的血,可是內心中卻是漢人的核。
《天龍八部》本就是借佛經而作的一部小說,佛學思想在書中也占很重的分量,這在喬峰身上也有體現。書中有一段是這樣描寫的,蕭峰心想:「在佛家看來,不但仁者惡人都是一致,連畜生餓狗,皇帝將相亦無差別,我到底是漢人還是契丹人,實在殊不足道。」
喬峰也曾厭棄世間煩憂,想與阿朱一起去雁門關外騎馬打獵,牧羊牧馬,這也是典型的出世的思想。
在《孟子》中有這樣幾句話:「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其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有其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金庸把孟子的儒家思想深刻地描畫在喬峰的身上,在面對兩國大義之時,像喬峰這樣的大俠,只有以死才能「取義」,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捨生取義」。
喬峰是極其矛盾的,這種矛盾就來自於他內心的認知,他無法一時無法接受自己契丹人的身份,在書中這樣寫道:喬峰身子一縮,說道:「我是豬狗也不如的契丹胡虜,……」而後他欲跳崖自盡,這就是他心中矛盾的根源。
儒家思想中提出「忠義」二字,可是喬峰如何去忠,他該忠於誰?一邊是養育自己的漢人,一邊是血脈相承的母國。
喬峰本是中原武林個個傾慕的英雄,丐幫上下人人擁戴的幫主。但是在杏子林中卻突然有人揭露他不是中原子民,而是與漢人有世仇的異族後代———契丹人。突如其來的災變使喬峰難以接受,喬峰的心中有無數掙扎,這些掙扎之下,是他性格的悲劇性與命運的悲劇性相互融合的結果,他無法偏離文化認同,又無法拒絕民族的歸屬,於是在這些矛盾的重重壓力之下,喬峰只有一條路可走,也許這條路才是最正確的選擇吧。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必刪除,逆風解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