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退休之後到老年大學上課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中國老年人的選擇。銀髮一族最熱門的話題中,老年大學榜上有名。在武漢,大批老年人凌晨4點現場排隊報名,但很多老年人連報幾季,都遺憾而歸;在貴州,半小時11萬人網上搶千個名額,熱門學科2分鐘被搶光;在杭州,因報名人數太多,學員報名成功之後還要參加熱門課程搖號;在上海,儘管今年秋季學額從往年的2.2萬個增加到2.5萬個,但還是毫無懸念地被「秒搶」一空。
老年教育不再是退休後的「打發時間」,而是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推動社會和諧,促進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的重要途徑。老年人對高質量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他們不再被動等待歲月流逝,而是主動擁抱生活,通過學習新知識、新技能不斷拓寬視野、豐富內心世界,提升晚年生活質量。退休之後到老年大學上課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中國老年人的選擇,甚至願意留級占位繼續學習。但「一座難求」,老年教育發展「追不上」老齡化趨勢的問題也值得關注。
據統計,截至2023年底,全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96億,占總人口的21.1%。全國各級各類老年大學(學校)為7.6萬所,參加學習的學員超過2000萬人。老年教育得到快速發展,但是老年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尚不健全,導致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偏低,一些老年大學在硬體設施、課程設置、師資力量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板。
活到老、學到老。老年是人的生命的重要階段,是可以有作為、有進步、有快樂的重要人生階段,老年學習是滿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老年教育體系是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老年學習是建設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倡導終身學習理念,鼓勵支持老年人把學習作為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滿足老年人個性化、多樣化、實用化的學習需求,要求著力構建高質量老年學習服務體系,豐富老年教育資源,著力破解老年人的求學煩惱。
不斷增進老年人福祉,讓廣大老年人既安享幸福晚年,又在老有所養中老有所為,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銀髮力量」,政府部門要發揮主導作用,不斷完善老年教育公共服務體系。要將老年教育納入各地經濟社會和教育事業發展規劃,統籌規劃教育資源配置、辦學經費、管理體制機制等問題,確保老年教育在政策支持、資金投入和資源配置上得到應有的保障。可以積極推行購買服務、政企合作等辦學模式,鼓勵社會力量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項目合作等方式參與老年教育,激發社會資本的投資熱情。同時,還要鼓勵養老機構、護養中心等開辦老年學校,豐富老年教學的學習載體形式,拓展老年教育的大工作格局。通過多元主體助力擴大教育「基本盤」,帶入更多優質教育資源,為老年人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學習選擇。比如,成都市教育局聯合市民政局、市文廣旅局、市衛健委等多個部門以及多家社會組織和企業共同推出了「銀齡學院」項目,上海市教委則通過政產學研合作共同打造了「樂齡學堂」項目,著力探索多主體協同的老年教育模式。
教育資源作為老年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礎要素,其質量與數量直接關係到老年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提質擴容教育資源,不僅是應對老年教育「一座難求」困境的基本要求,更是滿足老年人多元化學習需求的重要保障。為此,要依託黨群服務中心、文化禮堂、文化驛站、養老中心等資源載體,積極構建老年教育聯盟,因地制宜融合共建教育「資源圈」,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要堅持「能者為師」,專兼結合、引培並舉,面向社會公開選拔一批熱愛老年教育事業的人才加入老年教育隊伍,積極打造量質並重的老年教育「師資庫」。同時,還可以圍繞中醫養生、數字生活等當前老年人退休生活的切實需要,與時俱進設置教學課程,通過線上線下同時推進「課程庫」建設,滿足老年人的學習需求、緩解線下學習資源緊張的局面。
當前,我國正穩步推進老年教育體系的多元化發展,積極探索多樣化的辦學主體模式,但也存在服務效率不高的問題。從現實來看,優質的老年教育資源「一座難求」和部分地方基層老年學校資源閒置的現象並存。一些地方還存在著城鄉社區老年教育辦學率偏低、村(社區)老年學校的入學率偏低、基層老年學校的鞏固率偏低、基層老年教育的教學質量不高等現象。更好滿足老年群體的學習需求,對優化傳統服務機制,實現老年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與高效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要構建多層次、廣覆蓋的教育網絡,通過拓寬教育供給渠道、延伸服務觸角,確保老年教育服務觸角延伸至社區每個角落。分批打造「家門口的老年大學」,降低老年人的學習門檻,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緩解出行不便等問題,以滿足老年人多元化學習需求。比如,浙江義烏探索打造「15分鐘老年教育學習圈」,完善市、鎮街、村社三級辦學網絡,各村社老年學堂通過「固定授課+點單送課」相結合的方式,讓老年人出家門就能進校門,把服務觸角延伸至「神經末梢」。
讀懂「一座難求」,破解「一座難求」,不斷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和升級的需求,補上「難」與「求」之間的一塊塊短板,才能有效破解老年教育的「甜蜜煩惱」,老年教育事業才能合其時、合其勢、合其事。
(作者系麗水學院講師)
《中國教育報》2024年10月25日 第02版
作者:何淑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16ef1f5eca483bd1d524b74feeda4e44.html