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光」照亮山區村小——記揚州大學「益往黔行」公益實踐團隊

2024-08-16     中國教育新聞網

提高風洞風速,飛機模型緩緩起飛;戴上神奇手套,遠程操控機器手臂;製作手工糖果,創造一條條彩虹瀑布……今年暑假,一場場酷炫的科技秀讓貴州省關嶺縣大山深處的孩子們「驚掉了下巴」。他們在神奇又好玩的「未來課堂」上感受著科技之光,一雙雙夢想的翅膀悄然中飛向了更遠方。

這是揚州大學「益往黔行」公益實踐團隊連續10年走進貴州山區村小。2014年以來,他們發揮專業優勢,以生活實例展開科學教育,累計研發了涵蓋物理、化學、地理、生物等7大類60餘門課程,帶著孩子們在科普教育、科技製作、科研互動中,打開科技世界的大門。

「短短暑假,能給孩子們帶來什麼?留下什麼?」指導教師金秀平早在學生時代就參與了支教活動。在他看來,近年來村小辦學條件已大幅改善,教學質量穩步提升。但相比於城市學校,山區村小的科技、藝術等素質教育短板還很明顯。

「不少大山裡的村小科普資源匱乏,師資力量不足,顯然無法適應日新月異的科技變革。」

為此,團隊早在10年前就打出「科技支教」品牌。志願者們定點對接了貴州省關嶺縣和鎮寧縣20餘所村小,利用暑期開設「未來課堂」,帶領孩子們深入淺出地暢遊科技世界。

彩虹為什麼是彩色的?露水是怎麼形成的?星星為什麼會眨眼睛?……孩子們的小腦袋中充滿各種疑惑,一個又一個新奇的問題讓不少村小老師直撓頭。但是這些好奇心卻在志願者們的「科技魔法」中找到了答案。志願者們徵集孩子們的科學問題,並從身邊生活尋找科技素材,因地制宜製作科普設備,探究科學世界,研發出一門門「土味十足」的科普課程。

在「彩虹橋」實驗課中,孩子們第一次通過三稜鏡看到了七彩陽光;利用簡易噴壺製作了空中彩虹橋;巧藉手帕拉出一條彩虹泡泡龍……邊看、邊玩,邊想,孩子們的疑惑似乎更多了,但絢麗色彩早已浸透暑假。

「噗——」隨著一聲尖銳的聲音划過,孩子們製作的「水火箭」騰空而起,大家一個個興高采烈地跳起來。「調皮鬼」張海軍這兩天爭著給老師趙天海當助手,新奇的科技實驗儼然成為他的新玩具。他一直念叨說:「未來我要成為一名火箭專家,把人類送上火星。」

融合了光學、化學、力學的科技種子悄然埋入內心深處。

10來年,前輩離開,後輩繼承。志願者們根據徵集的300餘個問題,創立了200餘個科普實驗,並帶著孩子們親手製作各種科普設備,累計募集了200餘萬元資金,在13所村小建立了科普實驗室。每到暑假,志願者們都會在山與山之間流動,給村小帶來科技之光。

更可貴的是,一些志願者畢業後選擇來到山區成為一名鄉村教師,還有一些志願者原本就是團隊教過的學生,考上大學後自願加入團隊,返鄉支教。

「大山阻隔了視野,但不能折斷夢想的翅膀。」志願者曹玥曾在2019年暑假來到山區支教。那次支教經歷深深觸動了她的內心。2021年畢業後,她便加入「美麗中國支教項目」,來到雲南,成為一名正式的山區村小教師。

「山區條件雖然艱苦,但是看到他們求知的眼神,感覺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2014年至今,在「益往黔行」團隊,像曹玥一樣,兩次,三次,甚至紮根山區賦能鄉村教育的志願者多達20餘位。得益於志願者的長期堅持和不斷創新,他們成為全國唯一一支三次獲得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大賽金獎的團隊。今年4月份,以團隊志願者為主體成立的揚州大學電氣與能源動力工程學院研究生第二黨支部獲得了第三批全國高校「百個研究生樣板黨支部」榮譽稱號。

「這是一場愛與被愛,付出與收穫的雙向奔赴。」揚州大學副校長蔡穎蔚評價說,科普小課堂也是實踐大思政。志願者們利用暑期實踐大課堂,行中思、思中悟,書寫了成己達人的青春華章,這正是上好「大思政課」的生動註腳。(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王瓊 通訊員 張運)

作者:王瓊 張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1bb0c681da5391b2725e2a4dd4224b1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